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该用来治病救人的 感冒药、抗抑郁药、安眠药等药物 正在被一些青少年 用来乱服滥用 他们借此获得精神上的麻痹 却在过量服药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药物滥用的危害有哪些? 药品的监管、销售环节 是否存在漏洞? 贴吧等互联网平台 在其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到底有没有责任? 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故事 ↓↓↓ 江蓉(化名)——单亲妈妈 江蓉是一位单亲妈妈,她正处于身为人母最艰难的时刻。20 岁的女儿漫漫因为过量服药,还在医院的精神科住院治疗。做出这个选择,是无奈之举,却也是她能想到的最好的办法。 江蓉(化名): 她(女儿)那天晚上 12 点回来,回来就开始跟我闹,她要(安眠药)。只有实在睡不着的时候才可以吃一粒,但她那天还没尝试过睡觉,就直接过来问我拿药,那是不是有问题呢?我直接把她手机拿过来,我就看到她跟别人讲刚刚吃了什么药,我一看就火了。她就跑出去了,鞋子也没穿,很单薄的衣服。 再见到女儿的时候 眼前的一切更是令江蓉崩溃 江蓉(化名): 我也不知道她为什么身上会有修眉刀片,她把自己划得一塌糊涂,流了很多血。那天我就带着她去了派出所,警察意思是还是要把她送进去,要去精神病院。 江蓉说,自从两年前她意外发现女儿开始滥用药物,类似的闹剧已经不止一次出现。女儿这次出事时,她还没有从一个月前的惊恐中平复过来。 江蓉回忆,一个月前,漫漫在苏州的出租屋里自杀过一次,她大量服用一种含有强致幻剂成分的药物而陷入昏迷,随后被送医抢救。 江蓉(化名): 抢救醒过来之后,她就一直说要报警,要把合租女生举报掉。然后(我)就带着警察去了,出租屋里一床都是做药的(工具和原料),变成了 " 毒窝 " 一样的,一群坏小孩在那聚众,他们叫 "OD 趴 ",一起 " 嗑药 " 派对。 OD(Overdose),是药物滥用圈的暗语,意思是过量服药,涉足其中的人借此获得精神上的麻痹。 江蓉回忆,女儿漫漫为了在苏州陪朋友和自己闹翻了,得知漫漫的朋友是某大学 22 岁的学生,自己便也没多想。这次出事后,江蓉才得知,漫漫的合租室友竟是一名 " 药贩子 "。 ? 为了让女儿远离原先的社交圈子,江蓉开始对女儿的社交媒体账号实行管控。在女儿手机里,江蓉看到了这个圈子的黑暗。 江蓉发现,女儿通过和别人显摆自己吃的药,来得到坏朋友的认同。她们有很多以各种名字伪装的 " 嗑药 " 群。 漫漫加入的 " 嗑药 " 群里有数百位成员,他们在这里交流关于 " 嗑药 " 的各种体验,鼓励自残,鼓励 " 嗑药 "。 " 看到有人 ' 嗑药 ',大家说,好酷,那么多药。" " 看到有人发自残图片,大家都说好帅。" " 有人想 ' 嗑药 ',群友回复,嗑、嗑、嗑,所有的社交媒体无孔不入。" "群里有个小姑娘,吃了很多药,吐血丝了。还有人嗑多了,吐了一床,她妈妈在旁边哭,妈妈还是很爱她的,但她还是说,' 让她幸福的只有药 '"。 潜伏进 " 嗑药 " 群之后,江蓉发现,无论是感冒药、抗抑郁药,还是安眠药,竟然都成了这些青少年乱服滥用的对象。在家长看不见的网络空间里,他们肆无忌惮地追求药物带来的幻觉。 在百度贴吧、新浪微博等互联网平台,滥用药物被青少年们公开讨论,他们肆无忌惮地交流着所谓的 " 经验 "。 子鹏(化名)——刚满 18 岁 江西小伙子鹏,刚满 18 岁。2022 年从南昌某中专学校辍学后,他只身来到广州打工。一年多以前,他受朋友的影响进入了 " 嗑药 " 圈。 子鹏(化名): 在 2023 年 11 月左右,17 岁,当时失业迷失方向。我跟他玩游戏的时候,他整个人的状态不是很正常,开始疯言疯语,他跟我说他吃了药很爽。然后我蛮好奇的,马上就去尝试了,当时就在美团上找跑腿,去线下帮我买这个药。 ? 参考朋友的经验和网上的帖子,子鹏吞下了 24 粒某种治疗咳嗽的药。当问到是否会觉得可怕,子鹏说并不会," 因为我在网上看到帖子,他们吃的甚至还要多。又是可以在药店里面买到,我不会像毒品一样对这些东西戒备心这么重。" 子鹏说,过量服药的这一年多时间里,他的胆子越来越大,摄入药的剂量也越来越大。 直至有一次和网友相约 " 嗑药 " 第一次让他感觉到了恐惧 这是他离死亡最近的一次 ↓↓↓ 子鹏(化名):大概 80 多片左右,会感觉被困在了那个空间之中,逃不出去,穿梭到各个我之间,我害怕我困在幻觉里出不去了,我陷入循环了。我直接睡过去,我断片了,我躺在地上抽搐,嘴里一直在吐东西,吐得鼻腔、嘴巴里全都是,如果没有帮忙处理,很可能就死在那里。 子鹏在过量服药的泥潭中越陷越深,最终完全失去了工作的能力。"我觉得我的脑子已经坏掉了,你是能够意识到自己变傻,你是完全傻掉的一种状态,眼珠(也)转不动了。" 子鹏有了戒药的想法,但他很快发现,仅凭自己的意志很难做到,他每一次下定决心,都会以失败告终。" 像是生理跟心理都有瘾一样,药物把情绪阈值拉到很高,会觉得平时的体验索然无味了。" 在子鹏手机的外卖软件里,一款镇咳祛痰类的药品,几乎占据了所有的购买记录,这是他近半年来最常用的药," 现在只能嗑到这个了,因为右美沙芬已经禁掉了,买不到就会嗑这个。"由于担心被查到、被抓进戒毒所,子鹏还专门开了个买药的账号。 右美沙芬,是一种中枢性镇咳药,长期滥用有成瘾性,会出现幻视幻听、感觉异常、精神混乱等症状,大剂量服用会出现中枢抑制,甚至死亡。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其作为非处方药在市面进行销售、使用,被药物成瘾者滥用。 近些年,国家相关部门的管控日益严格,右美沙芬已被列入第二类精神药品目录,并禁止通过网络零售。由于右美沙芬被列管,子鹏常购买的这款含有右美沙芬成分的镇咳药,已经被一些人当作右美沙芬的替代品而滥用。 根据《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处方药必须凭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然而记者体验后发现,在电商平台购买处方药时,互联网医院的医生出具处方仿佛流水线作业,平台对于处方的审核形同虚设。 记者发现,买药的过程中,所谓的互联网医院会问是否在线下就诊过,而买家只需说 " 是 ",就能下单成功,全程不需要提供任何线下就诊的处方证明,平台没有任何实质性的监管,买家可以随意购买。 记者对多个电商平台进行了实测,结果皆是如此。平台上某些商家十盒起售的规则也让记者感到疑惑,按照该药品说明书推荐的一天 2 次,每次 1 粒的成人计量服用,十盒药物足够吃 160 天。 此外,记者还发现,社交平台上甚至还出现了不少 " 药贩子 ",他们声称可以通过特殊渠道为客户提供禁止网络销售的管制药品。通过非正规渠道向青少年兜售药品," 药贩子 " 肆无忌惮地坐地起价,每盒药的售价是正规渠道的近十倍。 " 一盒也就赚一百多块钱 " " 右美沙芬,把药放在玩具里给你发过去,我就是医院货,你正常去医院人家不给你的 " 正规的、非正规的渠道都可以买到大剂量的药品,仿佛是无所顾忌的引诱,让像子鹏一样的青少年难以摆脱过量服药的 " 魔咒 "。 陈一(化名)—— 19 岁,已成功戒除 这是陈一,今年 19 岁。她从 16 岁开始过量服药,半年前已经成功戒除。目前,她正在一家教育机构复读,准备参加今年的高考。 如今 陈一乐于以过来人的身份 在社交媒体上 劝诫人们不要重蹈她的覆辙 陈一(化名): 我强烈谴责、完全不建议做这种事情,它真的是伤脑子。网上不良文化的宣传不要去误导大家了,像这种审核一定要严格,并且强烈管制这些(宣扬)过量服药的网站。家庭一定要给孩子足够的关心,而这个关心不要只是停留在身体和学业。 从采访中不难看出 这些孩子的经历 和原生家庭 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子鹏(化名): 我对爸爸印象很少,对妈妈更少,我爸爸就过年会回来,据家里人说,我妈妈从我出生一个月起就走了,我从小跟我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陈一(化名): 初一、初二的样子,当时诊断下来,他们觉得是重度抑郁和重度焦虑,主要是因为校园霸凌,但也有跟原生家庭有关系,反正我就觉得我的家庭太崩溃了。 他们敞开心扉 让记者窥见了他们生命里 最鲜为人知的一面 也感受到了他们心灵深处 蒙尘的微光 子鹏(化名): 这是我近一年来正式跟别人说话,大部分都是在网上。我会开始工作,我会赚很多钱,我会开始打扮自己,会让自己去学习,我可能会在网络上当一个博主。 陈一(化名):(为什么继续学习?) 我爷爷是全家最疼我的,也是最爱我的人,我不想让他九泉之下对我很失望。 实际上,我国对于药物滥用问题一直处于严管态势,但成瘾者往往在不同成瘾性药物间转换,管控难度大。 如何加强对于可能成瘾药物的管控,优化管控策略? 如何防范互联网空间对于药物成瘾的诱导和纵容? 怎样形成合力,关注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帮助这些药海迷航的少年早日走出泥潭? 这些都是需要全社会正视的问题,只有正视问题,加大宣传和防范力度,才能防止更多青少年误入药物成瘾的深渊。 江蓉(化名): 对于我们这样的家长来说,其实我们挺孤立无援的。我们怎么管控?我们太势单力薄了。 陈一(化名): 管控得再严一些,我觉得要做好一人一证,要去跟医院获得一个信息库的连接。 对此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物质成瘾科主任杜江、 上海市长宁区人大代表严嫣律师 对于此事也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这些孩子服用的药物是否具有成瘾性? 医学上药物滥用是否等同于吸毒?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物质成瘾科主任 杜江: 这些药物的确都有成瘾性的,成瘾的几个特征,第一,用了以后耐受性增加;第二,一旦停止以后会不舒服。 毒品是一个社会学或者法学的概念。但是从医学角度来说,不管是毒品成瘾还是烟草酒精成瘾,我们都统称为成瘾。而且,一些合法的成瘾物质的危害不亚于毒品。 ? 很多药之所以被滥用,是因为太容易得到,平台的审核几乎是形同虚设? 上海市长宁区人大代表、律师 严嫣: 这类非管制类的成瘾的精神类药物,它的销售是不是应该严格的把控?是否适合在互联网这样进行销售?我个人建议从立法层面要把这个漏洞补起来,你在明知对方是没有处方、非这类型病人的情况下,贩卖、出售如何处罚?涉不涉及刑事犯罪?这是我们立法层面要去思考的问题。 对此,有什么具体性的建议呢? 上海市长宁区人大代表、律师 严嫣: 现在是大数据时代,我觉得监管要更深入一些。比如同个账号 ID 购买管制类和非管制类的精神药物,如果频率特别高或者药量特别大,像这些都应该有个预警机制。希望能通过立法,通过一些监管举措的出台,能够遏制这种药物在市场当中被滥用、被肆意贩卖。 一些人会一起 " 嗑药 ",如果产生了严重的后果,同伴需要负法律责任吗? 上海市长宁区人大代表、律师 严嫣: 如果是人伤,更多的是经济上的赔偿,不管年龄大小,必然要承担赔偿责任,如果是未成年人,他的监护人要站出来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 但如果造成死亡,16 周岁以上要负刑事责任;14~16 周岁只有贩毒才会构成刑事犯罪。 家长能通过哪些行为察觉孩子可能存在药物滥用?如果发现,家长该怎么做?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物质成瘾科主任 杜江: 家长首先要看一下,孩子最近在行为、性格、情绪上有没有什么变化,是否出现幻觉和妄想。另外,孩子的思维上、记忆力是否有下降。关注孩子的身体的变化,比如是否有手抖,或走路不稳等等。 家长一旦发现孩子 " 嗑药 " 的话,最关键的一点,一定要到医院做全面的评估,制定完善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