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摩托日记》上映,获得第7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改编剧本提名、第57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第62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虽然最终一无所获,但不影响它在人们心中依然是一部佳片:豆瓣评分8.4,IMDB评分7.8.
它依据切格瓦拉的回忆录《摩托日记》改编,1952年,24岁的切格瓦拉与自己的朋友格兰纳多从布宜诺斯艾利斯出发,骑着一辆摩托开始游历南美。在游历途中,切格瓦拉见识到了南美人民的苦难,革命的信念开始在心中萌发。
《摩托日记》带有公路片的风格特点,用旅行日志的表现形式和纪实的手法,生动鲜活地表现了切格瓦拉从一个青春洋溢的富家公子,慢慢转变为心怀人间疾苦的革命战士的过程。影片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寻找和发现自我。
一、公路片的题材,旅行日志的形式,纪实的手法去塑造切格瓦拉性格统一的一面
1、用公路片的形式表现迷茫、寻找、发现的过程
本来在看这部影片之前,是做足了感叹震惊的准备的。毕竟切格瓦拉的一生太过传奇,他的少年时代肯定也是不平凡的。但是看完以后着实吃了一惊:他的少年时代,与我们并无二致:他也会冲动莽撞、贪图女伴温柔、没钱了骗吃骗喝、插科打诨。
本片是以公路片的形式表现切格瓦拉的。公路片通常指的是:电影的叙事发展是以一段旅程为背景。电影的主人公在占电影绝对篇幅的公路旅行情节中,完成生命体验,思想变化,性格塑造,产生一系列的性格冲突,或者与别人的、或者与自我的心灵交流。
有人诟病本片过于公路片化,旅途风光占了很大篇幅。但是我认为,切格瓦拉旅途中所经历的一切,从阿根廷到智利、又从智利到秘鲁,从发达繁华的城市一路走向贫穷的美洲腹地,眼观之改变,带动了他思想的嬗变。他也从一个不谙世事、好奇浪漫的年轻人逐渐成为想为劳苦大众做点什么的共产主义者。
家境优越的切格瓦拉一开始踏上旅途时是兴奋的,这是所有年轻人的通病,对未知世界的渴望总是伴随着莽撞和冲动。旅程一开始,切格瓦拉就去了漂亮温柔的女友家,影片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普通的青年,没有一点成为英雄的预兆。在随后的旅程中,格兰纳多和切格瓦拉蹭吃蹭喝、凭借假的新闻报道招摇撞骗,想与木匠的妻子偷情却别别人追着打。可以说,到现在为止,身在旅途中的切格瓦拉还并未弄清这场旅途的意义,他还只是将其当作一次浪漫享乐的旅游或者冒险。
但是随着摩托车彻底报废,他们只能艰难跋涉,格瓦拉的女友也不再等着自己,他开始变得沉默忧郁,格瓦拉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修行。这是比较有趣的一点。虽然题为《摩托日记》,但格瓦拉真正开始蜕变,确是当他跟格兰纳多亲自用脚步丈量土地时。
在智利的库斯科这个美洲的心脏,他们亲眼目睹了西班牙殖民者对当地文明的破坏;在曾经创造了伟大文明的山巅之城马丘比丘,格瓦拉问道:印加人懂天文、脑部手术、数学,但西班牙入侵者有弹药,若换个情形,美洲今天会如何?
这一部分电影甚至让我产生了正在观看纪录片的错觉。真实、深沉、压抑,加上随处可见的黑白人物特写长镜头,那些苦难的人们静默地注视着镜头,并不哀告,却以慑人的目光直直盯视着镜头,配合来自阿根廷作曲家古斯塔沃桑多拉略有节奏的配乐,令人屏息。
公路片的形式很自然地就将这一切呈现出来,我们也看到了切格瓦拉热切、良善的革命热情蓄积的过程,而这植根于所经历的真实的生活,是一个真正的人由所观所历自然发生了思想的改变,而不是塑造了一个神圣图腾般超凡入圣的革命导师。
2、旅行日志的形式和纪实的手法最大的还原切格瓦拉的真实
《摩托日记》改编自切格瓦拉的同名游历日记,拍摄遵循着年轻格瓦拉的真实公路旅程。从阿根廷到智利,又从智利到秘鲁,一路下来按照当年的真实游历路线展示给观众。导演为了确保真实性,还找到了影片主人公之一格兰纳多,向他了解整个旅程的细节,并聘请他当影片的顾问,以确保最大程度地真实还原那段旅程。
这部影片并不想给我们一个被神化的切格瓦拉,而我们也不想看一个与我们距离如此遥远、被抬到神坛的切。这部影片并没有描述他成为一个革命者的心路历程,但一个青年的思想改变是从他的经历和深刻反思而来,在那之中暗藏着潜在的爆发点。
我想,观众在观看这部电影时,最大的疑问就是,为什么切格瓦拉由一个普通的年轻人成长为革命导师。而这部电影给了具体详尽的答案,让我们感受到了切格瓦拉之所以转变的真实性。
转折点发生在他们徒步穿越的矿山之中,他们在篝火旁与一对流离失所的印第安夫妇度过寒夜。
印第安夫妇的话让格瓦拉沉默,他接触到了这次旅行中沉重的东西。而当夫妇问起他们外出的原因,这种沉默被无限放大。为了旅行而旅行。面对两位共产党逃亡者的询问,他这么说。带着享乐主义似的惭愧感来说明他们从上路后所做的一切。
今晚是我生命中最冷的夜晚之一,但能认识他们,让我更好地了解人类。奇特,对我来说太奇特了从矿山出来之后,我们就觉得现实变了,或是我们变了。《南美丛林日记》
此后这次旅途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超出了风物或是美女的快乐故事,转而面向现实,随着他们逐渐走向贫穷的美洲腹地,格瓦拉开始关注人民、文明、侵略等沉重的主题。
3、导演尽力地回避切格瓦拉身上的分裂感,而尽力塑造他性格的统一
如果了解切格瓦拉的观众就会知道,在现实世界中,切其实是一个分裂感很强的人。在革命中,他态度强硬,杀人如麻;但他也会害羞腼腆、青涩耿直如少年。他是真正的革命者又包含了无限的柔情。但是如果将切的这个特点如实表现,难以被大部分观众接受。所以导演竭力塑造他普通人的那一面,表现他性格的统一。
影片的最初和最后,导演都在强调这里写的不是英雄事迹,而是两个好朋友的旅行。是的,这是一场成为革命英雄前的旅行,并不神化,而是竭力表现一个普通人被这世界改变,然后改变世界的过程。
这并不是一个感人的故事,而是两个人生命中的一部分切格瓦拉和他的朋友阿拉纳多,在那些时刻,他们为了共同的希望和梦想在他们的旅途中奋勇前行。
导演并没有美化格瓦拉的人物形象,
而是尽量淡化后世加在他身上的正面或负面的评价。而是还原其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整部影片与其说是展现一个革命者的成长经历,不如说是一个两个普通年轻人的旅行日志。
二、好莱坞电影与意大利新现实手法的完美结合,制造出华美与现实并存的艺术效果,镜头语言简练典型,寓意丰富。
1、好莱坞电影手法与意大利新现实手法的完美结合
在展开这个论点之前,我们先来过一下商业片和艺术片的不同。
在成熟的商业片中,人物性格、心理外化会让观众得以感知,结尾也大多会发生像死亡、觉醒等关键的性格转变行为。商业片在主人公经历了一连串的挫折之后,会让他实现愿望,而艺术片则基本上不会让主人公达成愿望。
艺术片的特点是创作者注重视觉风格的强调和个人思考的表达,反对程序化的情节和模式化的人物形象刻画,用独特的电影语言反映人物内在的戏剧冲突。
举个例子,《爱乐之城》导演达米恩查泽雷改编剧本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把主人公的愿望分成事业和爱情两条主线,在事业中让人物的愿望实现,爱情则不能。他知道,事业、爱情双丰收固然美好,但很难博得中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的认同,因为太廉价了。也正因如此,《爱乐之城》才能兼获大众票房和专业口碑。
在《摩托日记》中,它很明显具有商业片的特点,以公路片的形式展现了切格瓦拉从一个享乐主义、冒险冲动的青年人,经历了种种后,转变为一个准备为劳苦大众革命的共产主义者的过程。
但是在他深入美洲腹地,与那对逃亡的共产主义夫妻相遇,从矿山坐着颠簸的卡车出来,摇晃的镜头正如他此刻生起波澜的内心,这是非常艺术化的一个镜头表达。
在切跟格兰纳多徒走去秘鲁的山路上,累到摊在地上,但此时导演却用了一个长镜头去记录一个迎面走来的印第安人。他瘦小坚定,仿佛能背负一切加在他身上的痛楚和压力。
以及在马丘比丘,导演拍了大量当地的特色风光,那些胶片质感的镜头,深沉、压抑,虽然不是具体故事情节,但却给切格瓦拉的心灵以震撼冲击,引导他思考如果换个情形,今天会是怎样?导演在这里捕捉到了巴赞所说的人跟现实的暧昧性关系。
2、 简练典型、寓意清晰、富有想象力的镜头语言
镜头语言在电影艺术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客观记录物质现实和主观表现艺术内涵。这两方面的作用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在《摩托日记》中,导演很擅于用最典型简练的镜头语言来表现切格瓦拉人物性格的转变。比如切格瓦拉在麻风病医院里做义工时泅渡河流。这也是影片的高潮。他在这里与所有的病人打成一片。在生日当晚他决心游过那条分隔了健康与疾病的河,他的生日也要与病人一同度过。
手法简单的煽情,然而却令人无比动容。当格瓦拉游过河流的那一刻,他身上的浪漫、倔强和理想主义的光辉闪耀,寓意着从此他的一生也在布尔什维克的河流中度过。
片中刻意表现人民多么苦难的镜头很少,也没有着重表现切的感受多么深刻,只是用几个典型的、寓意丰富的镜头点睛。很多时候片子的格调是轻松诙谐的,这也恰好避免了使此片成为说教片。
写在最后
切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很多年轻人了解得更多的,可能是那个偷窃的窃格瓦拉。在这个消解一切的时代,一切已经不足为奇。然而,虽然切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身上那种情感和理想的力量,永远值得每个年轻人学习。
我们都有过只知理想、不知现实为何物的阶段,然而每个年轻人又都有醒悟的阶段,醒悟到了什么、醒悟的早晚,都决定了我们的命运。也有一部分人,看到世界的苦难和人生的艰难后,甚至选择了逃避和放弃。其中最让人痛心和惋惜的,便是初出茅庐的莘莘学子。他们怀着建设世界的热情投入到社会的熔炉中,才知道原来以前自己在学校对人生和自身的感悟,是那么幼稚可笑。他们很难接受理想和现实的落差,在人生剧中,中途离场。
电影编剧琼斯瑞沃拉说:这是个关于寻找和理想的故事,他甚至承载了对整个60年代激情的缅怀,每个时代的年轻人都需要这么一个旅途中的故事。
切格瓦拉在旅途完成后,从劳苦大众的苦难中发现了值得自己一生去奋斗的事业,这是一种最纯粹的理想主义,在这个犬儒的、现实的世界是多么珍贵。
他在《摩托日记》的结尾写道:写这本日记的人,在他重新踏足阿根廷土地的那一天起就已经死了。组织与打磨过这本日记的那个我,早就不再是我;至少现在的我,已不再是过去的那个我了。漫游南美洲对我造成的改变,远远超过我所能预见的。
当切格瓦拉在被世界改变之后,他去改变世界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那样的魄力和勇气,但我认为,不管是像切那样为整个世界谋福祉的大革命也好,还是理想与现实不断撕扯从而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小革命也罢,革命都是一股暗自形成对现状不满后寻求突破的路径,而不是仅凭空泛的想象和无脑的热情。在这个过程中,撕裂感随时会伴随着我们,但我们不能轻言放弃,因为结束一条路最好的方式就是走完它,答案就在那里,时间会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