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在短视频里把自己再养一遍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超超在视频里的前后反差(受访者提供/图)

“宝贝女儿,上班辛苦了,你真的特别棒!”

视频里的博主直视镜头,喊你宝贝,给你无条件的支持和鼓励。这对中年夫妻的视频场景涵盖了孩子从小到大的每一个阶段,每个人都可以代入其中,他们被亲切地称为“电子爸妈”。

这个赛道的形式多样,博主们各有专长。有的年轻人反串出演爸妈,从生活中取材,在短视频平台上演自家的故事;有的新手爸妈给婴儿挂上小相机,拍摄幼儿视角的爸妈和世界;有的母亲开启了女儿观察日记,用纸笔记下再发到网上……

对这些亦真亦假的情景和人设,有人感到慰藉,也有人感到虚假。

博主们努力打磨,雕琢情绪,内容以亲密关系为起点,向生活各个方面纵深发展。他们想尽力通过内容创作,向观众传递温暖的亲情,展示亲子关系的多面性。无论是否含有演绎的成分,只要你感受到了爱,那么这些内容就有意义。

超超(左)和一起长大的表姐(右)(受访者提供/图)

情绪药

又一次被母亲莫名其妙地数落之后,蒋文流着眼泪在短视频平台搜索,凭借记忆输入“江浙老爸”,划拉两下,出来一张慈祥的脸。

房门大敞,撕开的书、摔下的电脑躺在地板上,被妈妈嫌弃的奶茶放在手边,房间里只有两种声音,她的抽泣和电子老爸的唠叨。蒋文今年高二,六岁父母离婚后跟着妈妈生活,平时住校,一周回家一次,像这样毫无由头的痛骂和发泄经常发生。

蒋文摸不清妈妈阴晴不定的脾气,有时候分外暖心,发信息说梦到她小时候了,很想念她。回家的日子提前做了鸡汤稀饭,告诉她在冰箱里,热一下就能吃。靠一个人的工资抚养两兄妹,经济状况大不如前,妈妈在饭桌上经常“牺牲”自己,把贵的菜留给孩子吃。当蒋文试图跟妈妈讲道理,说太贵的菜也可以不吃,她猛地摔碗,“我这么努力就是为了谁?你真是不知好歹,不思进取,不给我争口气。”

蒋文喜欢在网上看细碎温暖的日常,孩子放学了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吃饭,不小心摔碎了东西父母只关心孩子是否受伤,慈祥的“江浙老爸”支持女儿化妆做美甲等等。情绪稳定、温柔、无条件支持孩子,是各大平台“电子爸妈”的共性。很多个因为原生家庭感到憋闷的时刻,蒋文会主动搜索这类博主,好像犯了哮喘的人,即刻服药才能畅快呼吸。

蒋文感觉到短暂而猛烈的爱,但是看完了仍然止不住哭泣。隔着两层屏幕,蒋文知道那种爱并不属于自己,情绪恢复之后,还是得俯身捡电脑和书页,关上房门。

超超就是那个“江浙老爸”,褪去老年滤镜、polo衫和大金表,现实中的他是一个带着江浙口音的00年微胖男生。他的视频翻拍自亲身经历,完美“江浙老爸”的人物原型是他的舅舅。在外婆家生活的几年,超超见到了舅舅对表姐的养育方式——温温柔柔地说话,永远向着姐姐,一到周末就带她出去玩。小学时,舅舅会给每人300元零花钱,“比较爱爆金币,跟现在视频里的老爸一样。”舅舅现在也没变,会因为一岁小孙女的坚持,戴一整天的儿童手表,不会觉得有什么丢脸的。

超超知道扫兴的父母是什么样的,会怎样影响孩子,他的爸爸就是这样,所以他更能体会到不同父母之间的区别。2023年8月,“江浙沪独生女”的概念大火,占尽地域优势、经济优势和父母宠爱的独生女成为全网羡慕的对象。超超找到了做视频的灵感,以爸爸和舅舅为原型,拍摄“普通老爸VS江浙老爸”的系列视频。

同样根据现实改编的,还有大瑶的“咱爸咱妈的爱情故事”系列,一人包揽编剧导演演员,在短视频平台整出了小短剧的质感,完结视频里滚动着爸妈结婚时的老照片。

大瑶反串饰演的爸妈都很会说话、表达爱意,实际上她的父母也有东北那一辈父母不善表达的特点,道歉都要手写纸条,以至于从没跟她坐下来讲讲咱爸和他们年轻时的故事。大瑶回忆起印象里妈妈的自述,“我总能看到那个她就站在我的面前跟我打招呼,我凭借这些写出她,演出她。”

“电子爸妈”展现出片段化、理想化的特质,那是亲子关系的另一种解法,刨掉了现实的诸多苦味,甜蜜温柔,入口即化。超超和大瑶都透露,为了更好的观感,让故事多一些浪漫和温馨,他们有一定的理想化设计,很多现实层面的纠结和问题都没有展示出来。

女儿给小婵姨搭配的一身旅游穿搭。”她的时尚眼光比我好”(受访者提供/图)

“宝贝,阿姨要打牌”

真实的妈妈登场了,社交平台上涌现许多记录女儿餐食、生活日常的账号。

初看小婵姨的图文内容和粉丝体量,你会觉得背后一定有年轻的团队在掌管:除了气氛温馨之外,她的话题太贴合当下年轻人的痛点了,更别说图文的精致度。但哪个妈妈会给图加字、叠加图片、使用放大镜特效呢?甚至那个独特得像儿童绘本的温暖文笔,应该也不会出自真正的妈妈。

两年间小婵姨积累了16.8万粉丝,年龄大多在19至25岁,女性粉丝占比97%,即使在女性用户居多的某短视频平台,女性偏向也非常突出。

小婵姨有一篇内容是记录女儿离家租房的第一周:刚送走女儿,小婵姨就坐上旅游巴士,拍下繁华街景,配文“妈妈自己过得很好,不用担心”。回到家中无所事事,翻看女儿幼时照片,感叹“妈妈好像不够独立”。晚上看到新闻,讲女性独居的危险,忐忑地“把绿植叶子都给拔光了”。终于,女儿周末回家,开心地说“咱俩一起出去玩,可好了”。接着女儿离开,面对背影“妈妈又变成独居老人了”。

粉丝方琪很羡慕这种状态,她希望妈妈可以自私一点,不要把全部心思花在自己和爸爸身上。她觉得妈妈好像只有家庭里的角色,没有自己的朋友圈,如果妈妈能够给自己松绑,她也会更加松弛自由。

小婵姨有的是“牌友圈”,有人评论说想让姨姨多更新,她回复说“宝贝,阿姨要打牌”。

在评论区可以看到许多类似的可爱发言。接到广告之后,有人问姨姨这是接广告了吗,她回复“是的宝贝,平时我看电视剧最难顶的就是广告时间了,所以十分感谢你们愿意来看这篇。而且烤肠也是挺好吃的”。如果评论的头像是一只明显的动物,她会直接称呼为小猫小狗小乌龟,如果是平台默认的momo头像,她会叫你小粉圆子。

“拿铁宝贝,我找个安安静静的地方。”我对小婵姨的访谈以文字进行,因为小婵姨广东口音很重,这也是她不做视频的一个原因。小婵姨回复得慢,我担心是打字拖累了速度,问她女儿能否帮忙打字。她女儿回复说不能,“我妈妈说她想表达的话很深奥,要一边思考,一边打字。”

有一天,我女儿说想吃肯德基,不带饭了。我就发了一篇文章,表达我的感受。发现有很多小地瓜给我点赞,我想应该是有共鸣之处的,给我高兴坏了,一整天看着手机。

接下来我有很多话想说、想分享和女儿相处的感受。

我一直感觉我女儿好像一直是个小孩,天天拿个有线鼠标当宠物满屋子遛,还经常在家装蝙蝠扮面包。我和她爸都已经习以为常了,有时候看她古灵精怪的很好玩,就配合她一起玩。

我以前是小学语文老师,大家说我写的东西像儿童绘本,可能跟这有点关系。一直和小朋友们打交道,习惯性地就写出来这样的文字了。

私信数量很多,我经常都跟小地瓜们聊天。除了分享生活以外,还有人向我倾诉一些情感。之前有一位小地瓜发私信叫我妈妈,我问怎么了,她又发了好多条叫我妈妈。后来她说她妈妈已经离开了,我看了眼泪一下子流下来。她们也是我更新的一个动力来源,希望我的内容能够带给她们一些快乐或温暖。

一年前小婵姨退休,有了更多时间和精力更新作品,平时她最喜欢看评论和私信,观众大多是跟她女儿一样的年轻人,与她们沟通聊天,她感到一种充实和信任。

在网络上我最大的感受是最适合做父母的一代人出现了。评论区的小地瓜们会真诚地赞美,在出现攻击性言论时会相信我并且为我讲话,实在是太好的孩子。我常常想,要怎样的家庭教育才能教出这样好的孩子,但是看到一些私信留言,却发现这样好的孩子是在破碎痛苦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我感觉非常心疼和难过。现在的孩子比我们那一辈的人更懂得如何爱自己和爱别人,更懂得尊重和平等。

我觉得母亲和老师这两个角色本质上有所不同。当我做老师时,我面对的对象是学生,我必须要通过树立教师的威严让他们信服,这是我作为教师的职责。当我处在母亲的角色时面对我的女儿,我觉得这种权威会形成不对等的地位,变成一种暴力的隔阂。

在女儿工作离家之后,小婵姨希望她有独立的空间、可以专注自己的事,更多时候只能悄悄地想念她。难熬的过渡期,是粉丝让她感觉到一种被需要,在这里不仅有电子妈妈,还有电子女儿。

小婵姨和老公一起到地铁口接女儿下班(受访者提供/图)

完美爸妈的化身

几乎每个博主都会收到令人难过的私信,包括成长过程中被家暴、被冷落、被霸凌等,有的女孩带着创伤长大,有的女孩正在亲历。

季译有一个小12岁的弟弟。弟弟出生后,她发现原来妈妈不是脾气坏,而是不够爱自己。“她对弟弟很好,几乎就是我期待的样子了。”季译试过所有沟通方法,让妈妈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但是她说妈妈改不了了。小婵姨让她见识到,父母还可以这样对小孩子,可以这么温柔,尽力地去理解女儿,“好像我真的有妈妈在爱我。”季译心头酸酸的,她不会主动搜索,也没有关注,但每次刷到还是忍不住点进去。

方琪现在觉得所谓扫兴,很大原因是两辈人之间视角不同,比如小孩子在楼顶往下看,觉得新奇美丽,但是家长眼里只有安全问题。

每一段亲子关系都有隐痛和无解的部分,相比之下,电子爸妈就是完美爸妈的化身,而完美的事物有着永恒的吸引力。被问到理想父母是什么样的,几乎所有人都回答没有想过,因为没人能有得选。

小婵姨女儿在空调房里披着毛毯,说自己是小面包(受访者提供/图)

“我知道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父母。”佳颖笃定地说,她是这类账号的忠实粉丝。在她自认为最缺爱、爸妈要求最严格的高中阶段,她读到了史铁生的《好运设计》。这篇散文从上帝视角,盘算好运的一生应该如何度过,设计中父亲应该是知识分子但不能太知名,母亲应该有知识也懂得享受生活的乐趣。读完佳颖发现,这几乎对标了她的父母,父亲是靠自己一步步努力,从农村走到大学讲堂的老师,妈妈跟她亲密无间,相处像俩闺蜜。

这么贴合人设,也有被文学遗漏的地方。爸爸坚信读书的重要,从小严加要求;他小时候过惯苦日子,便对佳颖实行“苦难教育”,严厉控制大学期间的生活费;而在高中阶段,妈妈随大流,同样过分重视她的学业,让她喘不过气。

隔开一定的时空来看,父母的这些特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佳颖的成长。她考到了很好的大学,大一就做各种兼职赚钱,大三申请到出国交换的机会。在欧洲的那一年,她很少联系爸爸,却从未错过“江浙老爸”的视频,看遍了各类电子爸妈的账号,努力把自己再“赛博”养一遍。

佳颖也发现,随着父母逐渐衰老,他们开始需要自己,想让儿女留在身边。她和妈妈可以无话不谈,意识到当年重视成绩的妈妈可能也只是随了大流,并没有太多自己的想法。她喜欢那些视频,让心里暖暖的,或许以后有一天自己也会成为那样的家长。

大量摄入这些视频的夜晚,蒋文总是会想:如今的现实会不会只是小时候不愿爸爸出差、担心过度而做的一个噩梦,自己的家庭其实仍然与视频里一样完整、温馨。蒋文承认这样的幻想会让她更痛苦,但这样的安慰也必须存在。

大瑶的自述下方,有这样一条感谢信:

催你是因为我童年时期幻想的家庭被你演了出来,好像也揭开了我那个从记事起就寄人篱下,回家也没有热饭,父母天天吵架打架的童年。一直在幻想有我之前,我爸妈的生活方式,我妈总说因为有我,才不离婚。我也总想,如果没我,他们恋爱的那一年多应该也是很甜蜜。谢谢你。

查看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