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继续聊春节档——
《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
这部绝对是春节档最烂的一部,它属于那种即便你已经抱着最低的期待走进影院,依旧会烂到你难以忍受的程度。
观影过程中我打了不下二十次哈欠,中间不知道看了几回表,有一段的剧情实在是难以忍受,点开手机一看还有一个小时才结束。那一刻万念俱灰,感觉自己马上就能哭出来,这还是第一次看电影绝望到想哭。
当时写《射雕》观影前瞻的时候,我们把它排在了第三位。毕竟是徐克,我还在期待他把射雕最后郭靖陷入对学武和对命运的质问给拍出来,还在担心他怎么去写郭靖最后的看破无常。看完后感觉我的排序和期待都成了笑话。
在我们发的微博里有观众让我们不要只看剧情,还要看它的视听语言。我们不是不看,而是因为它从导演、编剧、演员,到特效制作、动作设计、构图画面等方面没有任何可看的,做到了全方位的一无是处。
当时限于微博的体量写不了这些,所以在这篇长评里,我会挨个把这些内容拎出来聊,一个也不会放过。
一、
与其说这片子是徐克拍得烂,不如说是他拍得敷衍。
之所以这么说,就是因为他是拍出过《青蛇》《梁祝》的人,我对他还保有一点最基本的期待。
再一个,这片本就有金庸的原著打底,所以无论对剧情还是对人物,哪怕是对功夫拳脚的影视化,都不应该拍成现在这样。
电影改编自原著34—40章的内容,是江湖融进战争后的故事,涉及郭靖黄蓉的爱情线+战争线+江湖线。?这片本应该是三条线的交错并行和融合,但是徐克把爱情线提前,于是导致了另外两条线被拍得非常敷衍。
我们先来聊聊江湖线。
因为这条线的主体是34回之前的前情,是对爱情和战争的铺垫,不能少也不能多,这条线要考虑的问题是怎么交代之前那么多的江湖故事,怎么过渡郭靖黄蓉的关系,是倒叙插叙?用台词对话或者具体事件勾连信息?还是说更巧妙的方法?
结果《侠之大者》根本没想那么多,直接上“PPT”。前一个小时是大段零碎不成线的流水账,主要依靠两位主演互相配合轮流念旁白讲故事,这不叫《射雕英雄传》,叫《x分钟看完大半本<射雕英雄传>》。
比如说电影前半小时主要是郭靖旁白,目的是交代和黄蓉分开前的重要剧情,旁白念着“我怎么也想不到,这个中原女子,和我结下了不解之缘”,画面配的是二人策马奔腾游历中原以及回忆洪七公教降龙十八掌的剧情。
郭靖结束后,马上接黄蓉的旁白,念着分开之后我一直在找你,但是有一个人一直追杀我,他就是欧阳锋,这一切的祸端,都是来源于一本武功秘籍——《九阴真经》;等到黄蓉受伤,又开始念旁白强行回忆,插入曾经郭靖背她寻找一灯大师治伤这段重要情节。
只是PPT还不够,在这基础上,徐克又让俩主角互相隔空念信。
比如他俩都不在一块,但旁白里两人依旧一唱一和地说出“因为她,我成了靖哥哥”“因为他,我成了蓉儿”这样毫无水平的恋爱宣言。
镜头也配合着各种慢放,银幕给分成两块,左边是一个人的脸,右边剪上一段回忆或者另一个人的脸,这样的剪辑方式不知道出现了多少次。最后郭靖黄蓉相会两人雨中狂奔拥抱,慢放来来回切两人的脸切了将近三分钟,?就这种水平,有什么好值得夸赞的视听语言?
而且在江湖线里对功夫的呈现以及特效制作,也是极其差劲的。
所有的功夫打斗几乎没有动作可言,你都能想象到演员是怎么吊着威亚左边踢一下右边蹬一下。
降龙十八掌就是挥掌带动气流,一阳指就是一指出来周身气流涌动,九阴真经直接就是身边环绕着六七个透明风火轮。而且因为欧阳锋拿到的是假经,所以他身边环绕的是黑色风火轮,郭靖是真的,所以他的风火轮是白色透明的。?对特效与武功招式的想象力贫瘠和敷衍到如此地步。
至于战争线,这条其实更该是片子的主线,因为它要关联上影片的主题:侠之大者。
徐克要借郭靖去讲出什么是侠,也就是最后他对大汗讲的一番大道理:不是南征北伐,而是永怀怜悯之心。
这句话说出来就一句台词的功夫,但要能让这句话掷地有声地说出来,需要一部电影或者一本书的功夫。原著里就是用整本对于郭靖的塑造来托出他说的这一句话。
是他的正直蠢笨和退缩犹疑,是他的本心和身世、各路师傅对他的教导、他游历中原的经历让他说出了这句话。是这样一个人面对大汗的威严,敢于请求大汗不要屠杀城民;在最后面对震怒的大汗依旧能说出“你一人威风赫赫,天下却不知积了多少白骨。杀得人多未必算是英雄”。这才是让观众信服的。
但在《侠之大者》里,我们全程只看到了恋爱中的郭靖,让这样的郭靖和黄蓉手拉手挡在蒙古大军和襄阳军队之间阻隔交战,让他对着大汗讲大道理:每个人都有自己要守护的东西,你守护你的族人,我守护我的祖国。再让大汗一番感动之下撤军回营,这是非常滑稽的。
二、
至于最受重视的爱情线,它拍得倒是不敷衍,毕竟一大半的内容全都是你爱我我爱你你找我我找你你不爱她她爱你怎么办这种三角恋的爱情戏码。
但爱情线的问题在于它和战争线基本是割裂的,它们的相关性只有事件型的巧合——黄蓉刚好被华筝救入蒙古大营。其他时刻爱情归爱情、战争归战争。
郭靖在战争线里被触发的情绪:丧母之痛、双重身份的挣扎、对大汗的恩情与父亲的遗志的矛盾,在黄蓉那都没怎么提起来过,黄蓉全程没有参与。唯一能体现黄蓉在战争中价值的武穆遗书那段直接有头没尾,就走了个过场。
而且在这条线里他写得最敷衍最失败的,是其中的两个重要女性角色——黄蓉和华筝。
徐克在这片里对她们塑造最大的失败就是在战争戏里完全忽视掉她们,在爱情戏里又过度“重视”她们。
先说华筝,原著确实对她有些男频工具人的写法,比如听到郭靖死讯要为他殉情;最后也是因她告密间接害死了郭母李萍,从而让郭靖在对她和黄蓉的选择中避免陷入道德漩涡。
但除此之外,但凡看过射雕的人对她的印象一定是:骄蛮但不刁蛮的草原女儿,勇敢、直率,十几岁就能单领一支兵。
徐克偏不这样写,他把原著塑造华筝个性的段落全删掉,又另加了几段戏——
一段是华筝被郭靖拒绝,跑回营帐疯狂摔打,甚至扬言要砍下那个女人的头;
一段是在郭靖祭拜爹时窜进来跳到郭靖脖子上不撒手,郭靖皱着眉头说“没看到我在祭拜爹吗?”甚至特地给了几个郭母厌烦地看着她的镜头。
在这里要夸一下演华筝的演员张文昕,是剧本拖了她表演的后腿,尤其是华筝出场从欧阳锋手里救下黄蓉的那个眼神,流露出来的骄傲、自信、得意,直接把华筝这个草原女儿的形象立住了。
在这三个主演里,她就像木头堆里的一把火,想不引人注意都不行。
再说黄蓉,庄达菲一亮相我就知道她和黄蓉的古灵精怪、足智多谋毫不沾边,她整场戏的台词尾音也都往下掉,活泼灵动硬被她演成了忧郁。
她和肖战的表演也构成了这片表演层面上最差的两部分,肖战全程就是紧绷面部肌肉,所有的戏一旦推到他脸上就能感受到他几乎时刻在绷着嘴、瞪着眼,而且他的台词也很差,和黄蓉在桃花岛决裂那段戏像是在念诗,一句“师傅们,我一定替你们报仇”不是带着情绪说出来的,而是一个字一个字蹦出来的。
但不管怎么说,母亲自尽时他痛苦地抱着母亲这段戏的情绪至少是及格的,庄达菲则是没有一场及格的戏。最差的一场是她和华筝为了争郭靖的打戏,打赢华筝后她俯视着她,露出似笑非笑、得意傲慢的表情,先不说这场打戏根本不会存在,就算真打了,这又怎么可能会是黄蓉的表情?
比演技更糟糕的是对黄蓉的写法,情爱之外,黄蓉与郭靖的关系其实应该是郭靖更依赖黄蓉一些。
没有黄蓉,郭靖就是一个平平无奇的莽夫;他不会理解武穆遗书,不会成为蒙古人心中的战神,以致于结局蒙古兵因顾虑于他而不敢应战。
甚至郭靖得以控制襄阳城的计谋都是黄蓉想出来的,她就是在男频的笔下依旧被偏爱的角色。
这样一个金庸写得如此精彩的江湖女子,在这片子里全程竟然都没怎么动手,前半程就是展示厨艺、被追杀、被抓、逃跑,唯一的动作戏,还是那段她和华筝为了争郭靖的打戏。
徐克把二者关系完全翻转,黄蓉沦为郭靖的附庸,剧本大面积删除黄蓉的高光用爱情取代。明明是黄蓉以身犯险诱骗杨康和欧阳锋说出害死江南五怪的真相,这里用一句柯镇恶的“不是东邪”带过;明明是她暗自培训郭靖学习武穆遗书训练蒙军,这里这段戏的重点成了黄蓉思念郭靖的眼神,毕竟紧接着就是二女争一夫的剧情。
单独写黄蓉的段落就用类似黄蓉让华筝递信给丐帮相助,华筝感慨“中原女子人人都如你这般聪明吗?”敷衍带过。
这些女人的唯一追求都变成了爱情,唯一身份都变成了郭靖爱或不爱的女人,这不应该是黄蓉和华筝,甚至不应该是任何一个在当前作品里存在的女性角色,能做出这样的改编,该是何等的傲慢,更是何等的可笑!
电影里有句话很适用这片,黄蓉郭靖要登襄阳城守城,将官不让他们去,于是黄蓉“灵机一动”说自己从没看过蒙古人,想上去看看。将官一听这理由竟然就让这俩陌生“百姓”在两军交战之际登上城墙了,末了还吐槽一句:真是搞不懂你们这些年轻人在想什么。
我们也搞不懂你们这些老导演在想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