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薪五十万起,大模型公司偏爱哪种毕业生?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编者按:

自从OpenAI打开了生成式AI的潘多拉魔盒,大模型依然是2024年最炙手可热的风口,硅谷作为技术发源地,人才蜂拥。任何优秀的组织,一定都是找到了一种方法和对应的工具,去最大程度地激发每一个个体的创造力。但更重要的,是抓住那些稍纵即逝的天才灵感。《AI光年》通过走访一些AI公司员工,记录当下中外大模型公司的变化:掌握未来的人才在哪里?是为第一篇。

1998年出生的林菲,成了AI风口下第一批就业的年轻人。林菲是今年毕业的计算机专业硕士。六月,刚刚走出象牙塔的她,以50万的薪酬入职某大厂的AI算法岗,“从我们这届开始,陆续有学生从事AI行业。”

从2016年开启的人工智能元年,AI产业已经历好几轮洗牌,借着ChatGPT的东风,AI大模型创业再次被置于聚光灯下。闫俊杰,王小川等互联网老兵,还有一些互联网大厂的中高层,再加上一些学院派的科学家,纷纷加入这波大模型创业浪潮。

近年来,国内大语言模型的投融资事件数量快速增长,2020年至2022年,各年投融资事件数量未超过5起,而2023年共有20起。从已知金额来看,2023年,国内大模型领域投融资金额已高达64.27亿元。

2023年,仅仅上半年国内就有70多家大模型创业公司。AI浪潮袭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自然也水涨船高。

脉脉高聘人才智库数据显示,2024年1-6月,人才最紧缺的10个岗位包括大模型算法、ChatGPT研究员、云计算、数字前端工程师等,人才供需比均低于0.5,相当于2个岗位争夺1个人才。

重点实验室博士生薪酬150万

“去年到今年初,我一直在字节的AI教育产品部门实习,但身边的同学好多都已经确定去向。”计算机专业一直是人才市场上的“香饽饽”,林菲告诉《AI光年》,同班同学在秋招中纷纷拿到了BAT公司的offer,但大多数人在最后选择了开发岗。

“开发和算法是计算机专业常见的两种就业方向,如果想进入AI行业,就必须选择难度更大的算法,还得跟有大模型经验的导师做研究。”基于本身对新行业的好奇,林菲在研究生期间选择了新兴的AI方向,并发表了两篇行业论文。

这为林菲后面的春招奠定了基础。三月份投递,一轮HR面,两轮技术面,四月份出结果,整个录用进程快得有点不可思议。仅仅一个月,她就拿到了字节、腾讯、百度、美团等多家企业的大模型算法岗offer。

林菲在综合比较中选择其中一家大厂,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薪酬更高。“40万-50万的年薪,在这个行业的硕士毕业生中是平均价格。”林菲表示,班里同学在其他大厂最高能拿70万年薪。

“学术前沿探索与落实实践并重。”这句话也出现在赋猎咨询沈嘉的口中。他认为,这是目前国内AI行业招人的基本要求。

沈嘉是一名AI领域的猎头,他所在的团队从2022年8月开始关注大模型技术的最新进展、全球人才分布以及流动,并帮助国内企业寻访高端人才。在筛选候选人时,沈嘉强调,企业首先会评估候选人对大模型产业前沿发展的路径趋势理解,紧接着考虑其是否具备相关项目的实战经验。

“从校招情况来看,企业需求集中在少数有相关实验室的院校中,实验室里的博士生会比较吃香。”沈嘉认为,目前国内企业急需算法预训练人才,大部分企业会直接从核心实验室招聘。

同时,对新兴行业的求知热情和创新能力,也是企业选择应届毕业生的重要原因。沈嘉表示,年轻的同学知道基础知识概念,新兴产品的上手体验与产业观点是什么。

“因为这个行业的市场迭代很快,你得具有创业精神,才能适应行业变化。”一位曾入职于中财数碳的应届毕业生告诉《AI光年》。

脉脉高聘在《2023人工智能人才洞察》报告中提到,2023年1-8⽉,有95.88%的岗位要求应聘者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其中,要求硕⼠或博⼠及以上学历的岗位占⽐达到了44.17%。

平均薪资方面,根据报告,2022年人工智能新发岗位平均每月薪资为43817元,2023年前8个月上涨至46518元,提升了6.16%。

不过,对于核心实验室的博士来说,可以拿到120万-150万年薪。“这是一个常见的薪酬,我们称之为第一梯队核心实验室的博士能拿到的价格。”所谓第一梯队核心实验室,就是指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

沈嘉表示,“由于智能领域人才的稀缺性,使得这些博士相较于早三年毕业、在大厂从事相似工作的硕士同学更有潜在优势。”目前,众多互联网大厂已经开始提前从核心实验室“预定”人才。

沈嘉指出,今年的博士生已经被各大公司“抢购”一空,现在他们正将目光转向明年即将毕业的人才。这种激烈的人才竞争不仅限于国内高校,海外的实验室和研究机构也已成为争夺的焦点。

今年的腾讯“青云计划”面向2023年1月至2025年12月毕业的博士生、2024年1月至2025年12月毕业的本硕应届生进行招募。腾讯特别推出了面向大模型领域的人才专项,扩招人数的幅度预计将超过50%。混元大模型的一线负责人亲自参与,为入选者提供定制化的培养方案。

同样,字节跳动也推出了“筋斗云人才计划”和“Top Seed人才计划”。“筋斗云人才计划”专注于吸引在学术研究、竞赛成绩、实践经验等方面表现卓越的学生。而“Top Seed人才计划”则专注于招募对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领域充满热情的顶尖技术人才。

应用元年催生更多岗位

2024年,是业内公认的大模型应用元年,企业更关注大模型的应用和落地场景。而这些变化,也反映在企业的招聘需求中。对大模型企业来说,算法岗一直是重中之重,但其他类的招聘岗位也在增加。

根据牛客发布的《牛客2023秋季校园招聘白皮书》显示,人工智能/算法岗位的企业需求量增长最大,学生投递量同比增长超30%。

国内大模型五虎的一位负责人也向《AI光年》指出,目前校园招聘的主要目标是吸引具有高潜力的年轻模型算法人才,吸纳应届生比例为十分之一。公司当前的校招重点同样聚焦于算法和产品技术领域的人才招募。

MiniMax大模型初创公司的相关负责人向《AI光年》透露,自今年起,公司计划将校园招聘的岗位数量翻番,招聘范围覆盖多个部门和职位,包括大模型算法、搜索广告推广算法、模型训练与推理、模型评估、产品管理、运营、市场营销以及前端和后端开发等。

毕业于北京名校的刘沫,便是在大模型应用风口中获益的一员。目前,刘沫入职于月之暗面,从事产品类的工作。

“大模型行业确实能包容很多东西,不管是学社会学的文科生,还是搞科研的理工生,都能在AI领域找到施展才华的一片天地。”刘沫注意到,身边从事非技术岗位的同事们拥有多样化的专业背景,并非所有人都具备直接相关的AI知识。然而,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拥有一定的“大厂工作经验”。

刘沫也不例外。“毕业后我在大厂从事产品运营的工作,但部门过于边缘,一年后我就走了。”刘沫认为,互联网时代的红利已经过去,应该拥抱下一个蓝海。因此,拥有名校光环、大厂背景的她,第二份工作就从互联网跳到了大模型。

“大模型公司一旦开始搭应用,岗位就更多样了,会产生大量的产品运营和增长,以及商业化。”回顾今年上半年的大模型应用发展,沈嘉认为,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都能获得发展机会,“不只是理工科的学生,学市场或者营销的同学也能从中收益。”

沈嘉分析,大模型应用广泛渗透后,企业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市场营销活动,这涉及内容的创造、发布、使用、评估和再利用。同时,在运营过程中,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也会显著增加。

不过,与许多大模型初创公司的校园招聘相比,互联网大厂通常会为应届毕业生提供更多的职位机会。“大厂有title,岗位多,对应届生来说更具吸引力。”林菲回顾自己当初选择加入大厂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大厂对应届生的接纳度和友好度更高。

刘沫也有相似的看法。她表示,目前初创公司在非技术类岗位上很少直接从校园招聘中吸纳新人,“公司更倾向于通过实习生项目来发现和培养人才,最终在实习期结束后根据表现提供转正机会。”

“不只是互联网大厂和初创公司,很多拥有业务场景的传统产业公司与特殊生态位的科技公司也在积极招聘AI人才。”赋猎咨询管理合伙人沈嘉向《AI光年》表示,目前AI发展已经迈入新的阶段,应用元年的到来会催生出更多新岗位。

麦肯锡一份关于人工智能的报告显示,预计2030年,中国对AI专业人员的需求将增至2022年的6倍,人才缺口达到400万人。

人工智能行业的人才趋向年轻化

王森忘不了那次面试。2003年出生的她,明年本科毕业,不同于传统主流的考研考公,王森决定进入AI赛道。去年底,她投递了面壁智能大模型初创公司的实习岗位,并成功进入了面试阶段。

1个多小时的面试中,主管并没有给到王森正向反馈,而是对她的回答进行层层发问。“细节特别多,要求你对一件事情有特别深的理解。”面对主管严格的“考核”,她像泄了气的气球,“当时认为自己没戏了。”

“你对AI领域感兴趣吗?”主管的一个问题,又点燃了王森的热情。作为商学院的学生,王森之前并没有AI相关的实习经验,但是在这个全新的领域,很多新人都是凭借一腔热血进入到这片蓝海。“每个人都是边学边做,即使是有经验的人也在不断试错。”

加入公司后,王森注意到公司里年轻的实习生特别多。“在这家初创公司,实习生大多担任非技术岗位,日薪大约230元,与大厂相差无几。”

同样,刘沫所在的产品团队平均年龄也只有26岁。“现在公司的实习生大多是00后,甚至还有2007年出生的年轻人。”

如今,人工智能行业的人才趋向年轻化,这一趋势同样在高考生的专业选择上得到了体现。

艾媒咨询的一份报告指出,在中国,有接近一半的高考生(49.15%)更愿意选择一线或新一线城市作为他们求学和职业发展的地点。这些地区经济发达,对高技术人才的需求旺盛,使得更多的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倾向于选择与高技术行业相关的专业。

沈嘉回忆,上周帮亲戚家的高考生报志愿时发现,越来越多的国内高校从2016年前后也都相继开设了人工智能相关专业。

目前开设人工智能相关专业的高校集中在一流大学和双一流大学。从《2024年ABC中国大学人工智能专业本科专业评级排名》来看,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5所高校,排名全国前五位,都是全国人工智能专业最强的S级的高校。

不过,沈嘉认为,教育和人才培养是一个需要远见和耐心的长期过程,它不可避免地伴随着时间上的滞后效应。就像人工智能这样的热门领域,尽管目前备受追捧,但没有人能够保证数年后它是否仍能保持同样的热度和需求。

今年大模型人才是市场上的“香饽饽”,而上一个对人才迫切需求的行业是芯片领域。2018 年之后,受国家政策的支持引导、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的建立以及随着智能制造发展,芯片业被推到历史潮头,资本在这个沉寂已久的行业不断出手,融资数量及规模都增长较快。

策德芯片团队负责人熊芳芳告诉《AI光年》,“2020-2023年应届生选择进入芯片领域,薪酬40-50W,跳一次槽,薪酬可能就翻一番,还是有蛮大的诱惑力。但如果没有长期的职业规划,一旦行业进入洗牌期,他的稳定性肯定是最差的。”

现在,大模型进入整个大市场舞台的中央。对于这两年入职的毕业生来说,适逢其时,但关于未来,学生们应该如何选择专业,才能享受时代带来的红利?

“学生在选择专业或做出重要决策时,我们必须要有前瞻性,这与购房时考虑城市规划的重要性是一样的。对当下刚考上大学的学生来说,选择一些重点院校的重点专业,可能相对来说,更有参照性。毕竟赌风口这个事情一点都不靠谱,风口是时时变化的。”沈嘉建议。

查看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