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r最爱的男人之一,几乎迎来“塌房”。
本月宫崎骏的经典动画《红猪》重映,豆瓣8.6。
动画中的红猪,一个落魄、自我放逐又不失道义的飞行员,不要太酷。
问世30年。
他还从未得到过今天这样多的负评:
“油腻”、“意淫”,甚至“恋童”。
这只猪,错了吗?
01
翻开观众对《红猪》的评论。(豆瓣显示时间主要来自近期)
Sir第一感觉是:我们看的可能不是同一部电影。
电影中,成熟美艳的酒吧老板娘,和活泼天真的菲儿,都爱上了红猪。
被网友锤成了油腻、自恋、直男意淫。
两个美丽又自信的女人,现实中怎么可能同时爱上一头猪?!
图片加载中…
菲儿为了鼓励红猪和反派决斗,采取了权宜之计:
答应要是反派赢了就嫁给他。
在新一代的观众看来,更是罪大恶极。
爹味、物化女性、恋童倾向……
片中穿插了一点成年人的玩笑。
比如菲儿自嘲屁股大,波鲁克顺着她的话调侃。
又被认为是“厌女”“辱女”的铁证。
《红猪》时代背景是一战期间的意大利。
民众对战争爱得疯狂。
国家机器会迫害异见者。
哪怕你曾是战争的英雄。
最首要的一个问题:
宫崎骏为什么要把波鲁克变成猪?
首先,红猪不是一头真正的猪,是受了魔法变成猪的样子。
然后,猪代表了什么?
如果你也听说过王小波《一只特立独行的猪》,那你大概率不会感到疑惑。
不是因为波鲁克到中年油腻了。
他变成了猪。
却不容貌焦虑,不急于寻找方法恢复人身。
为啥?因为这副相貌,刚好可以让他特立独行,不必随波逐流。
只有变成猪,才能躲开狂热的民族主义,保留一点独立思考的自由。
-要不要买点爱国债券 也算对同胞有点贡献
-这该是你们人类的事吧
波鲁克热爱飞行,热爱自己的国家。
但当他发现,爱国只是上位者煽动战争,压迫民众的幌子。
于是他立誓,宁愿当一只被政府通缉,被主流嫌弃的猪,也不要与满肚子坏水的人类为伍。
其次,更望文生义的问题:
两个女主爱上了红猪,就代表她们不独立、被物化吗?
酒吧老板娘吉娜嫁过三次飞行员,他们都是因战争而死。但吉娜没有因为成为寡妇就自暴自弃,而是乐观坚强地生活着,永远向往更美好的爱情。
与其说,她爱上了红猪。
不如说,她是爱上了自由而热烈的灵魂,渴望在失序的社会之外,寻找没有被污染的桃花源。
菲儿的个性就更张扬了。
十七岁就懂得设计飞机,跟波鲁克辩论女人也可以干好这份工作。
跟随红猪飞往亚里亚海,还能把外强中干的空贼们玩得团团转,避免了一场暴力冲突。
至于波鲁克和反派决斗,以迎娶菲儿当赌注。
你可以说这样的情节和价值观不符合当下。
但故事,不就是虚构的艺术吗?
别忘了《红猪》的背景是一战时期,决斗和“赢得女人”,不过都是当时的风情画,又有什么好批判的?
最关键是。
宫崎骏设计决斗,完全就不是要表达“女人是男人的附庸”。
跟红猪决斗的美国人,代表的是一战后世界的主题:
野心和欲望。
而红猪,代表的是反世俗,反功利,有点小倔强的理想主义。
在宫崎骏的电影里。
少女常常隐喻着未来和希望。
千寻是,幽灵公主是,菲儿也是。
所以她给红猪的吻,不仅是基于独立人格和自我选择的爱情。
在宫崎骏眼里,尽管世界的变化不受控制,但至少他还能创造红猪这样一个角色,来提醒代表着希望的孩子们:
不要轻易相信权威的漂亮话,主流的价值观。
也不要被物欲横流的社会,异化成墨守成规、丢失浪漫的人。
永远保持独立、节制、自尊,成为你想成为的大人。
02
三十年前。
我们未必能看懂《红猪》的所有。
比如对历史的反思,对大人物的批判。
但仍在孩童时代的我们,至少能够感受到:《红猪》为我们营造了一个世俗之外的童话世界。
三十年后,我们长大了。
互联网的入侵,让我们自愿走进一个个标榜着进步、正确、平等的信息茧房。
评判电影的概念更多了,主义更大了。
历史片,动辄就是洗白罪人;
揭露现实的,无一例外是抹黑国家;
爱情片如《甜蜜蜜》是三观不正的重灾区,一部电影如果女人没有做主角,或者女人的形象有争议,有瑕疵,就是辱女、厌女……
在这些先入为主的标签中。
我们像夸父逐日一样,追求着没有污点和瑕疵的故事。
事实上。
《红猪》的待遇都算好了。
至少打差评的人,还抓住了里面的一句台词,一些情节来审判。
更多的经典电影。
甚至还没有被完整地观赏,就被丢进了黑洞,被吸掉所有的光。
《辛德勒的名单》。
前段时间因为巴以冲突,B站评分从9.7降到4.1。
被电影触动过的人,当然都会感到匪夷所思。
但给一星的人呢?
他们本质并不关心《辛德勒的名单》要表达什么,更不在意它如何把一个故事讲得触动人心。
他们甚至没有看过电影。
仅仅是通过短视频和营销号的搬运。
得知了一个标签,然后再用非黑即白,粗暴幼稚的道德感,把标签当成电影的所有。
拍犹太人受苦的,一定就是要给犹太人洗白。
两年前《指环王》重映。
购票平台上,同样涌现出大量一星。
而最讽刺的是:
他们不是把一星打给电影本身,而是打给观影的门槛。
烂,因为太长。
一个破戒指送三个小时,送得我腰酸背痛。
烂,因为剧情看不懂。
烂,因为没有激情,还没有结局。
发现了吗?
认为《红猪》厌女辱女、批评《辛德勒》屁股歪了、嫌弃《指环王》又臭又长……
这些评价看似多元,其实高度雷同:
都是在用儿童思维在理解电影。
不能延迟满足。
因为无法花更多的时间,去探究更深入的问题,去了解更广阔的世界。
只要瞬间的满足。
就只有获得最浅薄、最奶头乐、最黑白对立的偏见。
如果说,过去我们看电影,是如《一一》所说,为了看见别人看不到的另一半。
那么今天。
很多人去看电影,仅仅是为了:
彻底拒绝那一半。
并用那一半的不正确,来反证自己的正确。
电影中出现的一切,只要有别于自己的价值判断,都是创作者夹带私货;只要超出自己的生活经验,就是三观不正。
童稚化的本质,其实不是幼稚。
而是把狭隘当进步,把匮乏当觉醒的自恋。
03
电影评论的童稚化。
不仅体现在无法接受复杂的剧情,理解丰富的人物,和敲开创作者的言外之意。
更体现在:
今天的创作者,越来越被要求在作品中旗帜鲜明地表态。
豆瓣9.5的《漫长的季节》。
批评它的人,不是不满作品的质量。
而是觉得:
导演你没有表达出对爹味的批判,对父权的鄙夷。
甚至会觉得,这种”理解爹味“的作品,本质不是文艺复兴,而是对封建糟粕的鼓吹。
这种批评,其实不仅是对艺术的误读,更是对自我的矮化。
想想看。
什么样的片子,最旗帜鲜明,还热衷于改造观众的价值观呢?
样板戏。
只有满腔愤怒的批判,只有声调激昂的歌颂。
除此之外更复杂的世界呢?
全被写满标语的涂料粉刷掩盖,无法露出真容。
当主义和主张,逐渐绑架了创作者的自我表达。
当虚构和艺术,被越来越要求即时地反馈现实。
当电影的评论环境,不是在向外探索,而是向内萎缩。
Sir有时也会泄气和困惑。
我们还坚持看电影,还坚持分享对电影的感悟。
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或许,没有为什么。
如果世界电影真的如杜琪峰所说,创造力在下降,外在禁锢却在增多。
那么我们唯一理性的选择。
就是韬光养晦,回首经典。
让那些由诚实的痛苦编织的记忆,可以通过鲜活的影像,重新抵达我们被标签压缩的大脑,被偏见禁锢的心灵。
看《指环王》。
不必套用爽剧的标准。
试着去感受:
为什么运送魔戒的人,要交给中土世界食物链的底端,矮小的霍比特人?
为什么就连布兰切特演的精灵女王,在见了魔戒之后,都差点丧失理智?
魔戒想告诫我们:
没有绝对意义的好人和坏人,英雄与庸人。
不被控制的欲望,不被约束的权力,才是最大的恶魔。
看《辛德勒的名单》。
角色是犹太人还是其他民族的人,不重要。
重要的是。
在极权压迫,失去色彩的世界里,小女孩鲜艳的红衣服,代表着人性的两端。
一端,是将人生的决定权,交给高高在上的权威,被异化成恶魔。
一端,是保持独立与怀疑,相信行动的力量,成为无愧于心的良善之人。
最后,宫崎骏的《红猪》。
今天批判它的人,炮火都聚焦于一点:美女爱上猪。
红猪,太丑了。
他们不接受这种设定。
表面上,他们喊着“辱女”“直男意淫”,仿佛高喊的是女权口号。
但在Sir看来,这其实和性别一点也没有关系。
而是他们被困在了自己狭小的议题里,无法去理解更多的议题。
今天我们生活的世界,尤其是虚拟茧房般的网络上,是一个“更小的世界”。
表面上物质更丰富了,网络连接了无穷的可能性,但我们也远离了那些“大问题”,所要面对的全部就是自己的“小确幸”。
在这样的情况下,看脸,可以成为天大的事。
而生活里的“油腻男”,几乎就是你要面对的最大反派。
你可以把所有的愤怒和恨意都倾注在这件“小事”上,因为更大的政治议题,你遇不上,或者无力掌控,说了也白说。
但在红猪的世界呢?
一句话概括,那是个非人的年代。
人失去了人性,人屠杀人,人因为狂热而面目全非。
当人的面目无比丑陋的时候。
那张猪脸,反而显得更眉清目秀。
这才是吉娜和菲儿爱上红猪的原因:不是她们爱上了猪,而是他们还爱上了“人”,那个年代里稀缺的、残存的人性。
同样一头猪。
在不同的“问题意识”下,你看到的也完全不同。
在今天,你面对的问题是男人“丑不丑”。
而在那个时代,丑不丑,油不油腻都是无关紧要的,因为战争、政治、饥荒……才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Sir不否认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当下处境里。
但我们能用自己的处境,自己的问题意识,去覆盖所有的年代,去漠视以及随意批判他人的处境?
眼界越狭小的人,越容易把自己眼前的鸡毛蒜皮当成天大的事,而忽略了别人也许有更重要的东西。
这其实无关男人,也无关女人。
Sir想到今年杨丽萍因为孔雀舞引起争议时,一条非常好笑的评论:“杨丽萍这样的女人放在我们村都没人要。”
说出这种话的人,大概生活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
所以在ta有限的眼界中,女人结婚、生孩子,就是最大的事,是全部的意义。
但在杨丽萍的天地里,她或许有着另一种“问题意识”:
她关心的不是村口人们嘴里的风言风语,而是如何在艺术上永无止境。
在Sir看来。
今天红猪与杨丽萍的处境是相似的。
无非是生活得更加狭隘和鄙陋的一群人,无法认知更高纬度的事物,也就只懂得去诋毁和煞有介事地批判。
在红猪飞翔的那片天空与海域,有自由,有爱情,有侠义,有人性的光辉。
但在那些网络偏执的议题里,有啥?
抱歉,也许是Sir比较落伍,没感受出来。
说得再清楚一点就是:
如果一定要人人都符合你们的“正确”。
那我宁愿选择与这只猪为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