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创立16年的“同志之声”微博账号名称突然被注销,引发谁能称为“同志”的讨论。
中国官方和民间对“同志”称号有不同理解早已存在,但创立16年的微博账号“同志之声”,名称近日突然被注销,版主被迫改用不涉及“同志”的平台名字。官方的新动作是想把“同志”的含意“拨乱反正”,还是对性少数群体的加强打压?引发关注和讨论。
中国同性恋资讯微杂誌“同志之声”在微博的官方账号拥有约200万粉丝。“同志之声”周二(4月22日)发帖,表示在未通知和说明下,突然无法再使用“同志之声”的名称,微博账号名称变成原始ID,对官方的动作深表关切。该账号周三(4月23日)再发文,表示根据《互联网用户账号信息管理规定》相关要求,已把账号名称“同志之声”改为“骄傲声浪”,强调会恪守法律法规,坚决拥护党和国家立场,继续为性少数群体服务。
分析:官场仍称“同志” 官方不想被“汙名化”
“同志之声”的改名事件引发网民讨论,有网民要求解释为何要改变已使用16年的名称,以及为何不改称为“同性恋之声”,而是要选择抹去性少数群体象徵的名称。但有博主支持微博迫使“同志之声”改名的做法,认为“同志”是高尚伟大的称号,不能被汙名化。
中国独立评论人胡平表示,“同志之声”账号名称突然被注销的事件,一定与官方有关,相信是要配合中共近年向左走的主旋律,官方要从网络平台做起,重新在民间建立对“同志”称号的尊重和重视。
胡平说:“因为过去那套(共产党)理论早就不吃香了,大家都抛弃了,彼此之间都不再以同志相称了。同志这个词只有在官场中才依然还在流行,某个重要官员被整肃了,大家都会研究官方是不是还得继续把他称为同志,一旦都不用同志这个词这说明变成敌我闹矛盾。如果还在用同志,就说明共产党还是把你当作是人民内部矛盾,(惩罚)不会很严厉,就会做这种估计。他(中共)很想復活同志本来在革命字典中的意义。”
胡平表示,中国同性恋群体之所以自称为“同志”,与改革开放时要改变毛泽东时代“反同”的观念有关。民间多年来早已默认“同志”是有另一层含意,官方难以用强迫平台改名的做法,改变民间约定俗成的习惯。
胡平说:“中国对同性恋的打压其实是在共产党之后才有的。改革开放之后,人们的思想都有很大的变化了。但是同性恋在官方那里依然是一个禁忌和敏感词,民间的同性恋就借用了‛同志‘这个词汇。到了现在的中国政府对同性恋也用‛同志‘这个词就感到很不高兴了,就加以干涉,这是很可笑。但是我想是拉不回去,你把这个网站你可以叫它改名字,但是老百姓还是会把‛同志‘当成同性恋的代名词,人家还是会那么做,不会理你那一套的。”
“同志之声”名称被注销事件 是收紧性平活动空间的指标
中国LGBT倡议者李麦子表示,这次事件有象徵意义。又说,虽然中国官方没有把同性恋刑罪化,但近年多个性平活动的团体和平台不能公开活动,连与官方有沟通的“同志之声”也被迫要改名,显示官方要性平和性少众群体的声音淡出中国社会,这与官方敌视西方意识形态有关。
李麦子说:“肯定是收紧。最近不是在网络吵得很凶吗?说不应该叫同志,应该叫同性恋。所以可能因为这个,新浪或者网络监管部门就注意到“同志之声”了。他(官方)打压LGBT的这个逻辑其实是一个境外势力的逻辑。这样的一种境外势力论,就已经对国内的LGBT运动的生态造成了很严重的影响。舆论环境就很紧,同性恋的各种文艺团体如果想存在的话,就只能夹着尾巴做人。很多机构其实都改名了,至少是有一个生存的空间。”
李麦子表示,中国的年轻LGBT群体已转向使用抖音和小红书等新平台交流,相信微博封杀“同志”称号也不会使性平和性少数资料在中国被消失。
人权工作者潘嘉伟表示,“同志之声”是中国有名的性少数群体资讯平台,早在2009年已建立,名字突然被禁止使用,可以视为是中国打压人权的又一事例。
潘嘉伟说:“为什么突然间没办法再接受那个平台的名字?这个很明显就上面的有关单位给了压力,就马上要有动作了。就是在一个独裁国家、不尊重人权的国家,他随时喜欢怎么做就怎么做。这已都不单是言论自由(的问题),是对资讯自由的权利,对于性别方面尊重的权利等等,全都没有任何的尊重。”
潘嘉伟表示,这次事件显示中国政府对性少数群体的歧视,同时让外界看到官方如何使用荒谬的手法,迫使企业要配合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