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子女为家乡父母缴社保?专家还嫌年轻人不够累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年轻人的现实压力已经够大了,政策顶层设计要转变思路,帮助他们提高收入水平,增加就业岗位,为其减负而不是增负。

文?|?唐凯兰

财新网5月8日报道,在近期的一次养老产业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朱恒鹏建议,在目前的年轻劳动群体中,“缴费”与“收益”的联系尚未打通。

如果能够建立一种机制,使得年轻人缴纳的保险费用能直接关联到家乡的父母领取养老金,那么年轻人的缴费积极性将大大提高。

跟大多数专家一样,在社保基金未来状况不怎么乐观的形势下,朱恒鹏的建议依旧还是紧盯年轻人,从政策制定者的角度,为年轻人的义务做加法,而不是为年轻人的负担做减法。

说到底,还是将年轻人作为解决问题的思路,而不是为年轻人解决问题,所以毫不意外地受到一致批评。

现在的就业人口中,养老金要增加筹资,很难指望已经通过公司代扣代缴社保的群体,只能转向自由职业者或民工。但这两个群体缴纳社保的意愿很低。

如何看待这个普遍的现象,朱恒鹏这样的专家一开始就与年轻人“分道扬镳”了。

朱恒鹏认为缴费意愿低是得大于失,而很多年轻人则认为缴费只有“失”,没有“得”,不是多少问题,是有无的问题。

此前上海曾有一次座谈会,也是就类似的社保缴费问题争长论短,参加座谈会的年轻外卖小哥直言,如果每月要缴纳700块社保,那还不如直接把钱寄回老家给孩子买玩具。

这么说,不是外卖小哥短视,而是因为将来他们离开大城市时,社保跨省转移不能带走全部的钱,小哥的部分工资相当于白白给大城市作贡献。

这次的座谈会,朱恒鹏转变了建言的技巧,以帮助家乡父母养老的名义,让年轻人再掏钱,可这种障眼法瞒不住人。

有网友就直接说,与其缴费到社保基金的池子里,让家乡父母只拿到一部分,那还不如直接给父母得了,省得中间商赚差价。

这种调侃或许不那么好听,但直接体现了年轻人对社保的态度。大家不解,开源节流应该有多种办法,为什么专家总想让年轻人补亏空、堵窟窿?

都知道,在广大农村,成千上万的老人没有退休金,60岁以上的每月普遍只能拿到一两百补贴。

这些老人若没有其他收入来源,养老和医疗费用都得靠年轻的子女负担。加上灵活就业者的收入本来就不稳定,养活一家人都很吃力,哪还有多余的钱给父母缴社保呢。

更何况,很多人担心自个现在辛辛苦苦缴纳的社保,等到三十年后不知道能拿多少。甚至在年轻人中间弥漫着一种更现实的担忧,随着老龄化的深化,等到他们退休时,退休金能养活自己吗?

是不是得像日本、韩国老人一样,七老八十依然要打零工挣生活费?各路专家提出形形色色的建议,不仅让年轻人得不到安慰,还磨刀霍霍要收割他们,能不让人反感吗?

朱恒鹏被骂不冤,不过他提出的年轻人付出与得到的不匹配,倒是契合年轻人处境的问题意识。

但从这个问题意识出发,应该做的不是让年轻人付出更多,而是要让年轻人休养生息,尤其是不要把年轻人当作耗材使用,当作资源来利用和盘剥,而是当做具体人来尊重。

就社保整个大盘子来说,不能只是把年轻人当作增量,竭尽开采之能事,也要从制度上进行调整,让每个人有均等的获得感。

年轻人的现实压力已经够大了,政策顶层设计要转变思路,帮助他们提高收入水平,增加就业岗位,为其减负而不是增负。

迄今为止,像朱恒鹏这样习惯性拿年轻人“开刀”的专家,无一例外遭到社会意见的群嘲与抗议。

这不是简单的舆论风向问题,背后包含着年轻人甚至一般人对社保设计及运行的某些不理解。

即使将呼吁年轻人多缴费当作“开源”的无奈之举,人们期待的优先处置,依旧是能让分配更平等的“节流”,希望专家能在这方面多呼吁、多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