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歌妈妈江秋莲的清白,终于得到了一个官方的认定。
前两天,“即墨发布”发了个官方通报,说网民反映江某莲求助捐款涉嫌诈骗以及涉及村干部王某杰等有关问题,经调查组实际调查后,基本均不属实。
说实话,刚看到通报,我的第一反应是,江歌都快离世十年了,江歌妈妈居然还在被网暴?而且,在我的印象里,2017年11月,江歌妈妈就已经停止了网络募捐渠道,而2023年,江歌妈妈已经状告过诽谤的网络喷子并胜诉,对方被判刑2年3个月。
这么久了,还有人对着失独母亲在不依不饶?
我又去看了一下来龙去脉,原来是去年年底,微博知名大V连续发文,质疑江秋莲骗捐、洗钱数千万元,举报她并非失独母亲、偷偷另育一子,还勾结村干部,与濒死的五保户老人结婚瓜分房产,甚至称之为“建国以来最大的诈骗案”。
这么耸人听闻的锅,就这样盖在了江歌妈妈的头上。
而今,即便官方调查组已经给出了一个尽可能清晰明了的公告,发出质疑的微博大v评论区里,还是“疑罪从有”,甚至怀疑起了当地调查组的公平公正。
这路数,太眼熟了。
当下很多互联网上发动群体对个人进行无休止网暴的带头人,都是这么一套流程:先以公义的名义开火,图一个“师出有名”,再找可以附会的蛛丝马迹,推导成所谓的证据链,以“人间清醒”的姿态引领大众对个人施加不掩饰的恶意。
这流程,
乍看是“合理质疑”,但却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诉求和尺度,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追责责任主体,恶意全部倾倒于反抗力量相对较弱的个人,倒不如说是一种有罪推定:先预设结论,再反过来倒推,总能抓到些可以牵强附会的内容,再高喊两声反转,勾起人心中怀疑的种子,一场舆论风波就被搅动起来了。
也就是说,在对受害者进行“围猎”的所谓“正义之师”那里,逼人自证清白是没有终点的,因为其目的根本不是获得真相,而是要不断做实和巩固某种先入为主的对受害者的“定论”。
平心而论,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很难经得起这样无止境的审视。更何况很多时候,所谓的“审视”无异于造谣,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呢?面对山呼海啸般的攻击,能够像江歌妈妈这样应对的,已是极少数。更多招架不住的普通人,很可能就此身败名裂。在一些案例中,有的受害者甚至因被网暴而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而参与“围猎”的面目模糊的群体和所谓“意见领袖”呢?几乎无需付出任何成本和代价,事后也难被追究责任,甚至可以“事了拂衣去”,转身投入下一个热点,继续制造话题流量,给自己再博个主持正义的好名声,赚个盆满钵满。
这公平吗?
再从社会层面看,
当强势多数举着正义的大旗,动辄对弱势个体“喊打喊杀”时,无异于在舆论场制造了一种“高压”氛围,密布的眼线可以时刻盯着个体的某些细节无限放大,群起而攻之,这无形中推高了个体发声的成本。
可以想见,当下一位弱势者希望获得公众支持时,必然会掂量一下,是不是符合事实上毫无标准可言的“完美受害者”想象?是不是过往人生中每一个细节都经得起360度无死角的审视?是不是有足够的勇气承受无数网友可能的围追堵截?一番“灵魂拷问”之后,最安全的选择只能是不发声。
长此以往,弱者恒弱,强者愈强,劣币驱逐良币,这显然不是一个健康的舆论场应有的局面。
更进一步说,舆论也是一种公共资源,禁不起无止境的无谓消耗。但主题先行的指控恰恰是无止境的,如果此后不断有新的指控出现,是不是要启动新的调查来一一回应?
事实上这已经发生。就在即墨官方公布调查结论推翻各种不实指控后,依然有人不满意,仍在利用通告里的细节大做文章,话里话外暗示真相并非如此,目的无非是希望把这场“围猎”继续下去。
那本就有限的公共资源,是否就要顺应这种“需求”,甚至无限期延宕下去?
不可否认的是,当互联网上的公私界限愈加模糊,对善恶与事实的判定变得更加困难,论迹不论心似乎成为唯一安全可靠的准则。
但回到最初,恰恰是我们心中朴素的同情和良善之念,指引我们做出了遵从本心的选择。这份善意,不可否认,也不可被辜负。这同样也是我们对舆论场的期待,不做恶的伥鬼,要做善的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