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现在的网红美食,不搞抽象是不是卖不出去了?
应该不难发现,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某种新奇、具有视觉冲击力的食物占据网友的视线。它们被通称为“网红食品”,短暂风靡后便销声匿迹、无人在意。
去年冬天还是比山还高的草莓塔独占鳌头,今冬就是一米糖葫芦、搪瓷盆草莓蛋糕的天下。食物都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造型倒是一个赛一个抽象。
微博@喜识冰糖葫芦
抽象一:
糖葫芦一串变一米,薯条一包变四重奏
冰糖葫芦不稀奇,但近年来它俨然成为零食界的百变小樱——造型永不重复。从山楂到各式水果,再到蔬菜、海鲜、面食,冰糖葫芦已经进化成了“冰糖宇宙”。
到了今年,冰糖葫芦的进化另辟蹊径,开始追求起冲击力十足的外观。一米糖葫芦在全国多地迅速走红,超乎寻常的尺寸和极具震撼力的视觉效果轻松引发路人围观,真·这条gai最靓的崽。
一串没人买,一米排队买。同样都是非常规尺寸,明明迷你串更方便食用,吃相狼狈的一米串却更受欢迎。原因显而易见:越夸张、越抽象就越出片,互联网共识罢了。
抽象没有尽头,一米糖葫芦不过入门,在冰糖葫芦的基础上,草莓、菠萝、杨桃、奇异果、青提等五颜六色的水果自由组合,配上各式造型,堪称糖葫芦界的“艺术创想”。
尺寸变大、造型变多、种类繁杂……普通的糖葫芦身价暴涨,目前,一串一米糖葫芦的售价从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
微博@喜识冰糖葫芦
小红书@雪浪
以“大”为卖点将普通食物变成网红香饽饽的案例不在少数,以此类推的还有一升水果茶、一桶奶茶等等。
跟“大”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量”。深谙互联网套路的麦门不甘示弱,前一阵子推出“薯条四重奏”,一份薯条没什么看点,但四份就不同了。
如果你只是普通食客,薯条只是一份经典三件套的点缀。但如果你是“麦门信徒”或薯条爱好者,那“四重奏”吸引你的,可就不单单是性价比的问题,而是一次灵魂提问:你,愿意为食物信仰充值吗?
如果说同款超出常量售卖给的是视觉震撼,那强调氛围感的搭配,可算是年轻人打标签、立人设的利器。
如果你觉得自己是“甜咸永动机”,那就一定拒绝不了将炸鸡、薯条、甜品融为一体的“甜咸三重奏”。
对追求氛围感的人而言,真正“入冬”的瞬间或许不在温度,而在于吃没吃雪球山楂+现烤板栗的“入冬两件套”。
但讽刺的是,山楂和板栗是不适宜同时食用的。山楂里的鞣酸和果胶与板栗中的植物蛋白和膳食纤维产生反应后,很容易形成胃结石。尽管这在很大程度上受个体差异和食用量的影响。
抽象二:
东西好不好吃另说,重要的是拿啥装
作为冬季应季食物,草莓可谓有100种火上热搜的方式。这不,今年就轮到了“冬天的第一盆草莓蛋糕带火搪瓷盆”。曾经被当作猪油罐子的搪瓷盆,因为装了草莓蛋糕而成功跻身“顶流”,供不应求。
过去,搪瓷几乎“家家有,人人用”,作为一个时代的生活器皿,泛黄的搪瓷自带复古的年代感,而当它摇身一变、与草莓蛋糕一结合,扑面而来的是割裂、新奇的陌生感,成了人们眼中的“抽象”。
年轻人对搪瓷器皿的追求就好像重新流行的老式裱花蛋糕,抽象之外,是复古、美丽、怀旧。自带情感附加值的搪瓷盆作为一个时代的记忆符号,具有极高的辨识度,熟悉的配色和花纹成功唤起了消费者的怀旧之情。
小红书@七月毫无漫游目的地
许多人在网上秀出“冬天的第一盆草莓蛋糕”,既抽象怀旧,又具有观赏性。这份错位的复古感有些奇妙,恍然间怀揣了几分对过去的怀念。
但搪瓷盆草莓蛋糕在本质上跟草莓塔没有区别,都是由蛋糕胚、奶油、草莓组成,味道上也没有什么差异。从本质上看,它们都是草莓蛋糕的衍生品,只不过容器不同。
尽管不是每个人都对新奇且好看的网红产品感兴趣,但总有人愿意尝试一番,或是好奇,或是为了紧跟潮流、打卡发朋友圈……这从之前的袋装奶茶、竹筒奶茶、围炉煮茶、罐罐奶茶就可以略见端倪。
小红书@小新吃不饱
小红书@颓废壮士
东西好不好吃另说,无论消费者有没有被营销的情怀击中,用什么装、餐具和包装能否让人眼前一亮都成了消费的潜在标准。
抽象三:
卖啥都是你们play的一环
近几年来,每个季节都会出现“春/夏/秋/冬天的第一杯/个XX”这样的词条,重点不在于XX省略的内容,而在于是否拥有。
继“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和“冬天的第一个草莓塔”之后,一米糖葫芦和搪瓷盆草莓蛋糕成了“考验真爱”的工具。宣传语不乏“谁还没有收到男朋友给买的一米糖葫芦”和“爱ta就给ta买冬天的第一个搪瓷盆草莓蛋糕”,如果对象给自己买了,那就是被爱、被关注的证明。
“一米系列”的产品成了“爱的号码牌”,一米淀粉肠、一米馒头花卷、一米烤面筋、一米玫瑰……这或许就是以爱为名的营销,从无从下嘴的糖葫芦开始。
小红书@小七抡大锤(热爱包花版)
而草莓塔翻版的搪瓷盆草莓蛋糕因为外形精致,更显浪漫。作为水果里面的“颜值天花板”,色泽鲜红、形状接近心形的草莓常被用作甜品的装饰。
从去年的草莓塔,到今年的冰糖草莓和搪瓷盆草莓蛋糕,无一例外,草莓凭颜值胜出。
小红书@鱼汤番茄面
但其实,搪瓷盆里装的不是草莓,也不是蛋糕,而是社交货币,是年轻人在朋友圈秀恩爱追潮流的素材。
尺寸抽象或外观精致、搭配上“爱情绑架式营销”的网红食品层出不穷,有人嘲讽道:每年上当的都是同一批人。
没买这些产品的人可能会成为情侣秀恩爱的一环,而买了单的人其实就成了商家营销的一环。
但并非每个选择网红食品的人都是为了向别人展示或炫耀,他们也许只是想看看一米糖葫芦究竟有多抽象,想尝尝搪瓷盆草莓蛋糕是什么味道,他们没有落入消费陷阱。
-
事实上,当食物外形成为社交货币,那它们如何“争奇斗艳”自然就成了焦点。今年流行的“抽象”,明年就有可能流行“性冷淡”……不管出现多离谱的造型,似乎都是意料之中的事。
当我们得出这个结论的时候,忍不住想说:现在都没人在意食物好不好吃了吗?
过去,评价食物时我们说,真是色香味俱全;现在,评价食物时我们却说:它好火啊!
过去,能成为网红食物的都是经过美食节目推介的;现在,能成为网红食物的都是好看的。
“网红食物等于不好吃”,到底是什么时候成为年轻消费者的共识的?这或许是消费主义盛行之下最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