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央行微信公号刊发了一篇工作论文,题目是《关于我国人口转型的认识和应对之策》。其中,不少观点说到了大家的心坎里:优化生育政策、完善养老制度;控制房价、留住创新创业的年轻人。不过,有一句话却让人感觉莫名惊诧——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
虽然只有短短一句话,但放在“人口转型的认识和应对之策”的语境中,这句话却显得意味深长:建立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之上,又该祭出怎样的“应对之策”呢?面对这种“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的判断,文科生们不淡定了,纷纷表示一介文弱书生,背不动如此大的一口“锅”。以一个地区的衰落为“罪证”,这大概是文科生被“黑”得最狠的一次,没有之一。
其实,这篇论文整体结构和论述没有任何问题,观点明确、逻辑清晰、数据扎实,论证过程充分有力。但是,在“文科生太多”这个最引人关注的焦点话题上,公众看到的只有一个惊世骇俗的观点,既缺乏逻辑和数据支撑,也没有任何论证过程。对于一篇论文来说,不得不说是一大败笔。
当文科生纷纷因不加论证的结论感到被冒犯的时候,真正值得关注的问题是,东南亚国家真的“掉入中等收入陷阱”了吗?所谓“中等收入陷阱”,通常认为有两个参数:其一是经济停滞,其二是与世界平均增速趋于一致。统计数据显示,过去25年间,东南亚各国的人均GDP增速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无一符合“中等收入陷阱”的特征。虽然比不上中国的逆天增速,但东南亚地区始终是全球几大经济增长引擎之一。
如果仅以中国为参照,就断言“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不得不说,这种观点有失偏颇。这种偏颇自然而然地体现在论者对学科的看法上——在呼吁鼓励科技创新、重视基础教育发展的时候,论者将文科排除在外,甚至将“文科生太多”视为阻碍社会发展的障碍。
钱钟书的《围城》里有一段话:在大学里,理科学生瞧不起文科学生,外国语文系学生瞧不起中国文学系学生,中国文学系学生瞧不起哲学系学生,哲学系学生瞧不起社会学系学生,社会学系学生瞧不起教育系学生,教育系学生没有谁可以给他们瞧不起了,只能瞧不起本系的先生……尽管文科生鄙视链由来已久,类似的话出现在庄重的学术论文中,还是不免令人大跌眼镜——在某些人的眼中,难道真的“百无一用是书生”?
毋庸讳言,科技创新需要基础学科做支撑,但同时也需要以开阔的胸襟拥抱世界。无论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同属于科学范畴;不管科技创新,还是管理创新,首先都需要解放思想。思想领域的每一次突破和变革,何曾缺少“文科思维”的参与?如果说市井坊间关于“文科生”的种种奚落是出于调侃,学术论文语出惊人拎出“文科生”,放在“理科生”乃至社会发展的对立面,几乎可以用“可怕”来形容。这是要传递一种什么样的观念,又是在呼唤一种什么样的“对策”?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解放思想则是改革开放的精神动力。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需要文理兼备,针对任何群体的标签化鄙视都是浅薄可笑的。这样惊世骇俗且未经任何论证的咄咄怪论,既不是文科,也不是理科,而是“小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