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闻与
编辑|张瑞
出品|腾讯新闻谷雨工作室
提前到来的养老焦虑
最近几年,一部拍摄于2016年的纪录片以及记录采访过程的书不时地被网友们“强烈推荐”。纪录片名叫《团块世代,悄然迫近的老年破产》,书名略有不同,叫《老后破产:名为“长寿”的噩梦》。这是一群日本老人老年破产的故事。他们在退休之前的职业生涯里兢兢业业地工作,退休后由于只有养老金作为唯一的生活来源,而一旦因为生病或受伤而遇上大笔医疗花销,便面临入不敷出、生活困窘的局面。
很多纪录片中的老人发出相似的感慨,“没想到,竟会是这样的晚年!”
有网友称之为“比恐怖片还恐怖”的故事,因为“恐怖片不会发生在你身上,但这个可能会”。这也成为一个提醒:也许从现在起,就要考虑养老问题了。
年轻人的养老焦虑已经逐渐成为一个舆论现象。在搜索引擎输入关键词“年轻人、养老焦虑”,很多相关的评论或报道会出现在眼前。“年轻人为什么会有养老焦虑?”
“年轻人该如何应对养老焦虑?”“年轻人的‘养老焦虑’,成为新风口?”……
年轻人产生养老焦虑,绝非杞人忧天。现在职场的中坚力量——80后、90后们——可能是第一批在年轻或壮年阶段就面临养老焦虑的群体。当下的老年群体在年轻的时候物质尚很匮乏,整个社会也处于一种更为“静态”的状态,人们习惯过着一种按部就班的生活;而如今,我们正处在一个物质丰富同时充满变化和不确定性的时代,除非完全不去思考未来,否则养老是一个绕不开的问题。
“为了让自己在老年过上一个体面的生活,此刻我应该怎么办?”成了摆在这个时代的“打工人”面前一道共同的待解的题。
尤其对于已经人到中年的“打工人”来说,更是如此。每个意识到养老问题的人可能都有着不同的契机,但所面临的养老问题其实也是类似的。
42岁的陈宁是三四年前意识到养老问题的,因为他想提前“退休”。
陈宁在某一线城市的外企工作多年,大约到了2021年前后,他发现外企开始出现明显的“没落”趋势,一个显著的变化是过去那种尊重人的职场文化在逐渐消失,而勾心斗角、“官本位”的现象越来越多。工作成了对个人情绪和身体健康的双重消磨,他“开始觉得上班越来没意思”。于是他想到了“退休”。这时养老问题自行浮现了。
他和妻子是丁克,收入也都不低,因此眼下的生活并无经济压力。但问题是,一旦不工作了,自己的年收入将从原先的80万突降至0。中国人均寿命接近80岁,就以80岁计算,未来还有四十年的时间,现在宽裕的存款以及理财收益可以扛得住未来的通货膨胀吗?而且,如果遇上家人生病呢?医疗问题又是一个“痛点”。
陈宁的“退休”计划在2023年下半年成了现实。“退休”既是被动也是主动的,用他的话说,就是“如愿拿到毕业大礼包”。这一年多,他过着每天看书、运动、做饭,隔三差五出去旅行的生活;他打算,除非遇到“合适”的工作,他打算接下来就这么生活下去了。
他为之焦虑的养老问题也不能说全都解决了,只是他在心理上已经实现了自洽。
“退休”之后,他养成了记账的习惯,他发现,通过理财和房租所获得的收益完全可以覆盖家庭的日常开销,而且还能让本金保持一定增长。这给了他底气。至于医疗问题,他是这么想的:作为“打工人”,即便多赚一些钱,真正遇上大病,光靠钱也解决不了多少问题;反倒不如从现在开始注重健康。不上班之后,饮食更健康,多了很多运动的时间,整个人也比之前开心很多——这些也构成了他的底气。
相似的养老焦虑,不同的应对之道。看完《老后破产》的网友们,有的意识到要“存钱存钱存钱”;有的觉得要结合自身特长去挣工资之外的“第二收入”,同时通过职工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和重疾险的结合,“帮助缓解因病致贫的压力”;也有的考虑在已有的基本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之外缴纳个人养老金,同时锻炼身体,培养健康的作息和饮食习惯……
第三支柱
85后孙星因为自己的工作接受了养老和保险的双重“教育”,同时被“种草”了个人养老金。
毕业之后的这十几年里,他做过技术工程师、图书管理员、保险代理人等多种工作,尽管保险代理人只做了半年,但这份工作让他意识到保险之于普通人的作用,也了解到之后大的发展趋势是——每个人都需要为自己的养老问题负责,国家只是“兜底”,因此,需要为自己提前做一些养老方面的规划。在保险公司工作两三个月后,他就给自己买了两种保险,一个是年金险,一个是基于个人养老金的税优保险。
后者是他自己推广的产品。他觉得自己也需要它,就买了这款产品。吸引他的主要是两点:每年交一笔不算多的保险费,到老年能多一份保障,也让现在还在壮年的自己有一份面对未来的安全感。
个人养老金制度是国家近几年新推出的一项政策。2022年11月,这项政策开始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等36个城市和地区率先以试点的形式实施,2024年12月正式推广到全国。这项政策鼓励大家为自己缴存个人养老金。
在中国的养老体系中,个人养老金被称为养老金的“第三支柱”,另外两大支柱是基本养老保险和职业养老金。基本养老保险就是每个进入职场的“打工人”都会接触到的,这一项法定强制缴纳,强调广覆盖和普惠性。也就是说,基本养老保险可以保障我们的基本生活,但超出基本生活的范畴,则需要我们自己负责。而职业养老金和个人养老金正是起到补充作用的两种保险。只是职业养老金与多数人无缘,因为企业可以自主选择是否为自己的员工设立职业养老金,目前选择缴纳的企业占比很小。据人社部公布的数据,截至2024年三季度,企业年金参加职工人数3218.53万人,而2024年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10.7亿人。也正因为此,个人养老金被寄予厚望。
孙星在网上与网友探讨个人养老金的好处时,有人提到亏损的风险。这里存在一个认知误区。个人养老金与社保中的基本养老保险的不同在于——个人养老金账户中的资金可以用来储备或购买商业养老保险、国债,也可用于购买公募基金或银行理财产品。这意味着,只要自己不把个人养老金账户里的钱往风险大的方向去投放,那么亏损风险或许就很低。相反,只要选择得当,反而可以让个人养老金“附加”多重保障和收益。
在孙星看来,认为钱只有放在银行里存着才最安全的观念需要转变,因为这并非事实。除了银行储蓄之外,国债有收益,保险有保障。“关于养老方面的很多知识还是需要去普及的,因为它切身关系到我们普通人以后的养老。”孙星说。
个人养老金每人每年可以缴纳的上限是12000元,也就是说相当于每个月拿出1000元,作为养老的专款。在孙星看来,这是一笔很划算的投入。虽然他自己现在因为刚做自由职业不久,收入还不够稳定,因此还享受不到太多的退税收益,但他仍然看好未来可能享受到的收益。
他在做保险代理人的时候,有一个客户是自己的同学,这位同学属于高收入群体,每年可以因为缴纳个人养老金而享受顶额5400元的退税。他以这位同学为例算了一笔帐。这位同学购买的产品是每年缴12000元,交10年,而每年能收到5400元的退税,这样相当于总计只缴了66000元,虽然提取时有3%的税,但除去税,也很划算的。”孙星说。
孙星觉得,在当下银行降息、利率下行的大环境下,个人养老金“优势还是很明显”。既能享受税收优惠,还能给自己规划养老钱,同时,还可以搭配意外险、寿险等保险产品,可以实现养老保障、风险保障兼顾。他自己十多年前开始做一些股票、基金方面的投资,与很多业务投资者一样,收益整体来说“不是很理想”,而个人养老金却让他有一个可预见的、稳定的保障。
“未来供应商”
现在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个税申报时间。个税申报是纳税人的法定义务,同时,对很多人来说,也是接受“一年一次的富贵”的机会。因为,随个税申报而来的可能就是退税。退税听着“抽象”,但实际上特别具体,那意味着自己的账户增加的现金。社交平台上,很多博主都在科普“退税攻略”。而最近几年,“攻略”里一般都会多出一条:个人养老金。
个人养老金对应着很多具体的产品,对很多人来说,如何选择是一个问题。2025年1月,平安人寿上市的平安盛世优享养老年金保险(分红型)正是这样一款专门针对个人养老金的产品。
这款产品是平安人寿2025年开年“首作”,也是平安人寿践行“三省”理念的又一款产品。
从1995年开出第一张保单开始,平安人寿已经在养老保险领域深耕30年,陪伴了约1400万养老险客户“岁月安好”。平安正以其“让每个家庭拥有平安”的初心和雄厚的实力让养老变成了“享老”。2021年,中国平安提出“三省”理念。围绕这一理念,平安人寿推出多项创新服务措施。据新华网报道,2024年,平安人寿推出“111极速赔”,即“一句话报案、一键传材料、一分钟审核”,旨在为客户提供“省心、省时、省钱”的极致理赔服务体验。
平安盛世优享养老年金保险(分红型)首先可以帮客户“省钱”——这款产品是基于个人养老金制度设立的,因而购买这款产品意味着既能给自己“购买”一份未来的保障,又能享受到国家的税收优惠。退税金额等于缴费金额乘以个人所得税适用税率,每人每年可缴纳个人养老金的上限为12000元,而个人所得税适应税率从3%到45%不等,因此每年最高可以退税5400元。平安人寿共设计了9种交费期限,客户可以灵活选择,交费期限越长,累计退税也越多。
此外,也“省心”、“省时”。“养老好政策,平安送到家”,平安人寿将整个投保流程优化、简化,让办理过程省心省时、“暖心高效”。养老保险金可以选择一次性领取或按年领取,领取时间和金额等都细节都写进合同。而且,客户还可以参与保单分红,可能获得红利分配。
除了税优养老年金保险之外,平安还设立了其它可以帮助客户享受税收优惠的产品。比如税优健康险。这款产品与税优养老年金险一样,都有一个好处,就是“兼顾”,前者兼顾养老保障和税收优惠,后者兼顾健康保障和税收优惠。
在保险公司工作的半年经历让孙星意识到,未来的老年生活在某些方面是可计算的。他说,每个人都可以算一笔账:社保养老金将来每个月大概能拿多少钱,职业年金(如果有的话)将来能拿多少钱,自己希望将来每个月拿多少钱,其中的缺口就可以通过现在缴纳个人养老金或购买商业保险进行补充。
孙星所说的其实对应一个养老领域的专业术语,即“养老金替代率”,用退休后月收入除以退休前月收入,得到的数值就是养老金替代率。一般认为,如果替代率达到60%-70%,个人退休后的生活品质将不会受到影响。
一位美国历史学家曾经出版过一本关于日本人寿保险行业的专著,书名叫《销售未来:日本人寿保险行业早期的社区、希望与危机》,书名中的“销售未来”精准地概括了保险产品的本质,而这一概括也可以用于养老问题的探讨。养老焦虑最终指向的是——我们如何“保障”未来?一个有效、可靠且便捷的思路是去寻找专业的未来“供应商”。平安人寿便是这样一家专业的“未来供应商”,这家“未来供应商”在开出一张张保单的同时,也是在保障着一个个具体的人的实实在在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