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市民反映,在合五公路崇明大道附近出现了两头鹿。3月25日上午,他被其中一头雄鹿伤到手臂。当地一位林地养护人员表示,这头鹿3年前就已出现在这一带,而且这不是它第一次攻击人,去年3月有位女村民受攻击后入院救治。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3月28日从林业部门了解到,接到市民反映的情况后,崇明区、堡镇相关部门第一时间介入调查,经畜牧、野保等方面的专家研判,这头鹿是雄性梅花鹿。
3月28日,由相关部门、单位20多位专业人士组成的处置队伍前往事发地搜寻这头鹿,在10时30分左右找到,将其赶到封闭区域后,用吹管实施了麻醉。
截至记者发稿时,这头雄鹿已被送至上海动物园,为防止其再次“暴走”,工作人员趁其麻醉时割除了锋利的鹿角。
似乎知道自己在野外风餐露宿的日子要到头了,又或是因为“凶器”被没收,这头雄鹿麻醉劲过后,变得十分乖巧。上海动物园表示,将按规定对其采取防疫措施并隔离观察,之后视情况再决定是否收容。
工作人员将梅花鹿麻醉,送至上海动物园。 图片来源:崇明区林业站
工作人员四五个人齐上阵,才能勉强拖动被麻醉的梅花鹿。 图片来源:崇明区林业站
角没了,但有房住,吃喝不愁,这下乖巧了。 图片来源:崇明区林业站
上海没有野生梅花鹿
梅花鹿是体型略小而优美的鹿,在野外栖息于林下茂密的下层植被中,觅食时前往开阔的草地,吃草、树叶、果实等。它们广泛分布于中国东部,并延伸到西伯利亚东部、日本、琉球、朝鲜半岛等地。
在中国,野生梅花鹿有6个亚种,其中部分亚种可能已经野外灭绝,现仅存原产东北长白山地区的东北梅花鹿亚种和四川梅花鹿亚种,均处于濒危状态。
相比在野外风餐露宿的梅花鹿,在中国被大量圈养的梅花鹿倒是“鹿丁兴旺”。有数据显示,中国人工饲养的梅花鹿有上千万头,它们被用来满足东方传统医药对鹿茸的需求。
在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2021年版《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中,梅花鹿被列为特种禽畜,有1个地方品种“吉林梅花鹿”,还有7个培育品种,分别是“四平梅花鹿”“敖东梅花鹿”“东丰梅花鹿”“兴凯湖梅花鹿”“双阳梅花鹿”“西丰梅花鹿”“东大梅花鹿”。
2021年版《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
近百头被驯化的梅花鹿生活在东平国家森林公园,出没于树木花丛之间。 海沙尔摄
林业部门表示,目前上海及周边区域没有野生梅花鹿分布,最近的分布点是200公里开外的浙江省内海拔1500米以上的森林区域。这一对“流浪鹿”可能是圈养环境下的逃逸个体。
截至记者发稿时,崇明区农业农村委已排摸区内两处梅花鹿饲养点,未发现近期有鹿逃逸的情况。如果当地居民反映情况属实,不排除这对梅花鹿3年前就已从上海或周边地区圈养处逃逸的可能。
至于另一头未捕获的母鹿,野保专家表示,公众不必过于忧虑,只有公鹿有强烈的领地意识,陌生人进入其领地后可能主动发起攻击,而母鹿生性胆小,一般见人就跑。
怎样区分梅花鹿麋鹿
林业部门走访事发地时发现,雄梅花鹿“闯祸”后,不少当地居民将其误认为我国一级保护动物麋鹿。
对此,崇明区林业站站长王宇峰解释说,目前上海仅崇明区新村乡的麋鹿极小种群恢复与野放项目、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野生麋鹿,总数低于10头,均受到严格保护。
有趣的是,长期在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游荡的一头麋鹿,可能是从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跑出来的“老鹿王”,在与新王的争斗中败下阵来的它渡过长江,如今在上海颐养天年,倒也自得其乐。
鹿是鹿科动物的总称,世界上有鹿科动物47种,中国有16种,其中,梅花鹿是鹿属,而麋鹿是麋鹿属。“梅花鹿和麋鹿还有很多特征不同。”王宇峰表示,可以从体型、角、毛、尾巴等方面对它们进行区分。
就体型而言,麋鹿的“身板”普遍大于梅花鹿。一般情况下,体型最大的梅花鹿刚赶上体型最小麋鹿。
市民拍摄的“暴躁鹿”,野保专家指出,拍摄者距离梅花鹿这么近,十分危险,梅花鹿因为领地被侵占,已经表现出攻击性。
图片来源:崇明区林业站
2023年2月,崇明区新村乡麋鹿极小种群恢复与野放项目范围内,麋鹿一家隔了数十米与记者对望,公鹿十分紧张,护住三位妻子的同时,叫声保持一定的频率,警告“生人勿近”。
陈玺撼摄
鹿的最大特征是角,雄性梅花鹿的角通常分四个叉,而雄性麋鹿的角分叉更多、更复杂,每一支角从根部向上,然后分成两个粗大的分枝,这两个分枝一枝朝前一枝向后,前枝向上延伸,再分出前后两叉,有时在这些分枝的末端还会有一些小叉。
如果不想数角的分叉有几个,就看脱落的时间。圈养麋鹿一般在每年末至次年初脱角,重新长到春季才有望成型,梅花鹿则迟至四到五月才脱角。从市民拍摄的“暴躁鹿”视频来看,鹿角明显十分成熟,应当是已经或即将进入发情期的梅花鹿。
13种鹿类动物角的形状。第一排的C是麋鹿角,D是梅花鹿角。 图片来源:上海市林业总站
还有部分市民以有没有梅花斑点来判断是不是梅花鹿。专家表示,这是错误的,因为梅花鹿有“夏装”和“冬装”两款“毛衣”——夏季毛色栗红,有许多白斑,状似梅花;冬季毛色烟褐,白斑不显著,因此在冬季,可能将梅花鹿误认为麋鹿。
游客在内蒙古兴安盟阿尔山市森林牧场景区与梅花鹿互动,穿上“冬装”的梅花鹿很容易和麋鹿等鹿科动物混淆。 图片来源:新华社
2023年12月27日,麋鹿在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活动。 图片来源:新华社
“克制”就是最好的方式
生态环境好不好,要看鸟的翅膀往哪里飞,鱼的尾巴往哪里游,这说明,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成正相关。随着上海生态环境的日益优化,越来越多“精灵”选择在上海繁衍生息。截至2023年底,上海共记录到两栖类15种(2目7科)、爬行类36种(3目13科)、鸟类527种(22目82科)、兽类46种(9目19科)。
然而,城市快速发展,与荒野的边界逐渐模糊,使很多野生动物原有的自然栖息地不复存在,于是,一种被称为“野生动物进城”的现象近年来越来越频繁地出现,野生动物们或出于好奇,或出于无奈,跨过曾经不敢跨越的边界,走近人们,甚至像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貉一样,逐渐习惯和人住在“同一屋檐下”。
许多貉相中了小区里的墙缝、废水沟,在里面筑巢生育。 郑运祥摄
“野生动物进城”是短期内不可逆的现实,应对动物的变化,人类是否也该转变思路,用更加豁达又不失科学严谨的方式与之相处?
“我们一直在倡导‘四不’原则,不害怕、不投喂、不接触、不伤害。”上海市林业总站副站长李梓榕表示,与野生动物相遇时,各自安好、互不打扰,这种“克制”的方式,就是最好的方式。
记者不由得想起了2021年松江某小区“貉咬宠物犬”事件,经过调查,真相是宠物犬主动闯入路旁草丛,挑衅刚产下幼崽的母貉,导致貉作出自卫行为。此前,该小区已对貉的存在进行了科普宣传和风险提示,但未引起涉事犬主人的重视。
正是由于缺乏“克制”,上海小区内貉的数量一度向失控的方向发展。“小区管理不善导致的垃圾外溢和无序投喂猫粮,是大幅增加小区内貉显著性的两大因素。”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王放表示,“貉口普查”发现,垃圾外溢和投喂猫粮最多可将貉的遇见率分别增加101%、88.6%,在一些同时存在垃圾外溢和投喂猫粮的小区,貉的遇见率可达无垃圾外溢、无投喂猫粮情况下的2.9倍。
貉在夜色中翻找垃圾。 武亦乾摄
“在人为的不科学对待甚至‘溺爱’下,许多野生貉已经发生了习性的异变,对人类产生严重的依赖。”王放表示,几年前的野放试验中,通过监控貉脖子上佩戴的GPS项圈,发现许多貉试图“逃回”城区,而非人们觉得更适合它们生存的天马山、辰山等郊野空间,由于无法在短期内改变对人类的依赖,以及对自然环境缺乏足够的应对经验,它们中的大多数在游荡中死于各种意外或疾病。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2022年以来,上海市林业总站、复旦大学保护生物学研究组、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等通过走访、科普讲座、设置科普宣传牌、发放科普海报及《上海城市常见野生动物“怎么办”社区管理手册》等方式,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野生动物保护科普宣传行动,总结并普及“四不”原则,明确提出猫粮及垃圾管理等建议,让不少曾因与貉“在同一屋檐下”的小区逐步消除了疑虑和烦恼。
去年公布的第二次“貉口普查”结果显示,40个有貉小区的貉平均密度为0.43只/公顷,调查人员遭遇貉的概率为1.15只/公里样线,相比第一次“貉口普查”的1.08只/公顷、2.8只/公里样线,分别降低了60.2%和58.9%。人为干预少了,“自然之手”介入,上海社区貉的密度逐渐向可控的方向发展,这正是人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的必要前提。
貉的分布密度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图片来源:山水自然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