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8日是除夕。人们团聚在一起,享受一年一次的温馨时光。对于26岁的李女士来说,她的心情既激动又复杂。“过年当然是开心的,但少不了面对家里长辈的催婚。”
近年来,像李女士这样的年轻人开始表达不愿过年的想法。有人称,许多大龄未婚的“搭子”都面临着被频繁催婚的情况,因此选择“逃离式”过年。
如何化解年轻人不愿过春节的苦恼心理呢?南开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建华表示,要让年轻人更好地融入春节,首先需要理解他们对春节可能存在的抗拒心理。“父母催婚本质上是对下一代的关心,这是中国人的习惯,很多西方国家的人没有这种习惯。年轻人不要太往心里去,给自己增加沉重的心理压力。”
他表示,春节期间,家务不能都让一个人干,每个人都应该行动起来,乐在其中。刘建华称,有句俗语叫作“狼抱柴狗烧火、小猫洗手贴饽饽”,“每当我想起这句话的时候,脑海里出现的就是全家人在一起的温馨画面,这种合作中饱含着情感、情趣和温馨。”
刘建华称,温馨回忆是化解亲情之间分歧和矛盾的利器,希望大家能够把注意力放在过节本身,增强年轻人对春节的参与感和归属感,让他们更愿意参与并享受这个传统节日。
刘建华介绍,除夕夜中国家庭会举行一系列传统活动,以迎接新年的到来。北方地区以饺子、鱼和年糕为主食,寓意团圆、富贵和年年有余。华南地区偏好鸡肉和烧肉,象征发财和好事。江南地区则有红烧肉和清蒸鱼等菜肴,代表红红火火和年年有余。
守岁也是除夕夜的重要活动,人们通过穿红衣、挂红灯笼、贴红纸和放烟花爆竹来驱邪避灾。此外,除夕夜还有祭祖的传统,家家户户会准备丰盛的饭菜,点燃香烛,叩拜祖先,表达对先人的敬意和怀念。
刘建华称,除夕的庆祝方式随着历史的演进而不断变化。秦汉时期,人们通过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来祈求家人平安和来年的五谷丰登。到了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除夕活动增加了全家人团聚、彻夜不眠辞旧迎新的内容。宋元明清时期,撰写和张贴春联成为普遍现象,年夜饭也逐渐成为团圆的重要标志。每个时代都会根据当时的民俗习惯和社会背景,赋予除夕新的内涵。但贯穿其中的核心,始终是家庭团聚和祈福纳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