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综艺《披荆斩棘的哥哥第三季》(下称《披哥3》)一公表演。要说这档综艺已经开播一段时间了,但是并没有迎来想象中的热度,看来这几年国内综艺都是这个样子,一季巅峰,二季毁誉参半,第三季折戟沉沙。
隔壁的音乐综艺《乐队的夏天3》好像也是这样,也有人看但你明显能感觉到不火了。
这里就不分析这档综艺本身如何了,主要还是在看到这档综艺选手,表面上看内地明星也不少,但港台明星还是稍胜一筹,我数了一下。内地明星有16人,而港台明星加那些虽然是海外明星,但其实也是港台发展的,算起来略多些。
虽然哪怕算内地明星像陆毅、王耀庆、胡彦斌、俞灏明、陈楚生等都属于过气明星。
但是相比较这个登上节目的港台明星像林志颖、许绍洋、蓝正龙、郑嘉颖等,你会发现他们明显更过气一些,像许绍洋、蓝正龙、唐禹哲和品冠八百年没有看到他们唱歌了吧,郑嘉颖的港剧也很少听见。
这次明显力棒的林志颖,上次在内地出圈还是车祸。这个再结合今年电影领域古天乐的《扫毒3》,周润发的《别叫我赌神》,成龙的《龙马精神》接连扑街,你会发现内地大小荧幕和舞台上面,全是“过气”港台明星团建赚钱的身影。
偶尔能像王心凌掀起内地观众情怀再火一把,但是大多数除了巴巴送钱并无价值。
一个只剩电影,一个只剩音乐?港台娱乐“失去的20年”
从文化发展角度来看,我猜大家没有发现一件事,那就是整个港台娱乐衰落已经20年了,也就是2000年后就没有在“文化产业发展”上面,提供从技术到审美,从内容到内核表达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当然这个论断有点武断,毕竟文化产业衰落和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而不是突然。同时由于港台娱乐发展到巅峰时期,擅长的文化领域和上限又有些不同。
1、香港那边小说、综艺娱乐在2000年后就基本不行。香港音乐、港剧2000年后也不行,但到2010年后才彻底不行,最后只剩下香港电影一个领域。
香港文学最后巅峰似乎是武侠的黄易,而武侠是50年代兴起的流行流行文化形式,2000年后完全被庞大的内地网络文学淹没,台湾流行小说好一些,但整体大差不差。
香港音乐是2000年后突然不行的,明明感觉90年代四大天王等还是巅峰。
2000年后就只剩下陈奕迅等少数人了,在音乐风格上面,音乐产业上面,音乐价值上面。虽然有个延伸发展的过程,但提供的价值也不大。
港剧也一样,2000年后还有大量优秀港剧作品,特别是职场剧等内地还在学习,但2010年后只剩下《使徒行者》等少数作品,而且这些作品算起来也是守旧的回春。
除了“情怀价值”,无论技术、内容、表达等对新时代华语流行文化没有引领作用。
香港电影是最后还行的领域,也就是2012年《寒战》过后那一批作品,包括《追龙》《无双》《拆弹专家》《怒火重案》等等,只是在明星上面也没有什么贡献,全都是8090年代过来的“老腊肉”。
2020年过后,香港电影也沦落到之前的那些领域一样的情况。
2、台娱比港娱要长久一些,但目前的结果基本上一样,并且衰落得还要更加干净。
2000年后台湾商业电影开始不行,10年后内地基本不行,只剩《那些年》《我的少女时代》等少数青春片,2015年后就是北上内地市场李代桃僵的《后来的我们》《大约在冬季》《你的婚礼》等片子。
这类片子严格说来,已经不属于台湾电影了,肯定有人会说台湾文艺片,就像新时代《我们与恶的距离》这类台剧一样,但这种“黑深残”且偏文艺的作品,在主流没有太高的商业价值,全世界观众也不太爱看。
如果爱看,现在东南亚和外国爆红的华语文化就不会是内地甜宠古偶和流量明星。
2000年后到2010年的台剧、台湾音乐、台湾游戏,台湾综艺这十年反而是巅峰,2010年过后有一个延伸过程,但也在15年后基本就不行了,台剧已经说了,台湾音乐也很相似。
台湾综艺肉眼可见,可以说在《康熙来了》停播后基本在内地观众那里宣布已死。
这10年,港台娱乐再没有贡献?夸张了,但也是事实
以内地观众对于港台娱乐和明星深厚的情怀滤镜,我猜肯定会有人跳出来说:就算港台娱乐衰落,也能是你答辩内娱能够比较的——
近现代文娱产业都是技术、审美、内容再和表达所挂钩。技术与审美结合,内容和表达结合。而形而下通常决定形而上,因为流行文化需要技术和审美去包装内容和表达。
2000年后,如果说港台文娱整体衰落,个别在支撑甚至有突破。像香港电影,台湾音乐和台湾偶像剧。
2010年后,整个港台文化产业对于华语流行文化,都没有太大的突破性贡献(香港电影个别,台湾音乐个别)。我猜测肯定有很多人不相信了,这里就以台湾流行音乐为例。
我们明明能感觉2000年后,台湾音乐还是周王陶林等引领的巅峰。在2010年后虽然不太行了,但如何敢衰落?
音乐产业是通过唱片业,对于音乐风格的突破,再引领市场,影响同行和观众的一个过程。简单点讲,这几年不是是靠突破的科幻大片、主旋律大片、古装神话大片、现实题材商业片对于中国电影引领。
80年代初邓丽君,罗大佑,齐秦等是革新台湾新名额,台湾新民谣,台式流行摇滚,台湾中国风和台湾POP音乐风格的,并且是属于引领整个华语流行音乐的存在,像内地校园民谣就直接学习台湾民谣。
而90年代末开始陶喆,再到周杰伦,王力宏,林俊杰和五月天等人。
前面三个革新奠定华语R&B、中文说唱、新中国风、相互融合风格。再到林俊杰流行POP,五月天的流行摇滚等等,其它音乐风格还有一些,但是引领是没有的。
2010年过后,你能说出台湾音乐人突破什么,并且引领什么华语音乐风格吗?
答案就是除了后来乐队(还受到内地摇滚乐队的影响),2007年左右出了一批小天王小天后、像徐佳莹、萧敬腾、杨宗纬、林宥嘉等等,一如早期在台湾发展的李荣浩一样,音乐风格还是在之前开创的风格里打转,只是有自己鲜明的风格。
这就有点像内地的胡彦斌、许嵩、徐良和汪苏泷那一批创作者一样,典型受到周王陶林的影响,但音乐风格本身突破并不大。
有人要问2010年后内地音乐那么烂,难道就有突破和引领了吗?
答案是还真有,只不过是2000年时代内地乐坛积累后地爆发。内地音乐产业是没有进入唱片时代的,加上《超女》《快男》的成功,音乐综艺一直打歌、成名的主要平台和渠道。2012年的《好声音》《好歌曲》《我是歌手》等音乐综艺。如果你仔细回想一下,就会发现一件事,那就是除了捧红羽泉、黄绮珊,韩磊等内地老牌音乐人
,以及同样的港台老牌音乐人。
它当时捧红的音乐风格是不是宋胖子,南京李市民、赵雷、陈粒和毛不易等内地新民谣。
后来捧红的内地嘻哈,再到《乐队的夏天》捧红内地摇滚与内地乐队,这些音乐风格可都是内地自己发展起来,相反港台没有提供这种新音乐风格的价值。
一如2010年后的国产电影领域,港台突破引领的导演能提的就只有徐克,林超贤和陈可辛,其它绝大多数香港导演。警匪片全是情怀作品里打转,北上内地的商业大片都是流水线烂片。
在《战狼2》《流浪地球系列》《封神》等内地青年导演片子相比,那就充斥着一种陈旧腐烂的气息了。
情怀杀,过气明星泛滥成灾?我们还要捧“港台娱乐圈”多久
我相信很多读者都发现我写文章批评“港台娱乐圈”,其实我本质并不反对,毕竟有人消费就有人做,很简单的供需关系。更何况内地综艺娱乐和偶像明星这一块问题太多了,观众情怀泛滥也能够理解。
但过气明星泛滥,老腊肉和情怀杀节目横行,除了给观众提供“怀旧情绪”,对于整个文化产业发展没有任何的突破,自然也就无法引领整个行业。
以国产电影为例,你们是觉得吴京,郭帆,陈思诚,饺子,田晓鹏这些导演的作品对于中国电影有价值,还是一票香港大导演的“情怀杀”警匪大片更有价值?
答案是非常明显的,哪怕张艺谋代表的内地老牌大导演也是一样。这个世界是你的,也是我的,但终究是年轻人的。
内地观众如此捧“港台娱乐圈”臭脚,在全世界市场都非常的罕见,它带来的影响只有一个,那就是各种“老腊肉情怀杀”的无效缅怀,连娱乐都算不上。
最后,这个还没有算2000年后,港台娱乐圈进入内地市场,对于新时代华语流行文化不但没有推动作用。相反因为不同社会环境,教育背景,以及审美和技术的落后,反而推动了抗日神剧,阿宝色磨皮抠图古装剧,各种流水线电影烂片等乱象。
有真人明星的影视剧产业最为明显,没有真人明星的游戏,动画反而发展更好。
而音乐、综艺、娱乐和偶像明星等领域,这就是内地娱乐产业一个根本性问题了,这里就不展开详细讲了。反正内地观众对港台娱乐圈无限的包容,在已经没有生产出引领文化娱乐优秀产品情况下。
这种未能给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用的价值,纯粹是在浪费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