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不如大专?普通年轻人的出路在哪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格致君,作者:格致君的后花园,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最近又有一位专家大放虎狼之词。


经济学家向松祚认为今天我们大部分的大学毕业生,就相当于80年代90年代的中专生、大专生,去送外卖不亏。

互联网是有记忆的,在这位专家之前,还有几位专家对年轻人提出了一些不知人间疾苦的建议:

清华教授许宪春觉得年轻人应该将闲置的房子租出去,有私家车还可以出去拉活,以增加收入。

北大教授、携程创始人、人口专家梁建章建议年轻人如果暂时找不到工作,可以先去结婚生娃。

厦大教授赵燕青表示应该对不生娃的年轻人进行罚款处理,不能生娃的人就不能享受买房、退休养老等政策。


经济学家陈浩认为国内的家庭平均总资产在300万很正常,谁家还能没有50万?

经济学专家李剑阁认为工人的待遇不应被提升,我国劳动力便宜是一大特色,更能够吸引更多的外国企业聘用。

……

用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PUA年轻人,砖家们真的有点居心叵测了。

一、中专的前世今生


现在说起中专,基本等同于学渣的代名词。

没考上高中进了中专的孩子在当下的社会语境看来,基本就是没有出人头地的希望了。

但三四十年前的中专可并非如此。

首先,中专毕业包分配。

当年读中专的性价比,基本等同于考上985和211,培养的是中级管理人员和中级技术人员。


所以,彼时中专文凭的含金量与现在的本科生,更确切地说,与现在的普本,不可同日而语。

中专生毕业后会直接分配到各个机关和事业单位,身份是公务员或者事业编。这跟如今外卖小哥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根本没有可比性。

其次,考上中专并不容易。

三四十年前,各地区的中专招生名额都不多,能考上中专的,大部分都是初中时期的学霸。在初中阶段学习好的那一批人,会优先被中专录取。进而通过快速培养提前上岗,为国家所用。

这样的培养逻辑显然与当下的义务教育完全不同,毕竟当时的中国百废待兴,人才资源极度匮乏。


换句话说,当年在大部分情况下是考不上中专的人才会选择去读高中。

并且,读中专还有补贴。

当年,考上中专后,国家会给补贴粮票和一定数目的生活费用。但读高中可没有任何补贴。而且由于学制更短,参加工作的时间也更早。

再考虑到当年中国普通家庭的收入水平,供一个全日制脱产高校生可是一笔相当大的费用。

读高中和中专的性价比,高下立判。


而直到90年代以后,随着大学本科的大规模扩招和中国国力的提升,国家的培养方向改变:把更多的教育资费分配在了学术型人才的培养上,不再强调短灵快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中专的地位才大幅下降。

所以,如果仅从就业的角度出发,现在的一本高校毕业生,甚至985、211院校的毕业生,也不一定比得上以前的中专毕业生。

能考上中专意味着包分配、减免学费,甚至还能分房子、获得城市户口……而现在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大家都有目共睹。

多少985“高材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沦为“家里蹲”,然后继续卷考公、卷考研,为的不正是三十年前中专毕业生手里捧着的那个“铁饭碗”。

二、学历贬值刚刚开始


之前知乎有篇帖子,说的是:

1977年,爷爷考上中专,轰动了全县。

1992年,爸爸考上大专,班主任亲自送录取通知书!

2017年,我考上本科,还是985,只是全家吃了一顿烤鱼。

爷爷毕业后,把一家人带进了城!


爸爸毕业后,给一家人在一线城市买了房!

我毕业后,赶上疫情,现在已经失业半年。

我现在很迷茫,是继续找工作?还是考研?

改革开放40余年来,中国的GDP从1977年的世界排名第9,跃升至当下的世界排名第2;经济总量从占世界比重的2.4%到2023年占世界比重的17.2%。

这个疾驰的经济增速,必然伴随着社会观念和结构巨变,这也就造成了帖子中祖孙三代际遇的大相径庭。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知识真的能“轻而易举”地改变命运。

哪怕是一个中专生,都是国家亟需的人才。因为彼时的中国还有着大量的文盲,知识分子、技术工人等人才资源实在是太匮乏了。

但40年后的今天,知识只是知识,再想通过知识跨越阶层、逆袭改命,难度系数陡增。

我们来看一组鲜明的对比:

根据教育部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2024届高校毕业生人数同比2023年增加了21万。


大学生从二十年前的280万人,一路狂飙到现在1179万人,无论如何也谈不上稀缺了。

不稀缺的东西肯定“价格”低,除非你把自己弄成稀缺的,比如考上清北和藤校,可大部分人是真的考不上。

那就加码考研,但硕博士一样不好找工作,毕业后的工资,也不见得就比本科强。

没日没夜地学习、考试,累死累活20年下来,可能最后连份像样的工作都找不到,更别说走上人生巅峰了。

尤其在这两年,大厂名企的高薪岗位其实是急剧缩水的,这进一步加剧了人才的内卷。


不过,放眼全世界来看,顶级名校依旧是跨越阶层的必备敲门砖。伴随着内卷加剧,虽然考大学变得容易了,考名校却会越来越难。

有数DataVision的数据显示,从2014年至2022年,“985”高校的录取率从1.73%下降至1.38%。

所以如果是家境普通,且天赋不高的孩子,读书的天花板也就是普本的一纸文凭。

这样一张文凭,无论是就业还是继续深造都没啥含金量,慢慢地,大家也就开始对学历“祛魅”,去功利化。

大家发现了没,当下我们所处的拐点,正是若干年前的欧美发达国家所经历的:教育从扫盲到普适化,再到精英化。


大学生=天之骄子的年代,早已一去不复返了。

我想,文章开头那位把当今大学生与八九十年代中专生、大专生划等号的专家,无非是想告诉大家,要放下身段、躬身入局。

三、普通年轻人的出路

道理虽然大家都明白,但作为一名没有任何Buff的普通青年,卷高考卷名校,是我们手里唯一一张牌。

如果连这张牌都没有性价比了,普通年轻人的出路又在哪?难道我们读了那么多年书,刷了那么多道题,起早贪黑地补课学习,就是为了进厂拧螺丝、毕业送外卖?


其实古往今来,能不能赚到钱,向来跟学历没太大关系,只和两件事挂钩:一是具有稀缺性,二是这个稀缺性有人买单。

那么作为一名平平无奇的普通年轻人,如何获取这样一种“稀缺性”呢?

首先要从思想上对专家、领导、家长祛魅。

因为这些享受了时代红利的“前辈”所给出的人生建议未必再有参考价值。事实已经证明,过去那条靠学历逆袭,靠上班致富的路径已经被打破了。

正如彼得·德鲁克所言:在一个变化迅速的时代,最大的危险不是变化本身,而是仍然以昨天的逻辑行事。


即便你是985本硕毕业,大概率也是做着消耗型的工作,消耗了你的时间和精力,但所获得的提升,或者能匹配给你的职位依然是“基础的”。

因为我们正处于一个经济结构和产能转型升级的节点。

等到新的经济周期和科技爆发节点到来,当下的年轻人已经步入中年,新产能和新业态所带来的新工作机会不会落到当下这批处于转型期的年轻人头上。

其次,在认清现实的基础上,构建自己的人生观。

好了,既然我们身处于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就要接受现实,不要再天天想着逆袭改命,也不要被公司和领导画的大饼所迷惑。


抛开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先在社会站稳脚跟,这个时代其实最缺的是靠谱的人。

认真工作但别过度工作、别PUA自己,一定要保持一个健康的身心,远离猝死和抑郁。

同时,该存钱就存钱,做好自己的财务规划和风险预警,别为了焦虑和从众付费。

最后,多读书,保有一项爱好。

这个时代叫别人多读书,就如同给人端上一碗上世纪的鸡汤。


可即便老套但却最凑效:它能让你识别出互联网上那些贩卖二手知识的冒牌大V,能让你少当几回韭菜,也能让你少些人云亦云,少些盲目站队,多些批判性、独立性的深度思考。

爱好就更好理解了,它既是你前半生的多巴胺来源,也是你后半生的职场“兜底”。

毕竟,每个普通人的逆袭点,大概率就是自己最喜欢、最擅长、做起来最不费力的那个领域。

如果你在自己擅长且热爱的领域都赢不了,那你在别人擅长的领域就更没戏了。

所以结论就显而易见了,对于没啥试错资本的普通年轻人,咱们的成长路径就是个“退而求其次”的过程:


学生时代如果能卷进一个名校当然最好,步入社会起码能有个不错的起点;但考不上也正常,毕竟985录取率只有1.38%,绝大部分人都考不上。

那最好就有个爱好,既让自己有个精神寄托,又给自己未来的“爆发”埋下了一颗种子。

毕竟绝大部分人本质上就是既不甘心、又没行动力,白天口嗨、夜里做梦。

如果无论是天生的资质还是后天的努力都平平无奇,最终就会在焦虑纠结中羡慕嫉妒别人的生活,浑浑噩噩混过自己的黄金年华。

然后结婚生子,把自己出人头地的期望绑架给孩子,开启鸡娃的后半生……


当然,一切一切的基础还是有个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强健的身心才是人生逆风翻盘的“根基”。

Huilianghu5 发表评论于
Jialideng 大学大量回收大学毕业生。
Huilianghu5 发表评论于
五十年代,中专先招生。上海考上中专的文汇报解放日报都刊登录取名单。
几年扩招,大跃进。现在肯定是贬值了。本来很多工作只需要中专生就可以承担的,现在只要待遇可观,名校,硕士博士都挤不进去。
大跃进小高炉炼出来的钢铁都只能进化铁炉重新炼一遍。大学毕业生到哪里去再炼?
密码忘记了 发表评论于
看专业就就业市场。垃圾专业的硕士不如大专很正常。
liu12345 发表评论于
物以稀为贵是普世真理,什么你都搞成白菜价,最后大家的生活也是白菜。
叫啥好不好 发表评论于
中国的大学已经被彻底搞烂了 成了赚钱的机器 培养出来的是一群废物 真是不如上当年的技校和中专,起码毕业以后马上就可以工作,拿得起放得下 而所谓的大学生除了教大学生狗屁都不是
Observer12 发表评论于
同龄人大专比硕士早入社会实践"学习"三四年,学院的有些东西也是从社会实践经验中提取的。学院里社会里都能出成功人材,都能有创造发明和突破
量子纠结 发表评论于
不明白为什么非要上大学,明明可以小学毕业就拿清华博士。
3437寻爱天地 发表评论于
学历贬值,因为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