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rc="/data/radio/album/02/14/214_120_120.png?rand=4864">
讲您的故事
总节目 34 总播放 155983 总点赞 101 总评论 324

老留 黎锦扬 (楔子)

2023-08-08 23:03:30 播放 1260 评论 7
0:00

老留黎锦扬 人物传记作者: 悉采心 配乐:Bricks & Nes: https://open.spotify.com/track/40F3OzT02e2jv9oH51B7VK?si=Pspd0rjdRr60063fRcbabw 数月前,从美丽和善的“千万点击富姐”菲儿那里,得知北师大120周年校庆时上映的、演绎其百年校史的艺术片:不负今日。看片前我问菲儿,有没有曾在文学院做院长的黎锦熙先生的片段。菲儿说有,刚开始就是,他在给学生上课,鲁迅走了进来…… 哇,黎锦熙+鲁迅,真是双倍的惊喜。开片有鸿儒,甘愿做白丁。我找来片子,按键放映,眼睛睁得贼大,彷佛刚做完开眼角手术。当然,因为前贤们都已作古,肯定需要“替身演员”,那么到底是谁、谁谁,来扮演那些既是满腹诗书、又敢于吐故纳新的民国大文豪呢? 音乐轻启,几分像“长亭外古道边”;老树古楼,引人入似水流年。镜头带我进入1925年的老北京。我在意境悠远的画面中,全心期待。近几年来,因更喜欢静下来翻书,影视剧看得有限,所以脑中的民国文人造型,一直停留在陈道明的那副其貌不扬却清高寡淡的模样,没更。 书声朗朗,正片开场。女生们齐念鲁迅的《故乡》。 随着镜头进入教室,在全班都扎着麻花辫的后脑勺中,一位戴眼镜的长衫大帅哥立于讲台。大帅哥玉树临风,侃侃而谈,仅侧面特写,就吊打了陈道明的大长脸。 我亦遭“侧颜杀”,走神儿了。正想他是不是某家眼镜店橱窗里的超级男模,屏幕出现白色正楷:黎锦熙。这仨字加起来50来划,每一划都似浓度饱满的白色涂改液,硬是把我从黎锦熙最小的胞弟——黎锦扬先生的口中所认知的那位沉静内敛、被毛主席一直称为“邵西先生”的黎锦熙,给盖了。 好在,随后进到教室的,是相貌比较贴近人物原型的“鲁迅”。“鲁迅”演得也好,既有“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倔犟,也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谦和,双重气质糅合得不错。 后来二人在校园中走路,边走边聊,通过鲁迅的赞赏之言,向观众交待了黎锦熙的改革之书——《新著国语文法》。这让那些对黎锦熙不熟的后人,明白了为什么他可以同鲁迅并肩而行,原来当年黎的手中,也握有自己写的、可以与《故乡》比试比试的重著。虽然不是小说,但《新著国语文法》在民国时代的重要性,正如鲁迅所讲的那样:于白话文推广之路,立的是大功。 随后的桥段更加耐人寻味。黎邀请鲁迅去操场听任公(梁启超)的讲演,鲁迅倔劲儿上来,唧歪歪地回道:不去。借口呢,是梁启超欠他一碗答应了两年都没让他吃到的“陈皮绿豆粥”。 在我看来,编导是不得不用这碗粥,意味深长地淡化了鲁迅不可能去听梁讲演的理由。据史料记载,早在十几年前的191?年,鲁迅还在被袁世凯篡权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心怀愤懑地做教育部佥事时,就对屈于现实而拥戴过袁的梁启超,颇为厌恶。 所以看到那里,我也替编导乃至做监制的莫言、余华感到为难:要是鲁迅真去了,往下还怎么演呢?——啥?该咋演就咋演?那请问莫老师余老师,你俩在片尾的所谓的“本色”演出,怎么都说了不少让人听得似懂非懂、非懂似懂的不保底的台词儿呢? 呵呵,跑题了,回到片中。鲁迅不去,而作为比鲁迅小10来岁的黎锦熙,当时还是对改良运动抱有单纯热望的小青年,因而两人白白后,他一个人蹬着破旧的自行车,去粉任公去了。 在会场的人群后,黎锦熙碰到同来听讲的钱玄同。接下来影片对会场做了虚化处理,只见众生,不闻众声,以凸显黎、钱二人所讨论的宏图大志。就听黎对钱说(大概其):简省汉字、厘清文法之后,要大范围地推行注音,这样白话运动方可真得成效。钱随后一拍脑门儿,从兜里掏出一黄信封,上面写着“邵西兄 收”。黎打开看,落款是“数人会”。钱这时告诉黎(大概其):拼音的推行,非一日之功,更非一人之力,这是半农的意思。除了你我,赵元任、林语堂都在。黎此时大得鼓舞,真诚发愿:众人同在,愿为星光。 随着越来越多的民国大家牵入剧情,真实的过往在诗意中演进,片中的“邵西”,亦于人物勾连中不断深化,同黎锦扬先生口中的长兄渐渐对接了。而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有关黎锦熙的情节,也基本告一段落,令我非常不舍。 退出了影片的邵西,并没有退出历史。更多可观可叹之处,还在后续,那包括他如何矢志不渝,拒绝了后来已经成为一国之君的毛主席的重用。 1949年春天,北京和平解放后,毛亲自去北师范大宿舍看望昔日于长沙读书时的师长和同窗。而这位师长,正是当时在文学院做院长的黎锦熙。关于主席同这位比他仅大3岁的“邵西兄”之间亦师亦友的情谊,百度百科和维基里都有详细说明,此不赘述。若一言以蔽之,可以摘一句黎离湘至京教书后、两人于通信中毛写给黎的一句话:得吾兄恨晚,甚愿日日趋前请教。 而这次北师大的聚晤,是两人阔别三十年后的重逢。这三十年里,毛南征北战夺得天下,黎则一直专注于大众国语的推广与改革,已修为至国宝级的人物。此前,国民政府教育部曾邀他一道南下,可心中自有定夺的他,不为所动,告诉家人,我要在这里等一位唐宗宋祖都稍逊风骚的伟人…… 因而,当毛主席下车后,从一行人中走出,握着他的手眼眶湿润地唤了一声“黎老师”,年近花甲的黎锦熙,一双老眼立时泪目。 倘若平常人,置身于这样感天地泣鬼神的动人场面,接下来就是两肋插刀了。更何况昔日的师生,已经被岁月颠覆成今日的臣君。 餐叙间,毛主席说话了,请老师出任新中国的教育部长。不想从政的黎锦熙,既没被彼此的泪水软化,也没被千年的礼教禁锢,直接婉拒了毛,理由是他更想从事中文改革及教书工作。 毛主席也算大气,被拒后没有计较,仍用汽车送黎锦熙回家。日后还将各族人民献给他的礼物,包括好吃好喝的,派手下的干事,分给邵西老师一份。 作为吃货的我,这时打断了跟我闲聊往事的黎锦扬先生,问好吃好喝的都有啥。黎老酸楚地一笑,回我道:当时我在美国穷困潦倒,正在努力拼搏以挣得属于自己的那口饭,没顾上问呢。 那么,主席到底给他的邵西老师送了些啥,以及黎家的幺弟黎锦扬,后来怎么在美国找到了“铁饭碗”,都是特别有趣的故事。希望看君不弃不离,听我下回分解。

免责声明:本节目内容为媒体或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文学城电台(海外电台)的观点、立场以及投资建议。
评论
评论不支持HTML代码
注意: 请不要在评论中留下不友好信息或者类似侮辱性的言辞。

发发发,加油,看好你

亲爱的花花,姐本来想亲自上阵,讲你喜欢的”东北普通话“,但试了几次没成功。白天忙时,没有大块空闲反复录音(定力不够,一次录不成),这才找AI帮忙。然后就发现“其实她不懂我的心”,从头到尾念的一个调调。目前这两款女声,已经是通过俺反复调试所整出的、最庄重的声音啦,其她的口吻简直就是在FAJIAN,哈哈,花花懂的:))

被花花肯定美滋滋的,击掌感谢! 也鸟悄儿地问一句:花花啥时候开通“广播站”?

以为能听到你的东北普通话,原来派了个嗲声嗲气的小妞。

哇,惊喜!最有内涵的一篇,绝对赞!

感谢梧桐的支持!也期待您的电台开始广播:))

祝贺采心首播!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