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作品《机忆之地》在江苏省科普作家协会举办的第五届江苏省青年科普科幻作品大赛中,荣获二等奖。”最近,一份科幻文学比赛的获奖证书颁给了一位署名“@硅禅”的作者,而其真实身份是清华大学教授沈阳。与此同时,沈阳则在自己的社交账号上宣布,这篇小说是由AI写作而成的。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AI写作获得文学奖,这在文学史上应该是第一次,也是AI史上第一次。”虽然这一奖项并非文学界的顶级奖项,但结果依然让人感到震撼:AI写作真的可以替代人类吗?作家是不是要丢掉饭碗了?
此前,在2023年中国科幻大会上,科幻作家刘慈欣就直言:“早晚会有一天,人工智能可以代替科幻作家或其他作家。”他还表示,未来科幻作家会沦为非主流,“类似于现在的皮影戏”。
评审细节显示,这篇作品被混在普通参赛作品中参与评选,6名评委中有5名不知道这篇小说是
AI创作而成的,有3位投票同意推荐这篇小说。根据该奖项的评奖规则,3位评委投票的作品即可获二等奖。
不过,主办方代表、江苏省科普作家协会科幻专委会主任付昌义在接受《扬子晚报》采访时
也承认,“(小说)还是有欠缺的,只能说达到了高中生或大学一年级学生初写作的状态,技巧性等方面和真正的作家还是有差距的。”
而据“新黄河”客户端报道,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主任、评论家付如初在肯定这篇小说“逻辑自洽”“阅读体验很神奇”的同时,也认为小说每一段的语气缺乏变化,“就跟搭积木似的,这个积木的质地都是一样的”。
这些评价,或许能让更多职业作家或者心怀文学梦想的写作者暂时放宽心。接下来的问题可能是,随着AI技术的迭代演进,它在什么时候能够达到文学家的水平?或者,有朝一日,人们发现AI也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严格来说,以目前的AI技术,并不能凭空写出一篇小说。为获得最终的文本,沈阳一共与AI经历了66轮对话。公众号“清新研究”公布了小说从大纲生成到细节完善的整个过程。不难看出,为了让AI输出满意的作品,沈阳教授进行了多次提示。在整个过程中,AI一共形成了约43061个字符,而最终呈现的作品从中复制出5915个字符。
其实,这一创作过程也表明了AI写作目前存在的两大局限性:一是AI并不会“主动”写出一篇小说,事实上,恐怕目前所有的AI都不会主动去做某一件事,而都是在人类需要的前提下完成相应任务。人工智能再高级,也离不开人类的指示和提醒。
二是AI完成的小说,仍然需要人类的选择。判断小说完成度的是人,而不是AI本身。换言之,尽管AI具备了一定“思考力”,能够代替人类完成部分具体写作任务,但归根结底发挥的还是辅助性作用。
不久前发布AI写作大模型的某数字出版平台创始人也表示,AI可以为作者提供辅助创作的AI工具,让作家把时间、精力、才华挥洒在更重要的地方。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光明网评论员”则以《是AI辅助作家,不是作家辅助AI》为题,态度鲜明地指出了AI写作的地位。目前,一些网络文学创作平台已经推出辅助作家创作的AI工具,对此,这篇评论评价说:“如果所谓网文生成,只是在集成现有数据库的基础上做个概念,那么目前还不至于让作家担心被拟真所替代。”
“光明网评论员”提出的另一个深刻问题是:如何不把辅助作家的工具变为规训作家的模板,如何让作家摆脱机械性而不是陷入一种更高阶的机械性。
这其实也是不少人的担忧。不光在文学领域,放眼整个内容创作领域,AI技术的辅助,固然能让创作者更高效地完成创作,但是,目前的AI技术可能趋向于输出合格而平庸的内容,再加上网络平台惯用的AI内容分发机制,也容易让人们接收“机械性”的信息。尽管AI技术丰富了互联网的内容生产,但想要找到高质量内容,恐怕不比“大海捞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