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李安票房最高的电影,五千万美元的投资换来了6.09亿美元的票房。
这也是李安上9分的三部电影当中,评分第二高的影片,与《饮食男女》和《喜宴》相比,《派》更大胆、更冒险。
李安走出了熟门熟路的社会伦理讨论,转而向不同的题材迈进,西式的剧本,东方的内在,细腻入微的感情没丢,又多了技术革新的瑰丽。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具有诗电影的所有特性,含蓄、优美、情景交融。
置身于《派》的镜头当中,仿佛有了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的感觉,明知许多画面是特效合成,却爱不释手,惊叹于李安对于美的把握。
但《派》不仅仅只有每帧画面皆成壁纸的唯美主义,还有关于人性、神性、动物性,以及信仰的思考,加之娓娓道来的故事,与“好”便结了缘。
《派》的故事很简单,就是派遭遇海难,只剩他一人存活下来,在一条小船上跟一只猛虎开启海上历险记,最终得救。
可这么一个通俗的冒险故事,如何让其变得不无聊,这是李安的厉害之处,看似无意的妙笔却自然的生花,使得电影有意思又不乏内涵。
影片节奏悠然自如,不急躁也不拖沓,不喧闹亦不沉闷。
转折无任何生硬之感,都是点到为止的水到渠成,就连李安在剧本编排中惯有的算计也没了。
戏剧冲突到来的时间恰到好处,李安始终掌控着观众的情绪,什么样的剧情可以让观众有什么样的反应都成竹在胸。
这让《派》既有商业片的爆米花属性,又兼具文艺片的艺术性,李安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让两个群体的观众都满意。
外在的东西达到高水准之后,其实《派》已经可以保证不赔本了。
做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配一套美轮美奂的画面,但李安并没有听从好莱坞的建议就此收手,而是觉得远远不够,于是《派》有了哲思。
看世界的态度就是拍电影的方式,在计划拍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时候,李安对信仰、神性有了思考,便有了这部电影的诞生。
看《派》的时候,观众都会有这么一个思考,派的海上漂流到底是真是假,故事该如何收尾?
这就引出了派讲述的两个故事的真实性,究竟是相信美好的童话,还是坚持现实的残酷,理性与感性的思索便油然而生。
李安并没有在片中给出答案,而是把选择权丢给观众,让观众去发现细节,寻找隐喻,而不是自己解释一通,定一个官方的基调,那样电影的乐趣就丧失一大半。
孟加拉虎为什么不回头就是《派》让给观众的思考方式。
派的内心兽性和善良同时存在,只因寻常的生活中,衣食无忧,生命没任何威胁,加之信仰的力量,让派的善良纯真始终占据上风。
当孤身一人漂于茫茫大海,求救无果,随时都会死去,人身上的野性就会释放出来,为了生存干出平时想都不敢想的事,而老虎就代表派兽性的一面。
在船上,派化身老虎,咬死鬣狗,吃掉斑马和猩猩,到了岸上,派获救,老虎头也不回地走向丛林,寓意派还是用善良战胜了兽性。
回归文明便不再需要理查德·帕克,因为派不用再靠对老虎的恐惧保持专注,让自己尽可能的活下去,正如李安所说,这是纯真的力量。
老虎的不回头也许也是李安对现实的一种隐喻。
所谓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某某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理查德·帕克在丛林前停驻的那几秒就是在向派挥手告别,只是年轻的派还未接受没有一个好好的道别就离开,所以才会感觉到心碎。
当他已为人夫,能够淡然地说出自己海上漂流的故事,面对一家人除他之外全部遇难的事实,才明白用背影告别的含义,因为有些人和事来不及,就得向前看。
就像李安自己一样,父亲去世的时候,他人在美国拍电影。
匆匆赶回台湾并未见到父亲一面,料理完后事后又急忙跑到美国继续拍电影,没来得及跟父亲说一声再见便天人相隔,这是李安一直以来的遗憾。
从这层意义上看,派的身上有李安的投射,他的“i'm
sorry”是李安想对父亲说的话,老虎的不回头是李安多年后的释怀和感悟,无须过多留恋,人生总得过去。
由此也可以看出,李安是一位实打实的作者导演。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就是李安的一生,小时候在信仰之间纠结,长大后在从事什么中彷徨,父亲想让他当教师,但他想拍电影,如派的多重信仰。
父亲让他务实一点,可他坚持自己的想法,就像派去喂理查德·帕克是因为他觉得它的眼睛中有灵魂,而父亲认为野兽就是野兽,不会同人类交朋友。
独当一面时,《卧虎藏龙》让李安名誉天下。
父亲第一次肯定了他的电影,让他在迷茫无措,身心俱疲时有了奔头,放弃退休的念头,继续热爱他的电影。
而派则是在食人岛发现了人类牙齿和白天夜晚不同环境的真相后,坚定了前往人类世界的信念,热爱所过的生活。
派讲了两个故事,答案如何,全在自身。
如同李安的两条路,教师与电影,李安选择了电影,期间坎坎坷坷,但最终来到了岸边,被电影救赎。
所以我们在看派的时候,其实就是在看李安,派是电影中讲故事的人,李安是透过电影这个媒介成为了向观众道人生的作者。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李安的电影人生,一体两面,对电影(老虎)保持恐惧,才能有不断新鲜的尝试,让自己不至于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