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一个男的,竟然得了产后抑郁”,这是韩正在视频平台上的自述。
通常,“产后抑郁”这个词,与妈妈身份联系在一起。但当性别翻转,爸爸带娃也遭遇了同样的痛苦和委屈。
在韩正看来,他放弃事业全职带孩子,面临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压力。他不断经历与伴侣的争吵,孩子一岁半时,双方决定离婚。
他希望伴侣“软”一点儿,给他足够多的关心和支持,去哄哄他。亦对妻子在育儿上的投入颇为不满。
韩正不是个例,事实上,很多新手父母都曾经历带娃的苦闷。在韩正的评论和私信中,女性和男性家长均向他表达过自己的痛苦和不被理解。网友聚集在韩正视频账号的评论区,讨论生育、工作以及繁杂的带娃经历。
但遗憾的是,过去一年,仅仅有3位男性,与韩正交流。更多的妈妈们,聚焦在评论区发泄情绪,求取共鸣。
社交媒体上,韩正是难得的样本。亲身实践后的男性视角下,过往大多女性在育儿中的付出被囊括进了更广阔的讨论空间。不是女性的辛劳借由男性视角被表达出来、被看见,而是终于有鲜活的体验,表达出过往女性在育儿中被忽略的苦楚。
韩正的每一声抱怨,都如千千万万育儿中的女性一次次的呼喊一样。我们联系到了韩正,听他讲述过去几年带娃的经历发现:
“产后抑郁”并非天然地与性别相关,而是一种育儿处境。
以下是韩正的自述。


我女儿是2023年5月出生的,现在快两岁了。从她五六个月大起,我就全职带她。
生孩子之前,我跟前妻没有商量过谁带娃这件事,基于我们家的情况,我来带会更方便些。我是做宠物用品销售的,我前妻在体制内工作,相对来说,我的工作自由度更高。
我们父母要么在打工,要么不在本地,帮不上什么忙。我们的经济条件也不允许请保姆。
就这样,等前妻产假结束后,我开始承担带娃的任务。
我们家住在城区,我前妻在乡镇工作,来回车程要四个小时。她一周回来才一次,大多时间都是我跟孩子单独相处,每天睁眼娃,闭眼娃。
一般早上6点娃就醒了,我得起来给她冲奶粉,这时候正是小朋友的兴奋期,我要陪她玩到8点。之后我们可能眯一会儿,有时候娃睡了,我会趁时间工作一会儿。
午饭后,我们常去户外公园或室内游乐场玩。下午5点左右,她会再次犯困,等她睡着,我开始做饭、剪视频。晚上七八点她又醒了,我要给她放动画片,讲儿童绘本。直到11点以后,我们才能躺在床上,等待最终入睡。
八个月到十五六个月大的孩子睡不了整觉,每隔3小时左右就会起一次夜。这时候我要时刻关注着她,她醒我也醒,睡不踏实。那段时间,我整夜整夜地失眠。
倒不是因为娃半夜老醒,而是只有半夜才是属于我自己的时间。
娃睡着后,我会躺在床上刷短视频,或者打两盘游戏。大脑被激活后,即便我不想再刷了,也迟迟不能入睡。我总是回想之前的工作,感觉落差很大,压力不断袭来。心里苦闷,我越想越睡不着,只能闭着眼逼自己硬睡。
我家宝宝喜欢让人抱着,如果不抱,她就会打挺,或脚支地不让婴儿车走。基本每次出门我都得抱着她,我会双手交叉,托着她的屁股,让她坐在我的手臂上,上身倚着我。
长时间保持这个姿势抱娃,没过多久,我就得了腱鞘炎,手上一直贴着膏药。最近跟之前的同事见面,他们还问我是不是在健身,为什么肌肉这么发达?我说,从来没练过,都是抱娃抱的。

我把这件事告诉家人,他们竟然让我多站起来活动,少玩会儿手机。他们不知道,尽管我在看手机,也都是搜索育儿知识。我会在短视频上看个大概,再去找相关文献佐证和深化。
我硕士读的兽医,懂点健康知识,也养成了阅读论文的习惯。我会去看硕博论文或权威期刊,了解跟孩子有关的健康问题,比如奶嘴会不会让孩子地包天,奶瓶龋齿是怎么形成的。文献有实验建模和数据支撑,结果相对短视频更可靠些。
即便时刻注意着娃的营养和健康,她还是生过一次大病,直接住进了PICU(儿童重症监护病房)。去年9月底,正好是换季的时候,娃得了肺炎。
一开始她是感冒,断断续续地咳了一个月,期间吃过药后情况好些,我就没太在意。直到一天我发现她的呼吸出现三凹征,吸气的时候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会随着凹陷,觉得不对劲,立马带她去了医院。
医生建议我们去PICU,还给下了病危通知书。好在我懂点医学,娃出现症状的第一时间就用智能手表给她测了血氧饱和度,知道情况没那么严重,才不至于太惊讶。娃在重症病房住了两天,后来转到普通病房。当时正是国庆假期,我跟她妈一起照顾她,我看白天,她看晚上。
其实带娃久了,我对她的成长没有感知,很难察觉她的变化。我在短视频里看到,有些父母看到孩子第一次学会走路或说话,会特别激动。我从来没有过。因为我每天都陪着她,跟她一起经历学会走路的过程,就觉得这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倒是有一次让我印象深刻。我带孩子去动物园玩,刚进去看到那些动物,她特别害怕,扯着我的衣角,想拉我出去。尤其是看到羊驼的时候,她直接哭了。我告诉她有关这些动物的常识,用语言去开导她。后面她慢慢变得不怕,还主动“骚扰”羊驼。我当时拍了好多视频。原来她能听懂我在说什么,感觉特别欣慰。

其实带娃单从体力上来说,我觉得还好。但生活状态跟从前的落差,让我有一种失衡感。
我本科学的动物医学,硕士读的兽医,毕业后从事宠物食品销售,是品牌西南区的代理商。从2014年到生孩子之前,我一直处于频繁出差状态。全职带娃后,我只能靠从前积累的客户资源,线上联系商家和买家,从中赚利润差。
那时候,我每个月的收入平均下来有2万左右,现在基本上就千把块,还不是每个月都有。
从前走南闯北,收入可观,现在只能吃老本,也没有任何社交,我的生活完全反转,连我自己都不敢相信。带娃越久,我的心里越不舒服。有时候,我觉得我被浪费了。

我最初工作的时候,宠物行业还不发达,我就每天骑着电瓶车去宠物店、宠物医院推销产品,风雨无阻。
宠物店销售宠物用品需要从代理商那儿拿货,而代理商直接跟品牌对接。干了两三年基层业务员后,我开始尝试做代理商,后来直接进入品牌方,成为团队主管。
现在我基本上掌管中国西区的销售,像成都、昆明、重庆这些重点城市都有我的业务员。
我是从基层一步步往供应链上游走的,未来我还想做到全国销售总监。工作是我实现个人价值的途径,如果我一直在职场打拼,肯定能挣到钱。
我有一套自己的销售方法论,当我在公司将这些分享给同事,跟大家一起头脑风暴时,大家掌声雷动,说我讲得有东西,我就特别满足,很喜欢这种感觉。
但是全职带孩子,我的工作能力就无处施展。如果让我把工作跟全职带娃进行价值排序的话,我肯定把工作放在前面。鱼跟熊掌不可兼得,带娃会在一定程度上消耗我的职场精力。
这并不意味着带娃没有价值。相反,跟孩子相处很幸福,带娃也要做巨大牺牲。比如很多女性,牺牲自己的时间、爱好、美貌等各种东西,换来一个家的安宁。我深有体会。
可是不工作就没钱,空陪孩子才是最没意思的。当孩子长大了,做家长的兜里掏不出钱更尴尬。
说到底,工作让我掌握生活的主动权。我能实现孩子想要的东西,而不至于太窘迫。挣更多钱,也更受人尊敬,不用看别人脸色,会让自己活得更舒服。
全职带娃一年多的时间里,我总想到这些,几乎从未感到快乐。去年五六月,我感觉自己抑郁了。那阵子,我整晚睡不好,做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回想起之前的生活就流泪,两个月瘦下去20斤。
大学同学偶尔给我打电话,听到他们的声音我就想哭。总在想为什么别人过得那么轻松,我却很累,这样的生活没意思。

一个人在家庭中的角色,既是父亲,也是丈夫和儿子。全职带娃后,我只觉得自己是个合格的父亲。我一个人承担育儿工作,却没得到家人的陪伴。
我跟前妻2022年6月10号结婚,一年后生下女儿,孩子一岁半的时候,我们选择离婚。从前我们的关系很好,可以说如胶似漆,我全职带娃后,两个人逐渐产生矛盾。
我是92年的,她比我小两岁。我们是在游戏中认识。这款游戏别称“世纪佳缘”,奔现结婚的情侣特别多。
我在游戏中的角色是“毒瘤”,专门破坏其他玩家的游戏体验。我们捣蛋的方式是打帮战,堵在别人做任务的路上“杀人”。她是被我破坏的玩家之一。我们两个帮派经常打来打去,她算“头铁”的,但输了又玻璃心。我俩不打不相识,经常在游戏里聊天,空了一起练副本。
聊了三四个月后,我发现我们在一个城市,就约她出来吃饭。一来二去,我们恋爱了,谈了一年多,自然而然地结婚。当时没多想,互相认为对方人不错,就选择走进婚姻。
婚后我们没有规划生孩子,但稀里糊涂地怀孕了。一开始犹豫过要不要这个宝宝,觉得太仓促了,不然先不生。后来感觉年纪差不多了,经济条件也还凑合,还是决定生下她。
宝宝前六个月大的时候,她正在休产假,我们一起带娃。我负责挑选宝宝用的东西,比如说奶粉、尿不湿,她给宝宝买衣服。那时候宝宝只喝奶吃不了饭,她就给孩子喂母乳,有时候冲奶粉。
新生儿基本是吃了睡睡了吃,抵抗力也好,不会生病。我家小孩不爱哭,睡醒很安静,偶尔逗逗她还会跟你笑。
当时没有耗费太多精力,两个人带起来也轻松。等她产假结束,我准备一个人带孩子时,其实没做太多心理建设。因为没经历过,不知道独自带娃是啥样的。没想到后来这么痛苦。

我理想中的带娃生活是我可以全职,可以辛苦,但另一半需要清楚我的付出。如果她对带娃的认知清晰,不自觉就会给到情绪价值,送个小礼物,以及各种话语上的体贴。
但凡伴侣觉得不就带个娃嘛,有啥累的,这就完蛋了。
因为工作的原因,我前妻只有周末才回来。她回家的时候,我会带着宝宝等在门口接她。我希望她跟我说“老公带娃辛苦了”,可开门见到她,迎来的却是指责。
她看到娃就说,“你爸从来不给你换新衣服,身上这么脏”。带娃很累,我根本顾不上给宝宝换衣服。听到这些话,我心里迎接她的欢喜全都变成委屈。
即便我负责在家带娃,但不可能照顾到孩子的全部。我放弃事业做全职奶爸,牺牲不但没得到认可,反而完全不被理解,心里落差特别大。
其实我需要的无非是情绪价值。如果伴侣会哄人,把我哄得高兴,即使让我干很累的活,我内心也会幸福。可她做不到,偏偏性格特别“硬”。
久而久之,我逐渐产生畸形心理——我过得不好,我也不想让她过得好。
我要她通勤4个小时,每天都回来。她们单位也有在城区住的同事,人家还没车,只能搭班车,但天天都要回家。她自己有车,却做不到这点。客观来讲,她在乡镇工作,通勤的路全是乡间小道,还有山路,确实不好走。但抛开这点不谈,她对孩子的耐心程度也完全不如我。
孩子哭闹的时候,需要大人站着抱她去哄,如果坐下,她会哭得更严重。我会站着走来走去,直到把娃哄开心。但她不行,她非得坐着,孩子闹久了,还会不耐烦。我非常诧异。她一周就回来一次,还对孩子不上心。有时候回家了也懒得给我们做饭,要出去吃。
我觉得她认知有问题,她的付出只有她自己认为够。因为这些事,我们一直吵架。
去年国庆节,我们爆发最严重的一次争吵。
按理说,国庆节七天假,她都能在家陪我和孩子。但放假第四天时,她突然收到通知,要回去加班。我说,你平时没时间陪孩子,放假又要加班,工资也拿不回来,什么都是我负责。感觉有她没她差不多,有她我还要怄气,导致整个人心情不好。她认为我说的不够客观,开始列举她的付出,说她该做的都做了。
最后一气之下,谁也犟不过谁。我说想离婚,她说“离就离”。吵完我们就去办了离婚手续,一个月冷静期结束后,立马离了。

这些委屈我从没跟别人聊过,一是男生不喜欢聊这些,二是我身边的男性都不带娃,没人懂我的经历。我把这些录下来发在社交平台上。
说实在的,我发这些不是为了排解情绪,就是想带货赚钱,不然全职带娃还能干啥?
一开始我拍跟娃相处的日常,流量不好,只有几百播放量。后来我发了条男性“产后抑郁”的视频,讲带娃一年多的经历,用亲身体会告诉大家宝妈带娃不容易,直接爆了,播放量达到上千万。
这件事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一定有性别优势。几乎没有人从男性视角出发讲带娃抑郁,而我讲的又是宝妈们真实经历的,确实有共鸣。如果是一位女性去讲,我觉得可能没流量。
这个视频的观众主要是女性。她们看到视频后转发给老公,有人看到会理解宝妈的处境,也有人觉得我为了流量故意搞噱头。

很多女性给我发私信,她们的情况还不如我。
我是个男的,体力比宝妈强,经济状况也还行。宝妈不一样,她们生孩子要忍受生理上的疼痛,在体内激素水平大幅下降的时候,还要全职照顾孩子。她们的付出不被肯定,得不到理解,这多少有点不公平。况且宝妈手里没有财政大权,伸手向上的日子不好过。
为什么男性去讲这些就有人看,我觉得是社会忽视了女性带娃的痛苦。中国上下五千年一直是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分工,大部分家庭都是女性在家照顾孩子,男性外出赚钱,看起来天经地义。但这会让人漠视双方的处境。
带娃并不容易,很多男性没有意识到这点。他们觉得宝妈最苦的是肚子上那道疤,其实宝妈要24小时待机,每天处理200多个育儿决策,她们遭遇“母职惩罚”,生活围着孩子转,没有个体自主性。
真正合理的带娃分工并非以性别划分,而是各取所长。带娃不天然是女性的责任,夫妻双方应该做到平衡,如果妈妈在体力上付出更多,爸爸就应该在经济上付出,反过来一样。
也有男性关注了我,不过特别少,快一年的时间里,总共只有三位男性跟我交流过。其中一个是打渔的,跟他老婆闹离婚,正在扯孩子的抚养权。他没告诉我具体情况,更像是在抱怨。我让他可以咨询律师,也没深入交流。
我希望我的视频被更多人看到,用男性视角让宝爸们理解带娃的辛苦。我前妻也看过视频,看完她才知道原来有这么多她从未注意过的事情。后来我们都反思过自己的问题,情况会好一些。现在她依旧每周末回家带娃,我们算是复合的状态。
最近,我也恢复工作了。再就业对我来说还算顺利,没有经历宝妈找工作的难处。由于之前累积的客户资源,我在行业内有竞争力,有家公司挖我过去带团队,负责开拓西区市场。
这几周我需要频繁出差,自己跑业务,等资源稳定,我就在家指挥,既可以工作,又能带娃,还能搞自媒体。
而且从今年开始,我父母退休从老家过来帮我带孩子。我身上的担子少了很多,贼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