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情绪稳定的成年人有多难?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作为一名成年人——更确切地说,一名中年人。你有多久没像小孩那样,在想哭的时候,放心、安然地嚎啕大哭过了?

在备受好评的韩剧《机智医生生活》里,有一幕关于哭的戏让我难以忘怀。

作为一名住院医生,今天他要第一次向家属宣布病人的死亡。他极其不愿意面对这个时刻,但仍旧拖着沉重的步伐走到家属面前通知了结果。面对哭作一团的家属,医生声音冷静、表情淡然,着实冷血。

宣布完成后,医生以最快的速度走向洗手间,那里空无一人,他再也承受不了了,一屁股坐在地上,开始嚎啕大哭。

《机智医生生活》剧照

为什么他会选择躲起来在背后哭?因为前辈医生告诉他,对家属宣告病人死亡这件事时,作为医生必须要克制、冷静、藏好自己的情绪,因为你是一名医生、一名成年的专业人士,你不能崩溃,你要情绪稳定地面对你打交道的人。这是你的专业与成熟。

人间社会过于残忍了,提倡人人做一个情绪稳定的成年人,即便是见证着生离死别。

我们应该都曾见过或听闻过类似的新闻:在马路边、地铁上、街道旁、公司洗手间里,存在着一个或默默哭泣、或嚎啕大哭、或生气发飙的成年人。面对这种状况,通常社会给出的声音是:这样不好,你要成为一个情绪稳定的成年人。

《都挺好》剧照

我记得小时候,周围邻居的阿叔阿婶们才不管这一套。他们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在崩溃。孩子调皮,可以追出整条街叫骂;和丈夫吵架,哭闹得街坊四邻都能听到;跟兄弟、朋友失和,完全不介意在整个小区人面前赤膊上阵,拼出个你死我活。

他们不要情绪稳定,他们要有时候,有了情绪就要 " 宣泄 "。现在回忆起来,我并不会觉得那样的场面尴尬,反而会觉得那时的人更生动逼真、活色生香。

为什么现在这个社会喜欢要求成年人情绪稳定,至少每天演好一个情绪稳定的成年人?是怕自己当街失控事后回忆起来丢面子?怕给旁人添麻烦?怕向外界展示了自己的软弱、从此再也无法用自己好不容易拼凑打造出来的铠甲行走于世?

也许吧。但我认为真正的原因恐怕是我们中年人会多想一步:情绪崩溃了,之后呢?

你费劲哭了、闹了、嘶吼了、甚至歇斯底里,但一切发泄过后,摆在面前的一地鸡毛、倒悬之危依然不会有所改变。既是你的难题,你躲不掉,何必白费气力闹一场?还不如节省点能量,冷静、克制,把力气用在刀刃上。

《如父如子》剧照

我和很多中年人一样,被生活中的无数琐事化身成鞭子抽打着,成为一个难以停歇下来的陀螺。像我这样的人,最擅长给自己的情绪 " 算账 ",明白情绪价值的珍贵性和重要性,所以连让自己的情绪瞬间 " 垮台 " 一下都要斤斤计较。

因为我们怕,情绪 " 垮台 " 之后不仅要重拾力气去收拾原本就摆在自己面前的生活那堆 " 烂账 ",还得额外花心力去收拾自己情绪垮台之后留下的暂时的 " 后遗症 " ——消极、无力、丧失意义感、懒于支棱起来去面对接下来的生活难题。

举个最浅显易懂的例子吧:假设我因为某件事伤心郁结了 15 分钟,那会让我原本要完成的工作暂时滞留、让我很可能会错过接孩子放学的时间、让我碰上交通高峰影响我去超市采买日用品的进度 ……

每每想到生活里一连串的待办事项或难题,我就不敢放纵自己的情绪,让它自由崩坏了。因为,我实在 " 哭不起 "。

《妻子变成小学生》剧照

但认真想一想,中年人情绪崩溃不丢人!歌词里都唱了 " 海可枯、石可烂、天可崩、地可裂 ",连这些坚硬无比的天地灵石都有塌方时刻,何苦为难我们凡胎俗骨硬做坚强呢?

先解释一下我所谓的情绪崩溃:不是你揣着自己的愤怒拿别人撒气;也不是造次莽撞,随便兜着自己的情绪去叨扰 / 骚扰别人,尤其是在对方不便的情况下;或者因为自己不爽就对他人、动物、物品实施暴力、虐待。这些不叫情绪崩溃,而是无知、没礼貌、甚至违法。

我所谓的情绪崩溃是,成年人也有想哭就哭、想愤怒就愤怒的权利,可以让自己的负面情绪像山洪暴发一样奔流直下而不必在意周遭的眼神和评价。

三毛在失去挚爱荷西后曾写道:" 我哭,因为我爱。能哭,对活着的人,总是好事。" 我们可以把每一次情绪崩溃,可以看作是我们用力生活过的证明。

《她和她的她》剧照

如果你依旧觉得情绪崩溃有失成年人的体面,不妨把格局放大,看看地球。科学家已经估算出地球的寿命是 90 亿年,目前他刚过完 45 亿岁的生日。如果我们把地球看作是人类,他已是名副其实的中年人了。这位中年人可没少崩溃。迄今为止,至少 " 崩溃 " 过五次,导致了五次生物大灭绝。

地球崩溃的后果挺严重,可他没有因此就告诉自己,你憋着别崩。因为地球知道,自己做不到。我们只能庆幸,地球每次崩溃完,他没有一蹶不振(否则也就没有现在的我们了),而是积极重建自己,让一切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无垠的地球尚且如此,作为他的子民我们人类情绪不稳定、间歇性崩溃又有何妨?

而且," 做一个情绪稳定的成年人 ",本身就是一个很模棱两可的命题,因为连什么算 " 成年人 " 这个定义都是模糊的。

《逃避虽可耻但有用》剧照

按照法律意义计算,18 岁是成年人,但哪个 18 岁的小青年吹完生日蜡烛转身就能打理好自己的情绪了?那时多数人正处于狂热的青春期,根本无暇顾及自己的情绪。

按照心智年龄计算,25 岁算成年人,因为脑神经科学家已经验证了多数人的大脑在 25 岁、甚至更晚时才会发育成熟。但 25 岁不正是在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闯荡的绝佳时候么?上班、甲方、租房、搬家、恋爱 …… 这哪一件不是需要高能量的情绪才能扛下来的?

再往后,我们还要经历买房、置办婚礼、生娃、陪读、职场打拼 …… 生活的难关桩桩件件摆在我们面前。能风轻云淡、波澜不惊处理这一切的人,我倒是有个疑问:请问,他是真正的人类么?

《四重奏》剧照

成熟的成年人极少会平白无故有情绪、闹别扭、继而崩溃。那些看上去因为芝麻大点儿的一句话、一个举动、一个表情诱发我们内心防线决堤的时刻,从来不是因为事件本身,而是因为太多人把情绪揣得太久、藏得太深,反而让情绪在发酵后憋了个大招。

我们似乎都希望把自己训练成 AI,能像它们那样自主学习、理智满满、零分情绪,这样行走于世必然事半功倍。而一些科学家们却正在想尽办法 " 训练 "AI 让它们学会用悲伤、哭泣的声音表达情绪,希望能够创造出 " 世界上第一个能够哭泣的人工智能 ",像人类一样拥有悲伤、哭泣的能力。因为这样的人(或者 AI),才更真实、也让人更放心。

情绪是我们作为人类的本能,即便它有时不受控地会让我们陷入困境、难以处理。但,连带着它负面的那些也是我们生而为人的一部分。

《欢乐颂》剧照

多年后,当初那名躲在卫生间嚎啕大哭的住院医生早已成为医术超群的专科医生后,他的后辈面临着和他当初一样的难题,要去向家属宣告病人死亡时间。

后辈中途哭到不能自已,最后只能由医生出面替后辈完成了这一切。事后,后辈向医生道歉,并保证以后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医生却说:你有什么好抱歉的,哭也是在所难免的。医生就不是人了吗?你可以哭的,哭是再自然不过的情绪。可是,该做的事情还是要做,就算你再沉浸在情绪里,份内事还是要做。

少一些世俗之见对自己的禁锢、多一些呵护自己疼痛的温柔,一边情绪崩溃、一边整装待发,也许这才是中年人在人生的路上能持续披荆斩棘的重要原因。

elfie 发表评论于
Here you go: the consequence of crying in public is you'll be sent to a mental ward nearby and locked down for a day like you're a mad person. I mean, arms and legs constraint on a bench and get a shot of tranquilizer. So do not cry hysterically or even moderately out on the street, or anywhere outside your own home. It's a big no no in the U.S cities to show sadness or depression openly.
You cannot prove that you're not crazy once being put behind the doors of the mental ward. All bets are off. You are presumably mentally unstable in that situation.
So being an adult means limiting your outbursts, taking control over emotions.
Nothing is wrong about that. That is the social norm.
一条小路 发表评论于
當總理最容易,只要把上海封控搞亂就能當總理,難道做一个情绪稳定的成年人比當總理難嗎?那還是當總理容易。
Dingxiang 发表评论于
乱七八糟一篇东西,可以整理好自己的思路、练好文笔,再写给别人看吗?
老歌好听 发表评论于
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