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重返国际舞台 其实是摆脱“国际孤立感”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在中国外交部正式发布的声明中,领导人习近平在为期3天,刚落幕的G20峰会中,和多达11个国家领袖、以及联合国秘书长举行双边会谈:专家认为,此举是中国藉由俄乌冲突、粮食危机以及气候变迁等问题,摆脱因美中竞争产生的”国际孤立感”。

英国广播公司报导,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在G20峰会的3天时间里,包括美国、南韩、印尼、澳洲、法国、荷兰、西班牙、义大利、阿根廷、南非、塞内加尔共11国领导人,以及联合国秘书长举行双边会谈,显然扣除掉正式场合,几乎所有行程都被双边会谈填满。

在紧接着登场的泰国曼谷APEC峰会上,习近平又分别会见了日本、新加坡、菲律宾和纽西兰等国领导人。

澳洲国立大学政治学者宋文笛称,”这是习近平在『二十大』上巩固了国内权力后的亮相派对。”有采访记者则打趣称,这就像是个疫情解封之后,所举行的的”报复性外交派对”。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东亚系副教授马钊称之为”冷和平”,即国家间关系紧张但大致和平,由于缺乏外交互动,暂时处于冷却状态。去年以来,各国放开防疫限制的步伐不同,但都陆续走出”冷和平”;而还在坚持”清零”的中国,则成了最晚抵达派对的客人。

再加上美中竞争导致与西方关系紧张,俄乌冲突又进一步考验中国的”外交站位”,宋文笛对此则形容为中国的”国际孤立感”。而这正是此次”外交派对”上想要摆脱的,因此找了最多人来叙叙旧。

习近平与美国总统拜登会谈逾3个小时,虽然这次会面并没有达成什么新的成果,但并非毫无作用。美国外交关系协会(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主席哈斯(Richard Haass)认为,拜登和习近平在”拜习会”后,态度有所软化,承认双方有竞争,但不应演变为冲突,并强调美中两国必须负责任地管理这种竞争并保持开放的沟通管道。

宋文笛认为,习近平在放出讯号,让其他国家在看到中美两国领导人友好互动后,能比较自在的与中国打交道;因此随着疫情接近尾声,习近平抓住这一势头,更积极地谋求与这些国家重新建立关系,这次G20是绝佳时机。

马钊强调:”鉴于美国著力打造以核心议题(issue-based)为基础的盟友或伙伴国家网络,中国也要试图寻找不同议题,拉拢分化各国。因此,双边会谈有利于寻找国家之间的共同利益。”这次G20,各国领导人们频繁互动,很难说建立友谊,但至少打破”冷”的状态。

从川普时代的贸易战开始,美中关系开始呈现”自由落体”态势,互关领事馆,逮捕孟晚舟,相互制裁,科技封锁,言辞上交锋更激烈:直至今年8月美众议长裴洛西访问台湾和中国进行”环台军演”,两国关系跌落谷底。让”新冷战”这个名词不断出现,让外界对中国与西方关系不抱期待。

在此背景下,国际战略研究所(IISS)研究员考伯垂(James Crabtree)表示,习近平和主要国家领导人进行双边会谈,本身就已有极重大的意义,他们要是还能连带聊聊一些G20关心的议题(气候、俄乌、粮食)等,就已经算是成功了。此外,中国似乎还带着一份”额外大礼”,对俄态度似乎有所转变。

南韩首尔梨花大学国际研究教授伊斯利 (Leif-Eric Easley) 认为,习近平紧凑的双边会议日程是一场魅力攻势,或许无法在棘手的经济和安全问题上取得进展,但起码可以防止外交关系恶化。

对中国来说,扩大外部联结是在日益激烈的中美竞争中,重新夺回主动权的机会。拜登政府的晶片禁令让中国深感压力,因此习近平才会说,强推”脱钩断链”只会损人不利己,反对把经贸科技交流政治化、武器化。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研究学院国际关系副教授李明江指出,华府在全球的压力让中国感受到必须采取额外的动力来对抗,”未来几年会继续看到中国认真努力推动大国外交。”

查看评论(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