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农村大学生都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当自己向家里人表达自己想要读博深造的意愿时,招来的是父母和亲戚的不解和反对。读博,为何在农村家庭成为了一个被抛弃的人生选项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本篇文章是根据调研访谈内容整理成稿,文中一些重要信息已按当事人的意愿做了模糊处理。)
硕士生小卢说,当她和家里人表达自己想要继续读博深造的想法时,父母先是一脸震惊,然后猛然泼了一盆冷水:“你脑子是坏掉了吗,你不赶紧想着赚钱还想读博。再说读博出来你多大了,不结婚了?”
小卢是来自农村的女孩,本科和硕士就读的都是哲学专业,她说自己对哲学非常痴迷,因此想要读博深造,但没想到迎来的却是家长的鄙夷。她苦笑道:“周围的亲戚都让我考公,没有一个人支持读博,他们甚至都没有给我这个选项。”
我也深有同感。今年过年,亲戚聚餐,席间好几个亲戚跟我说:“研究生读完赶紧找工作,减轻一下家里的负担”。吃完饭后,表弟偷偷跟我说,在我本科读完保上研的时候,亲戚都说我脑子读傻了,竟然还想要读研。
为此,我做了一个小调查。我询问了周围认识的20个农村大学生,让他们向父母表达想要读博的想法后看看父母是什么反应,得到的结果是仅有三个人的家长在听到孩子想要读博后没有表现出犹疑、震惊和反对。在和其他一些乡镇走出来的大学生聊天时,很多同学表示都遇到了类似的苦恼。他们在面对继续深造的问题时都显得很窘迫,特别是对于想要读博的农村大学生来说,读博好像成了一个禁忌词,只要提到,家长就会暴跳如雷。这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农村的家长按理来说很推崇学历,他们迫切希望子女通过学历翻身走出农村,但为什么子女想要读博深造,却会被骂“脑子坏掉了”呢?
当然,除了家长们的不认同之外,农村大学生们自己内心也显得很纠结。大学生小林和我说:“现在博士越来越难毕业了,而且博士也越来越多了。我要考虑的也很多,一是我能不能顺利毕业,二是毕业之后能不能有一个不错的去处,三是家里真的很需要我经济独立,我读博对于父母来说会不会有些自私”。
1.读博深造意味着家庭需要继续投入钱?——“我要读博,家里人觉得我只管花钱,不管挣钱”
农村家长反对子女读博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在农村家长的思想观念中,读博意味着需要家庭继续进行经济投入,子女将在很长一段时间无法反哺家庭。小卢和我说,尽管她已经多次和父母说明读博国家给补贴,一个月两千多,还能跟着导师做项目也能拿到钱,不需要家里继续掏钱供着,父母依然坚决不同意。在他们看来,即使读博不需要自己掏钱,有补贴,但终究不是工资性质的收入,微薄的补贴无法积累下来形成财富,“他们就反驳我说,你一个月两三千,这和没上成大学有什么区别。等你博士毕业,人家都赚了几十上百万了,你呢,一毛钱都没攒下来。到时候你丢不丢脸”,小卢显得很无奈。
小卢说她根本理解父母的脑回路,“明明读博是提高学历,他们非要和工作赚钱一起比较。你怎么和他们说理呢?”也就是说,在一些农村家长的观念里,博士并不会被划分到学历的范围内,他们观念中的最高学历一般只到硕士,像我的一些亲戚,在他们的观念中,上大学意味着上完本科,超过这个阶段就没有读下去的必要性了。而且通过小卢的讲述,我能明显感觉到在家长的观念中,读博被抽象成了一种经济计算,就像小卢的父母一样,他们会在孩子面前算一笔账,以此向子女展示读博是一笔很不划算的“买卖”。
2. 读博会导致结婚成难题?——“等你博士毕业多大了,到时候谁要你”
小卢说,她的父母不给她读博主要两个原因:一个是钱,一个是婚姻。在一些农村父母的眼中,读博是和结婚冲突的。这个观念其实存在于很多家长的脑海中。小伟是一名研三男生,他和我说,他的父母主要不是担心钱的问题,反而担心他的婚姻。
对于一些女生家长来说,他们觉得女孩如果读博士,一是要读四年,甚至更久,读完出来已过三十,这个时候再想找对象结婚就晚了;二是女孩如果是博士的话,学历过高,这在婚姻市场上也是不太“吃香”的,因此一些家长们一般会反对女孩读博士。这并非空穴来风,在我生活的村庄,前几年有一个女生读博,结果被村里人议论“一个女孩读博,真不知道是怎么想的”。
对于男生家长来说,男孩读博意味着四年没有经济收入,攒不下来任何物质积累,如果只靠父母,根本无法完全托举儿子进入婚姻市场,读完博出来才开始找工作,然后攒钱结婚,社会时钟就被完全错置了。小伟说,他父母一直在他耳边唠叨:“你读完博出来还要找工作,学校也不分配,你能不能找到都不好说,即使你找到了,等于是从头开始,那这博士读的意义在哪里?等你攒好钱要结婚了,到时候估计都三十好几了,哪个女孩愿意嫁给你?”
3. 读博也逃脱不了学历贬值的影响?——“越早出来工作越好”
晓晴说自己的父母听说自己想要读博,直接问了她一个问题:“你确定博士出来就能找到工作吗?现在是越早找工作越好,往后毕业的学生只会越来越多,找工作只会越来越难。”
晓晴父母的担心其实并不无道理。有一个数据:从2017-2023年的短短6年间,中国博士生的招生数量几乎翻了一番——从8.39万上升到15.33万,涨幅高达82.7%。随着博士生大幅扩招,社交媒体上关于博士“就业难”的声音也越来越多。目前,中国的博士生就业方向,高度集中在高校教师的方向上。大部分博士生的职业规划是:成为高校教师,未来几十年里按照“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的路径晋升。然而,高校教职名额的增长已经跟不上博士扩招的速度。这也就会导致博士进入高校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很多高校开始推行“非升即走”:如果新聘的教师没有在年限内晋升更高级职称,就不再续聘。院校编制人满为患,企业的需求也不对口,只能和本科、硕士生一起去卷考公的赛道。最后导致不少博士出现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心态:既舍不得学术圈相对稳定的环境,又觉得目前高校晋升途径太困难,自己坐不住冷板凳,而且还要面临被淘汰失业的风险;既想去企业中闯荡一番,又担心自身所学难有用武之地;既想去考公,又觉得博士归来还是要和本科生、硕士生一样,博士真的是白读了。
晓晴说自己经常和同年级的朋友细数自己学院的老师晋升情况。她说自己学院有一个老师,为了能留下来,一直不停地做研究发文章,一刻都不敢懈怠。“我们看着就觉得好累,真的也挺恐怖的。”
4.农村孩子对于自己未来的选择权究竟有多大?——“我读博对家里人来说会不会太自私了”
其实除了对于家长,对于想要读博的农村孩子自己来说,选择读博也不是一件说读就读的事情。他们所需要考虑的其实也很多,正如上面提到的大学生小林,看似是考虑读不读博,实际上背后需要考虑的是一连串的问题。
在这些农村大学生们看来,博士代表最高学历,如果博士出来还找不到一个好的去处,就真的很丢人。农村本身就是一个熟人社会,博士这个学历放在农村绝对是一个值得热议的话题。在村里,如果有人家的孩子读博,一定会被别人当成谈资。而这在无形之中成为了压在农村博士生身上的枷锁——“村里人都知道你读博了,他们都在看着。如果你读完博出来挣得还没没读博甚至没上大学的人多,那你就真的成为笑话了,父母在村里也很难抬得起头”。也就是说,在村庄里,读大学既是一件值得骄傲但也是一个无形的压力——“刚考上大学确实值得骄傲,父母在村里也能抬得起头,但是大学毕业如果找不到好工作,那就真的很不是滋味了。”大学生张峰一想到这些就觉得心累。
其次就是究竟自己何时能够反哺家庭的问题。不只是家长,小卢在心里也给自己算了一笔账:“我周围有认识的人去小学、初中或者高中当老师,好的话一年也能有20万左右,假如我博士四年能顺利毕业,到时候人家已经赚了快一百万,而我才开始找工作。有的时候这么一算,心里说不矛盾是假的。”
而且,对于一些农村大学生来说,他们从小学到大学,家长在背后真的付出了很多,不说砸锅卖铁,但至少也是拼尽全力。小林的爸爸在工地上打工,每次爸爸回家,特别是夏天,小林看到爸爸手上厚厚的茧以及在太阳暴晒下搬运钢筋手上被烫起的燎泡,心里很不是滋味。他说自己真的很感激父母对自己求学一路的全力支持,“其实他们真的很累,我能感受到。为了供我上学读书,他们真的付出了很多。所以我才很纠结,如果我读博而不是找工作赚钱的话,是不是太自私了”。也就是说,农村大学生在面临人生未来的选择时,他们既要考虑自己想要干什么,但同时也要考虑反哺家庭,这种沉重的道德感压在他们身上,使得他们有的时候喘不过气来。
读博深造,成为一些农村家庭不愿提及的人生选项的背后隐埋了农村家庭以及农村孩子多少的心酸和无奈。这绝非只局限于我以上提到的几个家庭,而是许许多多农村甚至是县城家庭及大学生所遇到的现实苦恼。正如我上面提到的,读博绝不仅仅只是再多上几年学这么简单,这个选择的背后有太多太多需要考量的事情。当选择读博所带来的一连串结果和“代价”农村家庭觉得难以承担时,那孩子说自己想要读博就等于揭开了父母内心的隐痛,招致父母强烈鄙夷和反对也就不难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