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怕给孩子吃些苦
子女教养
“苦难”对不同的人来说,从客观上实在没有可比性,而是不同的环境下,人们的主观感觉和认定。衣食无忧的孩子,当为减肥不肯吃东西的时候,他们从未体验过没食物吃的真正饥饿;当视而不见满柜四季衣物,仍喊着“没衣服穿”时,他们并不知道寒冷的感觉和衣不遮体的羞辱;当他们的台面堆满各式各样化妆品、装饰品,仍追寻时髦的新产品时,他们无法想象那些因缺水和卫生设备的穷孩子难得洗澡的滋味;当他们为参加一个Party 而发愁:穿什么衣服时髦,戴什么首饰耀眼,整什么发式新潮,送什么礼物够派时,他们那里懂得世上真正的愁苦、真正的苦难是什么?
生活上太安逸了,常常会“生在福中不知富”,遇到难处又缺乏承受能力,有的甚至为微不足道的理由而轻生。前不久台湾新闻报道,一个小六女孩,竟因妈妈叫她擦桌子,她不愿意就自杀了。
什么都来得太容易,会刺激欲望无度,曾听到两则故事,一是,有个孩子在玩具店里打着滚哭闹,一问才知,店里想要的他都有了,只因找不到还想要的;二是,日本有个孩子,刚学会开车就要求父母给他买车,因没获满足就自杀了。
此外,得来太容易就不懂得珍惜。在加拿大,孩子可享受政府13年的义务教育,他们并不知世上还有许多孩子,因各种原因而失学、辍学,以及他们的痛苦。我女儿的同学最近常常逃学,最初,我以为是因成绩差逃避压力,一天上课时间,我在健身房外遇见她,一问女儿才知,她因感觉自己肥胖(并非如此)怕见同学,所以不肯上学而偷偷跑去运动减肥。
人间有那么多苦难,想想那些苦难的人,如何在困境中求生存,甚至以苦为乐,救助更苦难的人,看看今天我们的孩子生活在蜜罐里,还时常不知足,不知何为苦,为无法满足的各种欲望烦恼。
如此大的反差,我感叹也忧虑,强烈的感觉是,我们做父母的,不能太娇惯自己的孩子,要给孩子们一些“苦难”的意识,不要怕给孩子吃些苦。
为此,我经常找一些苦难实例的文章,要女儿阅读,或找机会把听到、读到的真实故事讲给她听。在生活中以身作则,避免铺张浪费和追求奢侈;鼓励女儿走入社会,兼职打工,切身体验劳动的辛苦。
兼职打工,女儿要面对、服务各种各样的人,要学习耐心、谦卑、与人合作,也要学习忍受个别客人不合理的抱怨,甚至经历无理的嘲弄和指责。
兼职打工确实要吃些苦,女儿今年16,还有一年多就高中毕业了,打工、学业、休息和娱乐时间有时会有冲突。周末本是她一贯的睡懒觉和安排娱乐的日子,现在被打工的时间占去很多。周间也会安排一两次打工,常常到11点才收工,我曾建议她只上周末,可她还是坚持下来了,她会利用工间休息的时间做功课,也会尽量在学校里完成作业。
兼职打工,女儿有了自己的收入,每两周她的帐户上就会有笔小小的收入。未打工时,她曾下决心,暗暗计算积攒下来,筹笔够买车的首期。实际情况是,不要说存钱,就连她自己随时想要的购买欲都不能满足。常常是一有入帐,就在一两天内花光了。其实她的收入,若不考虑住的问题,已相当于普通家庭一个人的生活开支了。但她的消费,若一出手要二百多加币一件大衣,当然其收入就无法满足太多的欲望。她需要学会平衡自己的消费,克制自己的物欲,学习根据自己的能力过生活。
因兼职打工,女儿结识了一些打工的朋友,她了解到,不少西人的孩子打工是为赚取上大学的学费,甚至有个孩子过了18岁,家里就要求他挣钱付房租了,女儿跟我讲这事的时候,很为那个孩子报不平,说他的父母太过分了。我说,也可能他家里确实有困难,西方父母鼓励18岁开始独立、自立,也是一种教育方式。从小吃些苦,没有什么不好。
在海外,很少东方父母要求和鼓励孩子18岁就经济独立或半独立,孩子自己也不会有这个意识,但他们也有很强的“独立”意识,那是16岁要开车,要自由,要社交,要有更多的钱去消费,他们在观念上认为向父母伸手是应该的,父母供应也是正常的。如果没有意识地去修正这种观念,他们是不太懂得感恩和回报的。
前几天见到一个22岁的女孩,她来自中国大陆,来加拿大8个月了,在读ESL,最近她妈妈过来,主要是不放心来看看她。算算她至少还要3-5年学专业,负担一个国际留学生的费用已经很贵了,还要陪读。可怜,可叹,天下父母心!特别是东方人的父母。类似的例子很多,父母供应孩子读书、生活开支,还要陪伴左右,甚至有孩子过了30岁,仍在供应。这种方式对孩子的成长是否有好处呢?
劳作吃苦能让孩子体验享受自己劳动的成果,懂得享受需要付出辛苦的代价,知道什么是真正的需要,分清物质上的“需要”和“欲望”,学会适度克制物质欲望。有益塑造坚毅、忍耐、能吃苦的品性。此外,像个成人似地走入社会,学习为人服务,孩子成熟了很多,也很有自信和自豪感。同时,促她学会有效利用时间,合理安排自己的业余生活。对社会贫穷的一些了解,教给孩子学习知足感恩,珍惜已享有的一切,除掉无谓的烦恼,乐观地面对挫折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