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关税热战,纽约时报分析,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面临疫情以来最大的考验,尽管外界担心长期的贸易战可能会加剧中国经济困境,但中国仍升级回应,对美国进口商品的关税提高到125%。
纽约时报报导,习近平是以强硬著称的中国最高领导人,他曾坚持推行早已不具实际意义的严格防疫措施,不顾贸易伙伴对廉价中国出口商品涌入的担忧,执意推动中国成为全球电动汽车和太阳能皮肤领域的领军者。
报导指出,面对疫情以来对其领导能力的最大考验,习近平依然我行我素。
美利坚大学(American University)中国问题学者唐志学(Joseph
Torigian)表示,“习近平整个政治生涯都在做的一件事,正是让中国能顶住现在这种局面”,“他很可能认为,中国的政治体制优于美国,因为它具有更强的凝聚力和纪律性。他可能认为,中国人民会为民族复兴大业做出牺牲。”
报导指出,习近平可以从长计议,他无需顾虑选举压力,而且在2018年废除了国家主席的任期限制,他可以一直坐在那个位置上。美国总统川普则必须在2029年卸任。
报导又指,习近平还可以指出,贸易战证明了他的警告是正确的。川普决定让除了中国以外的所有国家暂缓征收关税,更是强化了他的这一说法。
美国密德伯里大学(Middlebury College)政治学家赵娜(Jessica
Teets)分析,“这实际上将使习近平不必为中国经济增长乏力承担责任。这对他来说是一张『免罪金牌』”,“中国的民众和商界领袖会将此归咎于不可控的外部因素。”
不过,报导指出,目前位于制造业中心广州附近为美国消费者供应服装的工厂已经纷纷停工,都在等待关税的前景明朗起来。此类停产现象若持续蔓延,恐怕将加剧中国的失业问题,使决策者更难重振受房地产危机和信心下滑打击的经济。
报导表示,对于习近平来说,考验可能在于中共是否能赢得民众的支持,并帮助他们承受贸易战带来的任何经济痛苦。
报导分析,习近平上一次面对如此规模的挑战,是在疫情期间,他的反应最初令许多中国人感到骄傲。但是到了2022年,当世界上其他国家都在学习如何与病毒共存时,中国仍坚持推行严格的防疫政策。大规模封控引发民怨,最终酿成了中国数10年来最大规模的抗议活动。
唐志学认为,“后疫情时代的中国民众,恐怕已无多少牺牲奉献的意愿。经济复苏步履维艰。我不太相信这个问题习近平会看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