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4月14日表示,可能会暂时免除此前对汽车征收的进口关税,以便相关企业有时间调整供应链。但华盛顿也启动了针对药品、半导体等产品的特别关税调查。与此同时,美财长贝森特表示,最终会和中国达成“大协议”。
美国财长贝森特强调,与中国达成协议将比与其他国家达成协议更加困难,因为“中国既是我们最大的经济竞争对手,也是我们最大的军事对手。”图为去年8月选战期间,贝森特与特朗普在北卡罗莱纳的一场竞选活动上图像来源: Matt
Kelley/AP/picture alliance
(
德国之声中文网)当地时间4月14日,特朗普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对媒体表示,正在“考虑一些措施来帮助一些汽车厂商”。美国总统说,车企需要一些时间将生产线从加拿大、墨西哥等地迁出,“他们需要一点时间。”
代表福特、通用、斯特兰蒂斯的美国汽车政策委员会主席布伦特(Matt
Blunt)则表示,该机构赞同特朗普提高国内产能的目标。“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对汽车零部件广泛征收的关税可能会破坏我们的共同目标:建设一个繁荣、增长的美国汽车产业。而且,许多供应链的转型也确实需要时间。”
特朗普在3月27日宣布对汽车产品加征25%关税,并称这是“永久性关税”。一个星期后,他更是对全球100多个国家出台“对等关税”,并且和中国相互加码反制,引发了金融市场的恐慌。不过,在债券市场大量抛售美国国债导致其利率快速上涨之后,特朗普又宣布将数十个国家的“对等关税”暂时下调到10%,以便留出谈判时间。与此同时,他又将对中国的加征关税上调到145%,几天后又暂时豁免了半导体、芯片等部分电子产品。美国总统在贸易政策上的强硬贸易立场也由此变得模糊。
他在4月14日就此回应说:“我不会改变主意,但是我灵活变通。”
这种“灵活变通”也加剧了不确定性。4月14日当天,标准普尔500指数上涨了0.8%,但是今年初以来已经累计下跌了近8%。十年期的美国国债利率则飙升到了4.4%。北方信托银行(Northern
Trust)首席经济学家卡尔·坦能鲍姆(Carl
Tannenbaum)就在一份分析报告中警告:“消费者、企业、市场信心受到的损害可能已经不可逆转。”
启动特别关税调查
就在同一天,美国政府披露,已经在本月初启动了针对药品以及刚刚获得关税豁免的半导体产品的“232条款”调查。1962年《贸易扩展法》第232条允许美国总统以国家安全为由下令加征关税。商务部表示,正在调查进口芯片、芯片制造设备、包含芯片的商品如何影响美国国家安全。按照该法律条款,调查应当在270天内、也就是今年年底完成。
商务部长卢特尼克之前已经表示,药品、半导体、汽车将在稍晚时候被征收“特定行业关税”,并强调“这些关税是不可谈判的”,旨在确保“将需要在美国生产的核心国家安全产品转移到美国(进行生产)”。“我们需要在美国生产药品、我们需要在美国生产半导体。”
目前,美国生产的药品中,超过70%的原材料由其他国家生产,主要来自印度、欧盟以及中国。美国制造的药品产量约为全球的1/5,但其消费量却达全球的45%,远超任何国家。在半导体方面,尽管美国本身也是重要生产国,但是仅限于产业链的某些环节。根据美国方面的统计,台湾在先进逻辑芯片生产方面占据全球92%的产能。此外,美国去年从中国进口的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以及其他电子零部件总额高达1740亿美元。
到底脱不脱钩
4月14日在接受彭博社的采访时,美国财长贝森特(Scott
Bessent)表示,美国和中国的经济“没有理由必须分道扬镳”。他认为,即便两大经济强国互相发出关税威胁,依然有可能在某个时间点“达成一项重大协议”。他是在回答“是否需要担心美中彻底脱钩”时做出这番表态的。贝森特还补充说,“脱钩并非必然,但是有可能。”
美国财长强调,与中国达成协议将比与其他国家达成协议更加困难,因为“中国既是我们最大的经济竞争对手,也是我们最大的军事对手。”
当天早些时候,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抵达河内,与越南共产党总书记苏林会晤,并强调“贸易战没有赢家”、“坚定战略定力,共同反对单边霸凌”。此举被一些分析人士认为是在回击“美国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谈判从而能够孤立中国”之说法。特朗普则对此点评说:“中越两国正试图搞坏美国”,暗示习近平和苏林正合谋破坏美国经济。
另外,欧盟贸易与经济安全委员谢夫乔维齐(Maroš
Šefčovič)4月14日则通过社媒表示,他代表欧盟和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Howard
Lutnick)、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Jamieson
Greer)进行了会谈。“欧盟依然保持建设性姿态,并且准备好达成公平的协议,包括我们的工业品零关税对等提议,并且着手解决非关税壁垒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