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边的错误:自绝于商业,皈依于文学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河边的错误

Only the River Flows

导演: 魏书钧



编剧: 康春雷 / 魏书钧

主演: 朱一龙 / 曾美慧孜 / 侯天来 / 佟林楷 / 康春雷 / 曾淇 / 黄俊 / 王健宇 / 莫西子诗 / 刘白沙 / 曹阳 / 周庆昀 / 黄米依 / 阎鹤祥 / 周游

类型: 剧情 / 犯罪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片长: 102分钟


首先明确一点,《河边的错误》和过去那些带有作者性的国产犯罪电影有着显著不同,比如刁亦男的《白日焰火》、《南方车站的聚会》,又或者《暴雪将至》与《东北偏北》。

过去那些类型电影无论怀抱怎样的创作立场,艺术性几何,总归还在商业叙事框架之内,大家都想拍中国的《杀人回忆》,有犯罪,有悬疑,有时代变革,有社会动荡,但至少是个全须全尾的故事,而且力求“好看”。

相比之下,《河边的错误》更像皈依文学的改编,更自我与特立独行。它保留了余华原著的风格,以黑色侦探小说开篇,最后却并不给答案,变成了哲学性的思考。凶手是谁,不止模棱两可,甚至毫不重要。

文学可以意识流,以臆想和语焉不详来终结叙事,并不追求清晰明确和理性逻辑。“河边”最大的题眼是“疯”,原作小说的疯子和警察形成了绝好的映照。真疯与装疯,谁应该被赦免?小说的结局写,“真有意思呵”,与大部分同类电影最后走入沉重不同,马哲突然有点破罐破摔或又如释重负的轻盈。

这是导演魏书钧的选择,他没有对商业压力屈服,而是坚持了文学的底色和自己的态度。这个故事里,不见真凶,没有来龙去脉,没有原来如此,越是讲到后面,越是模棱两可,大部分观众肯定有积郁的憋闷感。因为故事没有着落,主题也语焉不详,仿佛有种重回考试,要为晦涩文学提炼中心思想的痛苦。


这种考验甚至是毫无预期的,不少人还抱持《消失的她》的经验,以为要看一部话题感十足的抖音电影。预期的偏差难免会带来口碑或票房反噬,它不符合大家去电影院娱乐的期待,宣发上又过度强调了犯罪和悬疑类型,即便一再提及余华,也没能够让人有所警惕。毕竟余华最为人所熟知的作品,如《活着》或《许三观卖血记》,都是可读性很强,又故事完整的作品。而《河边的错误》这些早期的带有实验色彩的创作,反而更加晦涩难懂。

改编方面,整体的框架没有大变,但表达上还是有些不同。家庭关系连同妻子这个角色都属于画蛇添足,似乎是为了增强男主角“疯”的理由,但原作的荒诞其实是来自于男主角没疯却要装疯。而电影则为男主角的精神状态提供了一个开放的解读,导演布置了大量细节去铺垫男主真实发疯的可能,比如基因遗传,无人记得的三等功,被丢掉又找回的拼图,虚实难辨的击毙,以及大量梦的场景等。

但如果电影的真相走入男主角发疯这条路,则又是对原著主题的最大颠覆,那种不疯就无法解决问题,不疯则无法寻得生路的荒诞逻辑被消解了,政治隐喻也被破坏。

还有一个重要人物在电影中也被弱化了。那就是嫌疑人“许亮”,这是故事里又一个不太正常的角色。原著里,他自称三次出现在凶案现场,并为这种巧合而惶惶不可终日,但最后发现其实他并没有在场。这无疑也是个“疯子”,特别是原著中关于老太太现金丢失的疑团解除后,他这种自愿认罪的疯又更具有了一重象征意义,别人都是忙于自证无罪,他却努力要证明自己跟案件有关。这个过程,所有人都表现得不正常,许亮的选择更意味深长,一切自证清白都无济于事,而主动认罪反而可以解脱,这也是后WG时代常见的情节,运动中有太多欲加之罪,越是解释越是抵抗,越是受罪,所以人走向理性的反面,主动承认有罪。

电影把这个角色写成一个异装癖,有点黑色幽默,也贡献了惊悚时刻,成为了压垮男主角精神的最后一根稻草。但正如此前所说,这些改编让男主的疯有迹可循且充实了,反而稀释了原著的神韵。


不是说有深度才好,但导演难得能放弃商业叙事,让剧情走向没有真相的开放,却又不惜笔墨地去补足这本应荒诞的发疯过程,实在是画蛇添足。

无论如何,《河边的错误》都是一部与此前犯罪类型片截然不同的电影,也比导演魏书钧此前的《野马分鬃》和《永安镇故事集》更成熟完整。无论美术、表演还是整体质感都可圈可点,朱一龙的表现让人印象深刻。

当然青年导演的眼高手低也还在,故事还没顺溜,角色还没立住呢,就忙不迭地搞小花活儿玩致敬了,把警察办公室搬到电影院舞台上,确实是电影节喜欢的调调,但非常刻意,这种刻意其实是种不知节制的表达欲,类型片还拍不利索,就忙着向世界传达态度,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的才华,但真正的灵气不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