3 月 17 日早晨 9
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的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声已嘶,腹在痛……感染病急诊科的兄弟姐妹们,还有放射、检验的弟弟妹妹们,心疼你们……"
这个距离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13 公里的定点医院,由于大量入境人员需要筛查,一时门诊爆满,人头攒动,医护工作者压力陡增。
3 月 15 日,地坛医院副院长吴国安在新闻发布会上称,医院自 2 月 29 日起至 3 月 14 日 24
时,累计接收机场转送来的筛查人员 973 人,发现确诊病例 23 人。所有确诊病例均为轻型或普通型病例,其中 2
例轻症病例已痊愈出院。
据财新报道,3 月 14 日地坛医院共接收机场转运的筛查人员 207 人,其中来自意大利 32 人,西班牙 46 人,韩国 2
人,日本 4 人,美国 6 人;筛查结果为阳性 4 人,其余均为阴性。
来自地坛医院的陆青医生表示,目前医院设置了普通急诊和感染病急诊,后者负责接诊首都机场需要筛查的患者。到今天为止,累计超过 1500
人接受筛查,确诊人数 30 多例。
由于接诊压力巨大,"地坛医院几天内紧急增加 10 位医生,22 位护士和
15 位警察,新开疑似病房为患者提供单间隔离"。医院于昨日同样增设采血车、移动厕所和帐篷以应对疫情。
尽管如此,地坛医院依然面临巨大考验。
陆青医生称,核酸扩增检测最快需要 4 小时,地坛医院 P2+ 实验室满负荷工作外,每日还需向朝阳区 CDC、北京市 CDC
运送好几批标本。
"我们平时每日的(接诊量)在 100 人以内,现在一下子增到 400
人。现在确实有很多负面舆情,但我们已经特别尽力了,真的没有办法。"
一位来自地坛医院儿科的护士发微博称,"护士长梁再燕从去年甲流开始一天流水 260 个,一直到现在,足足 5
个月了,整天喝不上水,泌尿系统感染已经成常态。"
所幸的是,距离首都机场 36
公里的小汤山医院昨日重新启用,主要用于境外来(返)京人员中需筛查人员、疑似病例及轻型、普通型确诊患者治疗。
小汤山医院设床位 1000
余张,扩建区域的病房设施、实验室检测、影像检查、消毒防护等所有设施均已验收合格。市属医院已选派数百名来自呼吸、感染、重症、急诊等科室的医护人员增援。
陆青称,小汤山医院昨日已接诊 70 多位疑似患者,医院刚刚启动,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
至于小汤山医院的开启是否能够缓解地坛医院的负担,陆青表示担忧:"入境人员可能会更多,它满负荷运转也不一定能完全应付,我们是这么认为的。"
北京境外输入病例增加,防控措施收紧
据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统计,截至 3 月 17 日 12 时,北京累计报告境外输入确诊病例 41 例,治愈出院病例 3
例。
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庞星火在新冠疫情防控第 53 场发布会上介绍,3 月 16 日,北京共报告 9 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其中西班牙
6 例,英国 2 例,美国 1 例。
国内疫情渐趋平稳,境外"倒灌"成为新的隐忧。
近期,首都机场入境人员人满为患的视频在社交媒体上流出。过度拥挤导致人与人之间无法达到安全距离。
首都机场人满为患
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北京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陈蓓在发布会上称,首都国际机场已于 3 月 10 日将 T3 航站楼 D
区划设为专区,集中停靠疫情严重国家入境航班。
机上旅客全部在该专区内完成卫生检疫、体温筛查、信息查验、进港中转等流程。
针对"入境旅客聚集"的情况,首都机场副总经理赵莹今日回应称,3 月 15 日零时起,全部来自国际以及港澳台地区的 36
个航班,均调整至处置专区运行,造成处置专区短时间内客流增大,部分时段出现 300 人以上的大飞机集中抵达的情况。
对此首都机场已经在处置专区增设旅客分流岗和隔离拉带,与北京市交通部门联动。目前旅客积压状态得到明显改善。
据一位增援首都机场的医护人员回忆,海关检疫明显比之前严格。基本流程为:航班落地后开始筛查,没有症状的旅客集中通过大巴车运送至新国展,由负责人员分流,自费隔离
14 天。
疑似患者从停机位设置的专门通道转运至地坛医院发热门诊筛查。
据网友古丽统计,从飞机降落到社区隔离,差不多要花十几个小时。
疑似患者被送往地坛医院筛查 袖标贴黄色粘单表示从机场到来的旅客 图片来源:北京地坛医院微博
陆青医生也提到了这样的情况,旅客从境外花十几小时飞回国内,还要再医院待六七个小时等待核酸扩增结果,是十分辛苦的。同时门诊非常拥挤,初期也存在一些冲突。
"但是后来我们对疑似患者讲解了政策,进行安抚,到现在为止情况还是不错的。"
(文中陆青、古丽均为化名)
题图来源:视频截图
参考资料:
1、http://www.caixin.com/2020-03-15/101528791.html
2、https://m.bjnews.com.cn/detail/158443700315724.html3、北京小汤山医院,今起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