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吓人了!”
“那叫表演吗?”
“普遍的现象是,没有基本功,不知道表演为何物。”
开播短短几天,《演员请就位3》的热度持续不减,成为开年话题综艺,硬生生在“哪吒”话题漫天之际抢出了流量。
但这份通过一门心思玩“黑红”赚取的流量,假“整顿内娱”之名,实则出现在行业最不需要这类节目的时候。
整顿的是真“内娱”吗?能整顿到真的问题吗?除了制造话题,对今天的内娱又有多少意义?
一场大秀
《演员请就位3》全员集合之后,头一个话题是“迟到”。
演员金巧巧姗姗来迟,试图解释因服装问题晚到,导师杨晓培劈头一句“你昨天晚上干嘛去了呢”。如此开场,实在是让人再熟悉不过,俨然是每档演技综艺的保留节目,以此暗示演员职业道德和基本素质的不足。
前期准备的几个问题,更是让在场学员们乍舌不已,“谁整过容”、“演过3分以下的作品”、“没有代表作”,一个个话题让所有学员必须重新“就位”,似乎展示了内娱当下演员生态的种种弊病。
首先看聚集的这些“演员”,就不难看出节目试图搞事的心。
可以说,从公开名单开始,《演员请就位3》“黑红”的思路已经非常清晰,姚笛、徐开骋曾情感八卦负面,前者更在正片里被“一剪没”;刚刚在《再见爱人4》“黑红”的杨子、“金莎男友”孙丞潇、网红“蛇精男”刘梓晨等,更是帮节目拉足了眼球。

许多评论表示:“如今演员的门槛这么低吗?”
但节目组确定的选拔“演员”的门槛,并不能和行业标准划等号;而从最终效果来看,节目的标准或许更多在于是否自带话题。在节目中的表现,今年的杨子、张嘉元们,拿的就是曾经向佐、纪凌尘、赵樱子们的剧本。
如此似曾相识的“剧本”,在节目里并不少见。
比如每档节目现场面试环节的首轮“献祭”,从“迪幂孟扎”赵樱子到“爱豆”张嘉元,反复上演着因为“自我膨胀”、“缺乏尊重”而被导师们集体炮轰的场面。
又如首轮实景演出中,导师们选不出人的集体灾难式演出。
在三大院校毕业生占比约在一半的学员名单里,真的普遍无法完成基本的构建人物、展示生活化场景的基础小品作业吗?但如果后续上演学员们开始在导师指导下找回初心,打造人物的成长式剧情,如此灾难场面也就有了答案。

更熟悉的,是节目整体的制作套路。
其展现了这样一幅画卷:演员缺乏基本素养和职业精神,上演灾难名场面;导师怒其不争,高高在上群体攻击,展示自身的艺术修养和行业责任感;观众目睹演艺圈怪象,感慨“怪不得那么多烂剧”,似乎如今的行业困境找到了答案。
但节目本身,似乎留下了更多的问题。
或可认为,节目的“剧本”,恰恰是套路化、同质化的内容本身。当节目按照过去五年里同类节目的模子和出圈话题,再度复刻一场“黑红”的大秀,是否依然适配当下行业的问题?
一群本来就没有多少机会、甚至许多都并非演员,更多是从能否制造话题角度集合的学员们,到底是在反应行业的现状,还是在迎合部分观众的臆想制造一个娱乐圈的想象,来刺激话题场的狂欢?
放在如今的环境来看,这或许仅仅是一场秀而已。
离行业越来越远
曾经的演技类综艺,确实对于行业是有极大价值的。
一方面,演技类综艺确实让一些出色的演员开始被大众看到,比如周一围、辛芷蕾、蓝盈莹、俞灏明等参与综艺之后,都在之后获得了更好的资源,成为大众认可的演技咖。
另一方面,这类内容也是最早在公开媒体平台上,正面指出行业种种实际问题,比如演员职业精神、专业能力,以及行业对演员的选拔机制、头部演员待遇等,既替广大观众出了气,也确实在帮行业形成一种“红红脸、出出汗”的良性生态。

在2018年前后演技类综艺的诞生,是有着行业实际需求的。彼时,天价片酬、内部腐败等行业乱象日渐严峻,让三大平台联手六大公司在两年内连发多份倡议书,推动行业自省和改革;而流量经济见顶、存量时代的发展要求,也让制作端转向“内容为王”的新阶段。
彼时,演技类综艺扮演着“挤脓”的角色;而作为行业里曝光度、话题度最高的演员,也成为行业自我进化的一个代表。
即使在三年前,这样的生态依然是有价值的。
但放在今天,未必。
制片人彤彤对搜狐娱乐分析指出:“演技类综艺最初指向的行业乱象,是有两个关键背景的。一是在行业寒冬初期,要清理此前资本扎堆留下的诸多乱象;二是以流量为导向的制作生态,已经形成了广泛的负面影响,行业要表现一种解决问题的态度。”
“但现在,一方面整个行业的制作已经被高度整合,很多问题已经解决,又出现了很多新问题;另一方面,现在的问题不是要发现问题,而是解决问题,这么成熟的观众会不清楚行业问题是什么?但如果节目只有情绪、没有方案,只会把观众推开。”

艺人经纪悠悠则指出,继续把问题归因到演员或许已非行业所急:“演员耍大牌、缺乏职业道德,丑娃娃、‘换乘恋爱’,这些问题现在当然还存在,但是很多变化已经发生了。”
“首先,没有哪家流量演员还能在如今平台主导的剧组里为所欲为;其次,虽然主要演员的选择会比较复杂,但在剧组有话语权的范围内,演员是必须具有角色塑造能力的;而且在如今成熟的市场下,好演员是能被看到的,甚至搭配老戏骨已经是卖剧的标配。”
尤其是2022年以来,演员应尽可能使用原声、不滥用替身,已经成为行业和观众之间的某种默契;许多“上桌”的演员,也是凭借在某“赛道”的表现,有过令人信服的表演的。
“演员行业还有问题吗?有。但演员乱象还是行业的主要问题吗?我会说不是。”彤彤认为。
继续以演员为对象制作“黑红”话题综艺,从行业价值上实则已经渐行渐远。而参与其中的学员成分,也在从寻求靠演技博出位的演员,多了许多希望博公域流量赚眼球、甚至直接去带货变现的投机者。

如此一门生意,放在前两年倒也无可厚非。但在今年继续上演,实则让人心寒。
过去的一年是让许多从业者感到焦虑的一年,全年云合热播期集均播放量达到2000万以上的剧集,从前年的57部降至48部,尤其是诸多头部古偶未达预期,证明观剧基本盘正在出现流失。
一边是对行业逐渐失去耐心、观众观看决策越来越谨慎的市场,一边是微短剧、短视频越发火爆的外部竞争环境。内忧外患的影视生态的处境已经非常危险。
这也就是为什么前文表示,这是行业最不需要这类节目的时候。
因为此时,一场对外张扬观众印象里内娱乱象的秀,不会是“整顿内娱”的良方,而更多的是从已经羸弱不堪的行业身上吸血,仅仅为了换取一档节目的流量。哪怕对于收获流量的平台,这照样不是好生意。
行业在发生改变吗?
诚然,如今这样的节目能够带动观众的狂欢,也说明了两个事实:一是观众对于当下的内容,依然是不满意的;二是节目展示的许多问题,在几年来还是没能获得彻底解决。
但行业并非没有发生改变。
如果对比2018年时候的剧集内容,如今的剧集行业显然是已经取得了进步的。在2021年中青报的调查中,已经有超六成受访者认为国剧品质获得了提升,而那一年行业连续出现了三部豆瓣9分+的爆款剧集《山海情》《觉醒年代》《功勋》。
这种情绪造就了2022年的观剧热潮,这年从年初的《人世间》《开端》,到暑期档的《梦华录》《星汉灿烂·月升沧海》《苍兰诀》,把整个大盘拉到了此前几年罕见的高温。

在这背后,是行业从2019年以来的内容升级取得的市场红利。但从去年开始,市场大盘重新落回低点。
“行业正处于一个新的变革期,”彤彤指出,“许多过去十年遗留的行业问题和惯性,是需要时间去调整和修复的,上一轮内容升级解决了很多制作上的坏习惯,但应该说是不彻底的,更多的是在迎合观众此前明确指出的一些问题,比如在服化道、特效、演员阵容方面的升级。”
“但根本问题是思路的调整,不只是达到制作标准就行,观众看剧希望看到的是有情绪价值的好故事、有魅力的人物、有认同感的价值表达。也就是说,上一轮内容升级解决了‘表’,而现在更成熟的市场,需要行业在‘里’的层面做出改变。”
从平台侧的发力也能看到,行业已经在推动下一轮变革。
比如去年腾讯视频提出的“后验激励”政策;又如各平台在优化工作室设计,强化对行业内容生产的话语权,以此来改善过去行业的To B思维;还有通过打造实验性短剧如《新生》《我的阿勒泰》《边水往事》等,推进类型创新、打磨团队;甚至宣称以后只做短剧、彻底终结“注水”等。
当下的行业,正在着力解决当下的问题。
而从业者们,需要多做些改变,少喊些口号。哪怕不能带来良性的影响,也请不要再把有限的观众推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