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健委决定“不装了”之后 大家稀里糊涂摸黑闯关?
文章来源: 基本常识 于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基本常识|停止发布疫情数据后,我们拿什么来直面现实?
前几天我写了各地每日发(biān)布(zào)新增确诊数据太离谱的问题,说北京上海广州这些大城市每天只有几百个新增确诊,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是怎么回事。我在文章中呼吁:
科学防疫,请从停止发布脱离现实的新增确诊数据开始。
项栋梁,公众号:基本常识昨天广州新增确诊560例,光是我认识的就超过50人
也不知道是我的文章起了作用,还是他们实在编不下去了,总之他们决定不装了。国家卫健委宣布,自2022年12月25日起,停止发布每日疫情数据。
不装了当然是件好事,但我更期待卫健委能够摊牌了,向社会开诚布公地发布那些大家关心的真实数据。
首先,我想知道当前疫情发展的规模。
在没有全民核酸的时候,想要知道确切的每日新增数据是不可能的,但好在我们也不需要精准到区、精确到人的有零有整的数字,了解个大致规模就好。就像浙江省发布的情况,当前每日新增阳性超百万,让我们知道了浙江疫情的大招情况,也对浙江疫情峰值到来的日期有一个初步的预期。
类似浙江这样的估算数据可以通过抽样调查和数据模型算出来,肯定没那么准,但从公共卫生的意义来说也够用了。
有人问,疫情已经这样了,知道规模又能改变什么呢?这是一种赌气的说法,也是一种常见的错误观念,评估疫情发展的规模当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于决策者来说,疫情发展规模能帮助他们判断形势的严峻程度,以此决定公共资源的调配方案,并评估是否推出超常规的政策,是否更积极主动地介入去干预疫情的传播。
例如让医疗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支援疫情发展较快、老龄人口比例较高的地区,例如加急审批相关药品的生产和进口,例如为阳性人员主动去方舱隔离提供专车接人的便利……
在一封就死和一放就乱之间,还有很大的科学防疫腾挪空间。
对公众来说,春节要不要回老家,公司要不要提前放假,年会还要不要办,都取决于本地疫情发展的规模和疫情达峰的时间,光靠听身边的人说是永远不能知道社会全貌的。
这些现实的决策都需要有宏观数据的指导,人们真正害怕的不是新增数字太大,而是新增数字未知。
然后,我想知道当前疫情导致重症的比例。
疫情防控政策调整的依据之一是奥密克戎致病力低,以无症状和轻症为主,重症比例很低,在社会承受范围之内。
一段时间以来,身边很多人都阳过一次了,大家对奥密克戎的真面目也算是有了亲身的了解。轻症多是大家的真实感受,绝大部分人烧几天咳几天就好起来了,痛苦是痛苦,但重症真说不上。无症状的比例感觉比大家预期的要少很多,但这里也有一部分检测量低的原因,毕竟通常只有出现症状了大家才会去用抗原测。
大家最关心的是重症数据有没有超出预期。作为个人,哪怕是作为某家医院的医生,其实都是很难把握全貌的。疫情发展起来,必然会出现一些重症患者,必然会导致医院病床紧张,出现一些冲击视觉的画面,这其实是在意料之中的。
一座城市到底有多少感染奥密克戎后发展为重症的患者,有多少需要ICU床位,这是评估疫情对社会冲击程度的最重要的指标,没有之一。而这个数据,必然只有一座城市的卫生主管部门能够准确掌握。
把重症感染和实时床位数据发布出来,不是为了吓唬公众,也不是为了宽慰大家说没事别怕,而是让大家了解真实的情况,能够做出合乎理性的决策,尽量推迟家中高危群体的感染,避免把轻症的患者送到医院排队。
关键时期,我们的决策者更应该相信民众、依靠民众,全社会共同努力渡过难关,而不是让大家稀里糊涂摸黑闯过难关。
最后,我想知道政府在不同情况下的预案。
疫情仍在发展之中,病毒还在持续变异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我们当前的防控政策和应对举措都是基于当前的情况来制定的,如果疫情发展出现新的变化,这些政策会不会调整?这也是大家非常关心的问题。
虽然我们无法预知未来的变化,但对于各种可能的发展方向,可以做出相应的预案来。比如每日新增到什么数据要做出调整,重症数据到达什么程度要加强管控,这些是可以提前规划、提前讨论的。
科学的社会管理不是每次事到临头再拿出雷霆手段来,而是提前把各种可能发生的变化都想到,提前取得公众的理解与支持,打有准备之仗。
要想实现这一点,还是先得直面现实,发布真实的疫情数据,并根据数据的变化来做出及时的应对调整。
停止发布疫情数据后,期待我们用真实来直面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