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袖珍年级”仅 3 人,乡村小学该怎么办?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 同学们,这学期我们班迎来了一年级的 3 名新同学,除了语文、数学课之外,其他课程他们将跟我们一起上…… " 据媒体报道,9 月 1 日上午 9 点左右,江苏镇江市丹徒区江心实验学校二年级班主任吴进,对着教室里的学生们讲起了开学后班级里出现的新变化。

此前,媒体也曾报道这所 " 岛上学校 " 的现状,全校 9 个年级总共只有 114 名学生,彼时校方担忧新学期开学,新生人数可能只有两三人。如今担忧成真,一年级新生报名共 3 人,全校学生人数减至 99 人,考虑到实际教学,一、二年级共用一个教室,部分课程合并教学。

这是一所坐落在岛上的乡村中心小学,只有 3 人的 " 袖珍年级 ",确实是一个极端个案,但是乡村小学、小学教学点不断萎缩,却是一个可见的趋势。如据媒体报道,广东湛江一所学校新学年开学,一个年级只有 1 名学生,全校只有 7 名学生,而媒体此前还曾报道只有 1 名学生的乡村小学教学点。

统计数据显示,2017 年,全国共有小学 16.70 万所,另有小学教学点 10.30 万个。2022 年,全国共有普通小学 14.91 万所,另有小学教学点 7.69 万个。5 年间,我国小学减少了 1.79 万所,小学教学点减少了 2.61 万个。其背后因应着我国 " 少子化 " 加 " 城镇化 " 的人口新形势。

也正是在此背景下,前不久,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意见,提出要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布局,因地制宜适当整合小、散、弱的乡村小规模学校,着力加强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建设。

这一意见也被一些舆论解读为重点加强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撤并掉乡村小规模学校。但实际上,通读完整意见即知,国家层面强调的是因地制宜适当整合小、散、弱的乡村小规模学校,而非一刀切撤并这些学校和教学点。

事实上,如何办好乡村小学、教学点,不仅关系到我国乡村教育的未来,也关系到乡村振兴。不能因生源减少,就盲目撤并乡村小学、教学点,而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从保障适龄孩子就近入学出发,能留则留、应留尽留,也是留住乡村教育之根。

2012 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专门意见,提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要保障学生就近上学的需要,明确了农村小学 1 至 3 年级学生原则上不寄宿,就近走读上学;小学高年级学生以走读为主,确有需要的可以寄宿;人口相对集中的村寨要设置村小学或教学点,人口稀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地方应保留或设置教学点等。

这一意见在发布后的前几年,得到比较严格的落实,但近年来,随着乡村生源的减少,加上有的地方政府转变对兴办乡村小学、教学点的态度,乡村小学、教学点被加快撤并、消失。一些农村地区,也把学生汇聚到乡镇寄宿制学校读书。

受此影响,被保留的乡村小学规模学校,大多只是进行维持性办学,由于缺少骨干教师,学生少而无学校氛围,留下来的学生,也逐渐被家长送到乡镇寄宿制学校。

2018 年,国务院办公厅再次发布专门指导意见,明确乡村小规模学校,也即不足 100 人的村小学与教学点,和乡镇寄宿制学校是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指导思想,至今仍有其现实意义。

从办学角度看,乡村小规模学校是拥有进行小班化教学、个性化教育的优势的。其发展走向不是注定 " 小而弱 ",而完全可以建设为 " 小而优 "" 小而特 ",关键在于要重视这类学校的建设,赋予其办学自主权,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

如果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学点都被一刀切地撤并、整合,乡村将不再有学校和读书声,这不仅会增加乡村孩子的上学成本,也会加剧乡村人员的流失,长远更将对乡村经济文化建设产生影响。试想,没有好的乡村学校,如何让人扎根乡村?又如何吸引年轻人在乡村就业、创业?

所以,必须谨慎对待乡村学校的布局调整,在撤并学校时必须充分听取村民的意见,综合考虑乡村生态建设等因素。

当然,针对确实 " 小而散 " 的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学点,如报道中,全校只有 7 名学生、一个教学点只有 1 名学生,就可因地制宜,在听取家长意见基础上,看是保留这一教学点,还是集中到寄宿制学校就读。如果把学生集中到寄宿制学校就读,就应办好寄宿制学校,并解决好乡村学生上学的交通等问题。

总之,要立足于让乡村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也要着眼于乡村长远发展的需要,来规划发展乡村教育、布局乡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