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朝鲜成为东西方冷战的第一个战场。在南北朝鲜各自发出的民族主义宣传的影响下,苏联和美国先后卷入了这场战争。
朝鲜战争的后果一直延续到今天,而它的源头可以回溯到19世纪末。日本在甲午战争中战胜了中国及其盟国朝鲜后,开始改写朝鲜的命运。1910年《日韩合并条约》签署。直至1945年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其对朝鲜的殖民统治才彻底结束。
在列强股掌之间
美国是战胜日本的主导力量。1943年在开罗会议上,美、英、中发表共同声明称:"三国清楚意识到朝鲜人民受到的奴役,并决心在适当的时机让朝鲜实现独立和自由。"但后来的事实却是另外一番光景。
一年之后几个大国的关注重点就发生了转移。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和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在雅尔塔举行会议,就战后对德国的分治管辖以及欧洲的权力划分进行谈判。由于美国担心对日本的战事可能还将持续数年,因此试图争取苏联加入对日作战。为了吸引斯大林加盟,美国承诺苏联可获得千岛群岛、库页岛南部、蒙古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以及满洲和朝鲜北部的控制权。双方就以北纬38度线划分南北朝鲜达成一致。
不信任和对峙
1945年8月,苏联红军开进朝鲜,并推进至北纬38度线以北。美国则在日本投降后才进入朝鲜并控制了半岛南部。9月6日,名义上代表整个朝鲜半岛的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宣布成立,该政府由左派和右派民族主义力量组成。
朝鲜和世界其他地方的发展局势很快就显示,美国和苏联无法共同建立战后的世界秩序。同时,几个大国在战后初期对亚洲没有显示出太大的兴趣,人们关注的焦点是欧洲。在美国的战略考量中,亚洲大陆只排在边缘位置。当时的美国国务卿艾奇逊(Dean
Acheson)在谈到美国在亚洲的安全利益时,曾列数了日本、菲律宾和台湾,对朝鲜和越南却只字未提。
"非自然的联盟"破裂
不久后,苏美之间这个"非自然联盟"的最终破裂就在世界政治中显露出来。朝鲜临时政府中左派领导人吕运亨(Yo Un
Hyong)和右派领导人李承晚(Rhee Syng Man)之间也出现了不可弥合的分歧。
苏美之间举行了20多轮毫无结果的会谈后,人们终于意识到,就朝鲜半岛的统一,既无法看到长期远景,也拿不出具体的短期步骤。作为最后的努力,1947年联合国成立了一个临时委员会,为在整个朝鲜举行大选作筹备。但苏联拒绝承认这个委员会。这次尝试失败后,南北方分别举行了选举。
两个共和国
1948年8月15日朝鲜南部宣布成立大韩民国政府,李承晚当选为第一任总统,这也是美国希望看到的人选。同年9月,北方在金日成的领导下成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接下来几年中,南北两个政府都试图成为朝鲜的合法领导者。在北方,劳动党政府推行全社会的共产主义改造,实施了土地改革、银行、工业企业和运输业的国有化,并在党内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政治清洗。在南方,出于对共产赤化的恐惧,当局加强了打压和管制。总统李承晚在美国方面的压力下,保留了部分日本殖民统治时期遗留下来的行政制度,这给新政府稳固权力造成了困难。于是他同时试图以极端民族主义政策来弥补这一缺陷。
"无论是在北方还是南方,解放和统一的乌托邦主宰着政治讨论。难以判断的是,哪一方的主张更加极端。"历史学家斯托弗(Bernd
Stöver)在他的《朝鲜战争史》中这样写道。南北双方都试图说服自己的"保护国"参与一场战争,以建立自己一方对整个朝鲜半岛的统治。
苏联首先开绿灯
由于美国担心李承晚当局采取单方面行动,因此没有支持韩国扩充军备。与此相对,苏联则毫不犹豫地向金日成政府提供了坦克、重型火炮和飞机等武器装备。因此在朝鲜战争爆发之始,南北方军事力量的对比十分悬殊。
1949年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在中国打败了蒋介石的国民党军队,中国红色政权的建立改变了亚洲的政治力量对比。同时这给苏联增加了压力,因为莫斯科必须证明自己在亚洲是共产主义的领导力量。
在此背景下,南北朝鲜的军队在分界线上发生了多次造成人员死伤的交火。莫斯科和华盛顿都不愿看到朝鲜半岛爆发战争,因此在一段时间里没有对来自首尔和平壤的急切呼吁做出积极回应。最终,金日成说服莫斯科相信,美国不会出兵干预,而北方将很快取得胜利。而其中一个因素是,苏联希望在北京面前显示其强大。"事实上,苏联卷入的这场战争,完全不符合莫斯科自己的目标。"美国政治学者贝希托尔(Bruce
E. Bechtol)总结道。
1950年6月25日莫斯科给平壤开了绿灯。这一天凌晨,朝鲜军队越过了三八线,开始向汉城挺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