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16岁读博的神童,现状令人唏嘘:无业啃老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10岁上大学,13岁读硕士,16岁读博,是当时最年轻的硕士生和博士生。

这传奇的履历,来自张炘炀,一个曾经轰动全国,被誉为“神童”和“天才”的男孩。

十多年过去,他怎么样了?

不久前,张炘炀接受了媒体的采访。面对镜头,他坦言,自己当年读博后,花了八年时间才毕业,却在科研上完全失败。现如今,他无业无房无贷,跟朋友合伙接项目挣钱。

重回公众视野,以前那个充满锐气和斗志的少年已变成了神情漠然、自甘平庸的男子。而在心态方面,张炘炀的改变尤其明显。

他开始向现实妥协:“理想多少钱一斤?好吃吗?”

他乐于躺平摆烂:“混吃等死反而能幸福一辈子。”

他决定心安理得的啃老到底:“我一辈子不工作都可以,靠父母。”

昔日神童的经历,让人感慨万千。他顶着耀眼的光环,生命一度被按下快进键,遥遥领先于同龄人;可最终却泯然众人,成为了现代版的伤仲永。

在张炘炀身上,有这样三个教育真相,值得我们家长深思。

真相一:控制不是爱,对孩子只有伤害

回顾张炘炀的成长路,不难发现这是一个“高开低走”的典型。

从小到大,这个天资聪颖的男孩确实在学习方面表现出了异于常人的潜质。

不到两岁半的时候,他便已经认识了一千多个汉字,并且学习任何东西接受能力都特别强。

张炘炀的父亲发现了这一点,于是果断让他五岁时便提早进入了小学;随后,他又不断跳级,最后用不到两年的时间读完了小学阶段的所有课程。

上初中后,张炘炀同样学得游刃有余,而他的学习进度也在父母的安排下一再被提速。就这样,在2005年,年仅10岁的张炘炀参加了高考,并且以505分的成绩考入天津师范工程学院,成为了全国年龄最小的大学生。

此后,他又相继攻读了硕士和博士学位,一度创下史上最年轻研究生的纪录。

然而,再后来他却仿佛销声匿迹了一般。

直到最近,再次出现在公众面前时,却已然判若两人。

明明天赋过人,如若稳扎稳打、用心规划,将来必成大器;可到头来,结局却差强人意,令人惋惜。为什么会这样?

采访中张炘炀说的一句话,或许正藏着问题的答案——“他们(父母)明明什么都不懂还要指点江山。”

事实上,从小到大,张炘炀的生活就是父母说了算。他们处处掌控着他的任何决定,有这样两件事,可以说直接影响了张炘炀人生的走向。

一件是在高考后。当时,张炘炀曾提出想复读一年,争取考个重点大学。但父母为了维护“十岁神童”的名号,拒绝了他的请求,让他直接入学。

另一件是在大三时。张炘炀原本有机会去德国留学,甚至学校都已联系好。可由于德国规定学生独自上学需要年满14岁,因此学校老师劝他再等一年就能够成行。然而,为了使儿子继续保持“全国最年轻的硕士研究生”的纪录,父亲同样拒绝了这个建议,坚持让他只读了三年本科就直接考研。

就这样,在层层控制之下,张炘炀活成了父母的附属品。他被父母强加梦想于身,处处身不由己,最终在他们自以为是的决策下,磨灭了一身的才华与灵气。

哲学家弗洛姆曾说:“教育的对立面是操纵,它出于对孩子潜能的生长缺乏信心,认为只有成年人去指导孩子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哪些事,孩子才会获得正常的发展,然而这样的操作是错误的。”

我们总是以“为你好”的名义,处处替孩子做决定。

却不知,孩子人生的主角始终是他们自己;父母的这份控制绝不是爱,而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

真相二:人生是场马拉松

揠苗助长换不来遥遥领先

张炘炀的故事,不禁让人想到了另一个“神童”——张易文。

相比前者的天资卓越,后者却是后天填鸭式教育速成的代表。

张易文的父亲信奉超前教育,认为读书可以速成,花四五年时间突击完全能够直接考大学。

因此,张易文从小到大从未接受过任何义务教育,幼儿园只上了一个月,她就在父亲安排下回家自学。

在拼命灌输下,她用五年时间学完了所谓的高中所有课程,并应父亲要求九岁就参加了高考,年龄还打破了张炘炀的纪录。

尽管当时风光无限,可张易文的结局却更加令人唏嘘。在第一年高考名落孙山之后,她在第二年以352分的成绩被一所大专院校商丘工学院录取。

尽管考上了大学,但张易文毕竟年纪太小,心智和阅历都没有跟上。在大学校园里,她性格孤僻,交不到朋友,最终把自己封闭起来,活成了一座孤岛。

而在毕业后,13岁的张易文回到父亲开办的私塾当起了助教。

然而没过多久,这所私塾就因为非法办学被当地教育局查封了。

没有工作的她,只能赋闲在家。

这个可怜的女孩,就这样成为了父亲教育理念的试验品和牺牲品。急功近利地培养,让天资平平的她非但没能一飞冲天,反而浪费了大好的青春,让人生走了太多弯路。

思想家卢梭有一句至理名言:“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顺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

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孩子能领先他人,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然而,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规律,一味地揠苗助长,只会将其破坏,最终适得其反。

事实上,成长是一场马拉松,起跑线上的抢跑并无意义。正如知名计算机科学家吴军在《大学之路》这本书中的观点:

“教育是一辈子的事,笑到最后的是一辈子接受教育的人。”

书中,吴军老师坦言:“回过头来看,一些过去比我们读书更优秀、在起跑线上抢到了更好位置的人,早已放弃了人生的马拉松;我们能够跑得更远,仅仅是因为我们还在跑,如此而已。”

因此,与其心急火燎地鸡娃、让孩子提前接触应试教育,不如把眼光放远,去着眼于孩子一生的发展。

正所谓:“慢”即是“快”。真正好的教育应该顺应孩子的成长规律。毕竟,能坚持到最后的那个,才是真正的赢家。

真相三:相比分数

更重要的是教会孩子立足社会

看完张炘炀的采访,其中有一个细节让人印象尤其深刻。

他的大学老师张跃辉教授在提到这位昔日弟子时,直言他“独立学习的能力很强,但独立生活能力很差”。

张教授遗憾地表示:“啥事情都是他父亲包办的。你每天三顿饭都吃不到嘴里去,你还研究什么呀。”

确实。在狠抓儿子学习的同时,张炘炀父母却并没有在如何培养他的品性习惯、生活技能等方面引起足够的重视。

而他父亲出版的《神奇的学习》一书,全部都是围绕着学习的长篇大论,却对怎样引导孩子做人避而不谈。

事实上,教育过程中家长真正要做的关键,是培养孩子学习以外的能力,帮他完成社会化。而分数至上,只盯成绩,最终只会让我们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曾经的学霸戚柯便是例子。他一直是“别人家的孩子”,聪明伶俐,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而他的父母也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在学习上对他严格要求,其他方面却疏于培养。

在他们看来,只要儿子考上了好大学,就不愁没有大好前程。因此,戚柯在父母的要求下,生活的重心只剩下了学习。

而这份努力也确实换来了回报。他以636分的成绩考上清华,毕业后进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一度前途不可限量。

然而,缺乏社会适应能力的危害却逐渐凸显出来。由于不擅交际,不懂得团队协作,生活自理能力又很差,戚柯在职场上屡屡碰壁。不到半年,研究所就与他解除了合约。

后来,戚柯又辗转找了几份工作,却都无法胜任。最终,他不得不辞职回老家当起了啃老族,还因为不得志而患上了抑郁症。

人际关系学大师戴尔·卡耐基曾说:“为了成功地生活,少年人必须学习自立,铲除埋伏各处的障碍,在家庭要教养他,使他具有为人所认可的独立人格。”

所谓自立,也就是教会孩子如何更好地适应我们所处的大环境,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游刃有余地生活下去。

这其实是一种综合能力,涉及到一个人如何与自己、他人和这个世界相处。它是孩子人生中无比宝贵的财富,是再高的分数都换不来的。

幸福的老山羊 发表评论于
小编最近反复发这孩子还有北大彭高唱的新闻,言语幸灾乐祸,是不是当初自己读书成绩不好进不了名校啊?
路过2013 发表评论于
楼下好多人都喜欢以偏概全,科研没有用,社会是怎么进步的?每个行业都有热爱自己事业的人,也有浑水摸鱼躺平的人,但不能因此一叶障目。
xyz18 发表评论于
老祖宗早就树立了一个伤仲永的榜样,告诉后来者千万不要拔苗助长,可惜国人不长记性或者说被功利心驱使,纷纷飞蛾扑火般摧残自己的孩子
我是大海 发表评论于
溪边木屋 发表评论于 2023-10-06 04:37:14
这个社会太残酷了!他只是一个没有固定工作的有着高智商的普通人.并不是所有的博士生与教授都能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但他肯定比个小学毕业生高明多!
多少年被媒体大众跟踪, 心理上的压力非常人所承受. 现在又断定他是个废物. 你们就不能学一点点的宽容?现在他也还不到三十岁!
-------------------------------------------------------------------
赞同! 那人还不到30岁, 并且也工作, 只是不是许多人眼里的稳定职业而已。媒体这样发文,太恶习人了。
平平谈谈 发表评论于
bluetag 发表评论于 2023-10-06 07:41:00
科研真正成功的有几个?大部分的博士也只不过是写些没用的文章,在学校里混日子罢了,他只不过是看透了,不想干这个而已
————————————————————————————————————————————————
我所在的美国大学是一所排名在前20的大学,里面的教授自己私下都说,做了科研,没有退路。
其实,生活也没好到哪里去,只是相对工作稳定,只要不犯那种原则性错误,工作安全有保证罢了。
他自己也说,作为教授,更没有科研动力,写的文章不说灌水也差不多。
我问他怎么不拿诺奖,他说了句,那个东西适合普通教授吗?
终其一生,还不定弄不弄出来。还不如去进大厂做码工。
中国这种全民科研、全民读博士的怪圈应该结束才对。
sap200 发表评论于
Chinese parents want chapGPT as their Child. Know everything after born right away.
unanimous 发表评论于
失败的神童教育, 如果这些孩子按部就班的走,该淘气的时候淘气, 该玩的就玩, 到什么年龄干什么年龄的事, 结果更好, 被家长毁了
bluetag 发表评论于
科研真正成功的有几个?大部分的博士也只不过是写些没用的文章,在学校里混日子罢了,他只不过是看透了,不想干这个而已。
Leah_lee 发表评论于
中国人把考试高分当天才,这是极端的误解。不用往死了学就会,老天赏饭吃的才叫天才。所以父母亲与其压孩子学习考高分,不如找个算命先生算算上天赏了你家孩子哪一门技能,然后专攻,搞不好就出个天才。如果一门没赏,那就走常人的路,该干嘛干嘛。千万别自欺欺人,自认天才,早晚露馅儿。
老子说两句 发表评论于
这孩子实际上天资就一般,只是知识罐早了。
逐风 发表评论于
这哥们儿可是赢在起跑线上的典型代表。中国家长不都是好这一口吗?
yshen05 发表评论于
我愿我儿愚且鲁 无病无灾到公卿
0101011 发表评论于
所谓天才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做父母的不应当逼迫孩子去实现自己的梦想。还是顺应自然的好
原上草2017 发表评论于
又一个仲永。
Leah_lee 发表评论于
最恶心的就是那个张学生对的父母,为了给自己脸上贴金,璀璨自己的孩子。跟流氓有什么差别
Capitaltwo 发表评论于
躺平不给资本家打工受剥削和压迫也是一种选择。
Leah_lee 发表评论于
楼下说这是个例,不值得谈论。虽然神童是个例,但中国大部分的家长不都是这样的吗?《隐秘的角落里》那个主角男孩的妈妈不也是这样吗?结果培养了一个杀人恶魔。小的时候,我父母督促我学习,但那是因为他们认为我应该接受教育,而不是要我出人头地,不是要我将来能够比他人占据更多的社会资源。但我也考了大学,考了研究生,出了国又读了研究生。我负责地告诉大家,我整个读书过程中,我的父母没有丝毫逼过我。倒是他们让我考个本地大学吧,但我没有听他们的,他们也没说什么。所以,我对那些虎妈虎爸是非常鄙夷的。如果你的孩子是个人才,他总会成功,对社会和本个人有所担当的,用不着你们为了自己的私欲面子去压迫他,把他压变形。如果他不是快材料,即使临时把他打磨光得光华璀璨,终归经受不来了耐久的考验,难堪大用。为什么不让孩子自己成长,自己选择。你们凭什么要他按照你们的愿望成长,能不要那么残忍自私吗?小孩子虽然没有反抗能力,但每一次你们让他作违背愿望的事情,他们其实是很痛苦的,而且是那种不可名状不可拒绝必须吞下的痛苦。做这些事情的时候,父母真的心安理得,良心没有半点纠结吗?当你一次次对孩子说NO的时候,你是在鞭笞他的精神和心灵。这些父母真的让人不齿。关于这几个孩子,我希望他们去找心理医生,治愈被父母毒害了的童年,重新起步,做一个普通但心理健康的人,靠平凡的劳动生活。
华伦久费 发表评论于
这根本就不是什么神童。只是提前学了知识而已。
相信事实 发表评论于
现在媒体没有可写的了?整天炒冷饭?

神童教育中国改革开放后就不断出现,但那毕竟是极个别的人,人数极少,后来也都平平淡淡的消失在公众视野了,根本不是什么新闻。美国等国家也同样有这样的神童,但也都是昙花一现,没有谁追踪下去,更没有后来一直成为翘楚。

炒作一下就可以结束了,根本没有任何必要深入探讨。
concode 发表评论于
才28岁,人生才刚刚开始。这么宣扬,他以后不好找工作了。
世纪风 发表评论于
世界上很多的发现发明就是这样的人做的。当然更多这样的人最后什么都没做成。只是在中国社会这样的人无法被接受。
不允许的笔名 发表评论于
父母“什么都不懂,还要指点江山”,是不是习大大著作学多了?

倒也是感觉“遥遥领先”来着。
401.king 发表评论于
弯道超车不是成语,拔苗助长才是。

溪边木屋 发表评论于
这个社会太残酷了!他只是一个没有固定工作的有着高智商的普通人.并不是所有的博士生与教授都能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但他肯定比个小学毕业生高明多!
多少年被媒体大众跟踪, 心理上的压力非常人所承受. 现在又断定他是个废物. 你们就不能学一点点的宽容?现在他也还不到三十岁!
hagerty 发表评论于
只是有些早熟而已,到了成年和大家平齐了,心态又受不了,那就躺平吧
瑞肯 发表评论于
用自命不凡的角度评判他人。人人都平庸,为什么作者这么自信自己可以鄙视16岁就能读博的人生观价值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