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诺奖风向标”奖项——斯隆研究奖(Sloan Research Fellowship,奖学金)开奖!
30位杰出的华裔青年科学家荣获该奖项,约占2023年总获奖人数四分之一。
该奖项的候选人必须是美国或加拿大的学院、大学或其他有学位授予权的机构的教职员工。
美国东部时间(EST)2月15日10时,美国艾尔弗·斯隆基金会(The Alfred P. Sloan
Foundation)在纽约公布了2023年斯隆研究奖获得者名单。125名来自美国和加拿大的杰出科学家获奖。
每位获奖者将获得7.5万美元奖金,用于支持其两年内研究的任何费用。
斯隆基金会发布的消息称,“他们的创造力、创新性和研究成就,让他们作为下一代科学领袖脱颖而出。”
李光耀之孙获2023年斯隆研究奖
据新加坡媒体联合早报消息,新加坡建国总理李光耀的孙子、现总理李显龙的侄子、李显扬的长子、哈佛大学经济系助理教授李绳武(Shengwu
Li)也获得了2023年的斯隆研究奖。
哈佛大学经济系助理教授李绳武(Shengwu Li)。
在其个人网页上,李绳武介绍,他研究经济理论和行为经济学,希望在存在计算复杂性的情况下,能够设计出对人类来说简单而透明的经济系统。
斯隆基金会发布的消息称,自1955年以来每年颁发的斯隆研究奖是年轻研究人员中最有声望的奖项之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过去的许多获奖者已成为科学界的杰出人物。2007年以来,已有56位斯隆奖获得者荣获诺贝尔奖,17位获得了数学领域的菲尔兹奖,22位获得了经济学领域的约翰·贝茨·克拉克奖章。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Richard
Feynman)和默里·盖尔·曼(Murray Gell-Mann)、现代博弈论之父、数学家约翰·纳什(John
Nash)都曾是斯隆研究奖获得者。
斯隆研究奖认可并奖励那些有潜力对其研究领域进行革新的杰出青年教职工。该奖项的候选人必须是美国或加拿大的学院、大学或其他有学位授予权的机构的教职员工;候选人必须拥有化学、计算机科学、地球系统科学、经济学、数学、神经科学、物理学等7个领域或相关领域的博士学位或同等学位。
此外,2023年2月7日,另一被誉为“诺奖风向标”的奖项、由以色列沃尔夫基金会颁发的沃尔夫奖(the Wolf
Prize)公布获奖者名单。美籍华裔化学生物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友何川等6位科学家荣获2023年沃尔夫奖。
唐云清等北京大学3名校友获奖
据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微信公众号消息,据不完全统计,自2007年以来,已有27名院友获得斯隆研究奖。2023年在数学领域的20位获奖者中,有6位是华人学者。其中,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院友唐云清、庄梓铨榜上有名。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数学系助理教授唐云清。
唐云清,2007年至2011年本科就读于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2016年于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师从Mark
Kisin教授;现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数学系助理教授,此前曾就职于普林斯顿大学、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与巴黎萨克雷大学。2022年10月,唐云清因在算术几何和数论方向取得的显著研究成果而获得2022年度SASTRA拉马努金奖。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数学系助理教授庄梓铨。
庄梓铨,2010年至2014年本科就读于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2019年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师从János
Kollár教授;现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数学系助理教授,主要从事代数几何尤其是双有理几何方向的研究。庄梓铨因在高维双有理几何方面做出的一系列重要贡献,被授予2022年度克雷研究学者职位(2022
Clay Research Fellows)。
耶鲁大学分子、细胞和发育生物学的助理教授Jing Yan。
Jing Yan,2005年至2009年本科就读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获得学士学位;
2009年,转向软物质物理学(soft matter
physics)领域,在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攻读博士学位。在博士期间,他与Steve
Granick合作,开发了新型可重构的活性胶体材料。现为耶鲁大学分子、细胞和发育生物学的助理教授,也是耶鲁大学定量生物学研究所(Qbio)的成员。
朱慧源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5位校友获奖
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创校友基金会消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有5位留美校友获2023年斯隆研究奖,分别是朱慧源、马琼、王军鹏、吴三丰、田小川。
弗吉尼亚大学化学系助理教授朱慧源。
朱慧源,中国科大化学院0519校友,来自安徽全椒中学,布朗大学博士,现为弗吉尼亚大学化学系助理教授。
波士顿学院物理学助理教授马琼。
马琼,中国科大少年班学院0600校友,来自安徽淮北一中,麻省理工学院博士,现为波士顿学院物理学助理教授。
艾克朗(Arkon)大学高分子科学助理教授王军鹏。
王军鹏,中国科大化学学院0619校友,来自陕西省西工大附中,杜克大学博士,现为艾克朗(Arkon)大学高分子科学助理教授。
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助理教授吴三丰。
吴三丰,中国科大物理学院06203校友,来自安徽省合肥市168中学,华盛顿大学博士(导师是9704校友许晓栋教授),现为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助理教授。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数学助理教授田小川。
田小川,中国科大少年班学院0700校友,来自重庆南开中学,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导师是801校友杜强教授),现为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数学助理教授。
韩松等清华大学6位校友获奖
据清华大学校友会消息,6位清华校友获得2023斯隆研究奖。
麻省理工学院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系副教授韩松。
韩松,2012年在清华大学电子系获得学士学位,2017年在斯坦福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为麻省理工学院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系副教授。韩松致力于深度学习和计算机体系结构研究;他发明的“深度压缩”技术,使得人工智能算法识别物体、生成图像,以及理解人类语言,从而在智能手机上实时运行成为可能;硬件实现“高效推理引擎”,该引擎首先在深度学习加速器中利用了模型压缩和权重稀疏性。
卡耐基梅隆大学机器学习系助理教授李远志。
李远志,2014年在清华大学交叉信息学院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姚班)获得学士学位,同时在数学系获得第二学士学位;2016年和2018年先后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为卡耐基梅隆大学机器学习系助理教授。李远志目前从事深度学习理论方面的工作,主要包括深度学习的基础理论与实践、凸优化算法与非凸优化算法设计、数据处理算法分析等。
芝加哥大学计算机系助理教授谭宸浩。
谭宸浩,2010年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获得学士学位,同时在经管学院获得第二学士学位;2016年在康奈尔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为芝加哥大学计算机系助理教授。谭宸浩的研究方向主要为以人为本的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和计算社会科学。
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计算机系和高级计算机研究所助理教授、量子信息和计算机科学联合中心研究员伍骁迪。
伍骁迪,2008年在清华大学物理系(数理基科班)获得学士学位,2013年在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获得博士学位。现为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计算机系和高级计算机研究所助理教授、量子信息和计算机科学联合中心研究员。伍骁迪主要从事量子信息和计算的理论研究,包括经典和量子密码学、量子通信、量子算法等。
哈佛大学统计系助理教授柯峥。
柯峥,2009年在清华大学物理系(数理基科班)获得学士学位,2014年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为哈佛大学统计系助理教授。柯峥的研究方向为高维统计、机器学习、社交网络分析、文本挖掘、生物信息学和统计遗传学。
布朗大学物理系助理教授李嘉。
李嘉,2008年在清华大学物理系(数理基科班)获得学士学位,2014年在美国西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为布朗大学物理系助理教授。李嘉的研究方向为凝聚态实验物理,研究重点是二维材料及其范德瓦尔斯组件中涌现的量子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