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人的思想难以承受的?

什么是人的思想难以承受的? 回首五千年 人的思想难以承受一个没有前提的事物。 当我讨论哲学、政治、宗教和历史等等人文题目时,我觉得自己脑海里须臾也不可离开的东西,就是我的信仰。我在楼下的一个帖子里谈及这一点,因为信仰是人最终极的关怀。信仰与科学的关系是形上和形下的关系。而科学是不能证明信仰的,它也不能证伪信仰。反过来说,科学却是离不开信仰,还需要以信仰为前提的。这就是唯科学主义的西方文明所面临的困境。因为在西方思想体系里,除了人造的上帝之外,没有一个对世界本体的正确的认知。 作为一切理解的开端,上帝是宗教信仰的前提。而在科学和上帝之间,西方文明缺失了最重要的一环。这一环在中华文明的精髓之中,它就是以“太极” 为宇宙的本体的中国传统的形而上学。 中国传统的形而上学的根就是《周易》。当代的《易经》 研究热,究其主要原因,是要求诸于《易经》的博大精深的哲学和哲学方法论。起于中国远古的哲学终于在人类进入高度科学文明的今天发出超凡理性的光芒,这一事实告诉我,科学所能给与人类的支持在继续探索这个世界的艰巨任务面前已经抵达极限,而必须让位给更具理性的哲学思维了。 作为中国特色的哲学建构,《易经》的本体论和认识论、方法论建构于高度统一的“卦”的形式。“卦”的阴阳爻标志的时空方式是本体论的内涵,“卦” 也因此而包容了世界万物。用无所不包的《易经》哲学来诠译世界,中国传统哲学找到了一个迄今为止最确切的哲学方法论。翻开《易经》,“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这句话就论述了宇宙的本体。“八卦”的母体是“太极”,“太极”分而成“八卦”。 “形而上者谓之道”之中的“道”是指本体——“太极”——和“太极”所发生的作用和规律的概括。本体和本体的规律合而为“道”。“太极”是人类以经验做为根据的的认识的极限,“太极”是从“八卦”回推至四象而两仪(阴阳)的本体。这样,我就不妨说,可以也只有通过对“阴阳”的体悟去认识“道”。 这个“道”就是人类目前所有的以理性思维产生的哲学理解的最高前提了。而它产于中华,为中华文明之骄傲。 我在上面提及西方思想体系里没有一个对世界本体的正确的认知。我这样说是基于西方哲学和《易经》哲学对于解决本体和经验现象背后的东西(有)的相互联系的不同的方法论。《易经》哲学指出“有”的原因是“道”,还用形上和形下加以区别“道”和“器” (有),使用“卦”作为形上和形下的“道”与“器” 联系的中介,使之能由“器” 出发,通过“卦”的形式体认“道”。 而古希腊哲学没能发现任何一种形式把“有”和本体联系起来,仅仅用人的规定性去说明“有”,使“有”形式化,这一原因,导致西方哲学的形而下学发达。本体论成为哲学探索的起点,是由于“存在”问题的出现。从探讨“存在”的具体到一般的内容,成为古希腊哲学的主要部份。到了亚里士多德时期,明确地把“存在”做了“有”的规定性,并且做了形式的划分,产生了十个范畴,在此基础上,又使用形式逻辑对“存在”进行具体的描述。把“有”的规定性视为“存在”的原因,即“形而上”的原因,这实质上是把人的规定性强加给“存在”,这使之西方哲学的本体论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西方哲学史中的绕来绕去的哲学探讨,始终在“存在”问题的本体论怪圈中旋转,其主要原因,是没有能够把世界的本体认识正确,以至于始终以“人”做为本体的参照系去度量本体,使本体依人的形式而转移,这固然能够产生出近代自然科学技术,但对于本体的认识则显得无能为力。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表明,自然科学本身极其需要本体的支持。此点已说明西方哲学的本体论之软弱。而本体论是哲学的根本。 诸位都会同意爱因斯坦无疑是20世纪科学发展中的一座丰碑,所以他的这两句话:“科学没有宗教,是破足的;宗教没有科学,则是盲目的。”总是让人费解。按照我个人的理解,他的这句话恰恰道出了一个具有非凡思考力的伟人所面临的同样的问题,那就是本帖开头的第一句话:人的思想难以承受一个没有前提的事物。请问,如果没有发现中国的“道”这个深邃的思想的前提的话,爱因斯坦难道还有比宗教更好的前提吗? ~~~~~~~~~~~~~~~~~~~~~~~~~~~~~~~~~~~~~~~~~~~~~~~~~~~~~~~~~~~~~~~~~~~~~~~~ 注1:本帖参考段长山主编《现代易学优秀论文集》- “卦”的形式及其本体论内涵——兼论《易经》研究的方法,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出版;《哲学的锁钥——源于本体论的形上之思》,余治平,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