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众表示,街上卖菜的摊位增多了。图为2024年1月在北京的一处露天菜市场。
在美中贸易战阴霾的笼罩下,中国基层民众纷纷省吃俭用以求自保。无论年长者还是年轻人,开始过着“能省就省”的日子。上海一位居民表示,近期上街时突然发现卖菜的商铺多了,卖服装等耐用消费品的店铺却少了。年轻人感叹:“钱越来越不好挣了”。从家庭厨房到二手电商平台,“省钱”正成为当代中国社会最鲜明的生活主调。
“关税贸易战,普通人自保有六个生存法则。贸易战开打了,我做了三个决定,第一就是极限存钱。”“贸易战开打了,我们普通人应该怎么做?我做了三个决定……不要创业,连小店都不要开,别去当网红,你卖掉手上所有值钱东西。”
上述内容是众多抖音平台博主对网民发出的“生存指南”,意在提醒年轻人要认清当下的经济形势,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恶劣环境。
自三月初以来,美国与中国互加高额关税,导致部分商品关税超过100%。由此引发中国大量外贸产品堆积如山,企业停转,员工被迫放假。顿时,制造业萧条的阴影笼罩着华东与华南地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开始过起“能省就省”的日子。
菜市场热闹 服装店冷清
上海居民何秀珍女士本周四(23日)接受自由亚洲电台记者采访时表示,她每天出门看到的都是菜贩和蔬菜店,服装店却突然少了许多。她说:“你看吧,除了卖菜的还有点生意,但也不好做。我这小区出门到处都是卖菜的,每隔三十米、五十米或一百米就有一家菜店,这么多家,竞争挺激烈的。衣服不买了,我就穿以前的旧衣服。‘七零后‘这一代人肯定不会大手大脚花钱了,因为挣钱也难啊。”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低迷、企业倒闭潮频传,就业市场亦未见起色,越来越多的人像何秀珍一样,开始过紧日子。居住在静安区的陈女士告诉本台,许多人担心受到关税战影响,未来要过苦日子,因此开始节约开支:“肯定有点担忧,那肯定要从长计议了。不知道猴年马月才会好转。现在超市基本上很少人去,以前消费都是年轻人冲在前面,现在他们找不到工作,不消费,很节约。餐厅去得少了。上班的都自己从家里带饭。”
北京餐饮业惨淡经营
在中国首都北京,居民野靖环告诉本台,当地许多小餐馆因无顾客前往消费而被迫关闭或暂停营业:“北京现在很多餐馆确实是关闭了。我家附近的几个小餐馆很少人去,有的餐馆一桌两桌,有时甚至只有我们一家,连儿子、孙子几个人用餐。确实可以用惨淡经营来形容。也有一些餐馆顾客稍多一点,但没有像以前那样人山人海。”
消费降级的现象正在由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向内陆省份四川、贵州等地蔓延。兰州的邝丰告诉记者,当地人也开始省吃俭用,把钱存入银行,以备不时之需:“看形势,大家都想多存点钱或外币。有条件的就买黄金做长期储备。因为,把钱放在银行也不保险,说不定哪一天存款没了,或打起仗来,钱取不出来。”
疫情后盼复苏未果 生活愈发艰难
对于眼前发生的一切,广东佛山居民陈子强对本台表示,疫情之后,原以为中国经济会迅速复苏,但三年过去,经济不但未见好转,又爆发中美贸易战,百姓生活可谓苦不堪言。他说:“这次跟美国搞的这个事(互加关税),经济这几年已经垮了。你别看宣传说习近平领导得好,什么(发展)都上去了,什么军力强大了,什么强大了。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差多了。什么‘平均收入增加‘,那么多高收入人群把穷人的钱,平均值拉高了。”
有学者认为,在中国现实环境中,“省吃俭用”已不再仅仅是个体节俭的选择,而是一种社会性现象。面对经济下行压力、贸易战冲击和就业不确定性的多重夹击,越来越多中国人开始主动压缩开支,以防未来风险,而这一趋势反映出当前中国民众的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