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当今社会,我们不难发现一个现象:很多人一听到 “西方” 这个词,内心就会产生抵触情绪,情绪一下子就上来了。如今,有些朋友只要一说到国外,尤其是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还没开始深入探讨,情绪就先占了上风。然而,在探讨与西方相关的话题时,我们首先应该做的是讲事实,进行事实判断,而不是急于做出立场判断。

曾经有人提出过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如果从鸦片战争到现在这近 200 年的时间里,我们一直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我们是否能够依靠自身的力量研发出汽车、飞机、电脑、互联网、手机这些现代科技产品呢?经过大家的讨论,普遍认为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为什么这些先进的科学技术产品没有最先在我们这里诞生呢?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具有深度的问题,不仅我们在思考,很多其他国家的人也在探寻答案,直至今日,仍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

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间,西方欧美国家的确在科技和发展等诸多方面走在了我们的前面。如今,我们能够拥有如此现代化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向西方学习。特别是改革开放这 40 多年来,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个领域的发展都与打开国门、积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经验密切相关。就像鲁迅所说的 “拿来主义”,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已经取得的成果,这样能够节省重新创新和试错的时间。只有当我们和别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时,才更有底气去谈民族振兴。
我们需要认识到,世界上的很多科学知识是具有唯一性的。以数学为例,并不存在所谓的 “西方数学” 和 “东方数学” 之分,想要再发明出一种全新的数学体系几乎是不可能的。而文化则是多元的,就如同有人喜欢喝茶,有人喜欢喝咖啡,这是个人喜好的差异,正所谓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然而,科学领域中的物理、化学、数学等学科,例如牛顿定律,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可能再创造出一个所谓的 “东方定律”,因为世界的规律是统一的。还有法治、自由、博爱等这些人类的核心价值观念也是如此,它们被我们称为文明。简单来说,文明是一元的,文化是多元的,全世界各族人民在文明发展的道路上最终是趋于相同的。

当我们与西方存在差距时,应该保持虚心学习的态度,融入世界、拥抱现代文明的精神,与世界和谐相处。我们要尊重世界规则,在规则的框架内进行博弈,从而谋求自身的发展。
在这里,不得不提及百岁老人周永光先生的几个观点。其一,他不同意 “文化或文明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的说法。他认为文化的流动并非是东西轮流主导,文明总是从高处向低处蔓延,落后的地区需要追赶先进的地区。现在有人说西方正在衰落、东方正在兴起,这种可能性虽然不能排除,但东方和西方之间的差距是否真的在缩小、西方是否真的在衰落,都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冷静的思考。其二,他反对 “国学” 的说法,觉得学问不应该以国家来划分,复兴文化的关键在于创新,而不是一味地复古。此外,他也不同意 “中国例外说”,认为我们要走上人类共同文明的大道,世界各国都在同一条历史跑道上,没有哪个国家是特殊的例外。他鼓励年轻人从世界的角度去看待我们,而不是总是局限于从我们自己的视角去看世界。

总之,我们应该以理性、客观的态度看待西方,既要认识到西方在某些方面的先进之处,积极学习借鉴,又要保持自身文化的特色和优势。同时,对于一些观点和现象,我们要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不盲目跟风,也不盲目排斥,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自身和国家的发展,融入世界文明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