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吃药,天经地义,但吃法要讲科学,否则不仅不利于治病,还可能招来麻烦。以下种种错误当须纠正。
躺着吃药 躺在床上,口腔与胃肠道处于同一平面,药物容易粘附于食道壁,不仅不能顺利到达最佳吸收部位而发挥疗效,而且可能刺激食道,造成呛咳或局部炎症甚至灼伤。
正确方法是取坐位或站立位吃药,咽下药物后继续保持此种体位至少2分钟。
干吞药物 有些人吃药图省事,不喝水,直接将药物放人嘴里干吞下去。殊不知多数药片对食道粘膜都有一定刺激作用,干吞法无疑增加了药片粘附于食道粘膜的时间,可引起与躺着吃药同样的恶果,且程度可能更严重。
对着瓶口喝 此种做法多见于止咳糖浆及其各种合剂,由于是液体形态,某些病人便将嘴直接对着瓶口饮服。结果如何?至少有两个弊端:一是容易污染药液,促使其变质失效;二是服药量难以准确掌握,而药量又直接关系到治病效果,少了难以控制病情,多了又可能产生毒副作用,故不可取。
多药同吃 有些人特别是中老年患者往往集中多种疾病于一身,医生开的药物多而杂,他们便将所开药物,无论片剂,丸剂还是胶囊,放在一起服下去。由于各种药物的形态、大小、重量各不相同,经食道进入胃肠的速度便不一致,容易在“途中”发生障碍。规范的服药方法是将大小药片、胶囊、药丸分开服用。
中西“结合” 中西药虽然都是药物,但其理化性质不一样,同时服下可能发生种种不良后果,或破坏有效成分而降低疗效(如中药神曲或含神曲的中成药均有大量消化酶与酵母菌,若与西药抗菌药同服,既降低前者的酶活性,叉削弱后者的抗菌作用,造成两败俱伤);或使药物毒性增强(如蛇川贝液含杏仁甙,与磷酸可待因同服可成倍增加毒性,抑制呼吸而危及生命或诱发恶性病变(复方感冒宁与扑热息痛同服,或增强对骨髓的造血功能抑制,诱发再生障碍性贫血〕。因此,中西药应分开服用,间隔时间不宜少于1小时。
饮料送药 牛奶、豆浆、茶叶水、咖啡等饮料能用来送服药物吗?医生的回答是否定的。因为这些饮料中常含有不少化学物质,易与药物发生反应而削弱疗效,服药的理想用水是白开水。当然,这是指一般情况而言的,以下特殊情况当属例外·:
降压、利尿的西药和用于治疗头昏、脾胃以及心血管病的中成药,用绿茶水送服可增强疗效。
治疗气血虚弱、虚寒证、气滞血淤、风湿痹症、中风、手足不遂、步履艰难等疾病的中药丸剂、以温黄酒送服为佳。
补肾及治疗下焦疾病(下腹部的疾病)的中成药,选用淡盐开水送服可提高疗效。
补气、养胃的中成药可用稀粥饮下,补气、健脾、利隔、止渴、利尿的中成药可用米汤送下,需口服的中药散剂或粉未用粥饮服可减少药物对胃肠的刺激。
治疗气血郁结、腹胀积聚等病症的中药丸剂,可在开水中加少许食醋送服,以增强效果。
用水过多 白开水虽然是服药的理想用水,但也不可喝得过多,否则不利于药物的吸收。奥妙在于胃肠道的酸碱度不一样,水量突然增加,不但稀释了胃酸,影响药物的溶解吸收,而且促使药物在胃内停留时间太短,很快进入肠道的碱性环境中,同样会给药物的溶解与吸收带来障碍。一般说来,吃固体药物时以温开水1小杯足矣,服用液体药物时还可少些,决非“多多益善”。
服药前后吃果蔬 服药前后30分钟内最好不吃果蔬,这是因为果蔬中含有某些化合物与生物酶,这些物质可以和药物发生化学反应,使药物的作用发生改变。临床实践表明,一些抗过敏药物可与柑桔类水果发生反应,引起心律失常,一些水果与抗生素相互作用,可使抗生素相互作用大幅度下降。
服药后马上运动 一般药物服用后30分钟到1小时,即可在胃肠内溶解,并被小肠壁血管所吸收,再由血液将药的有效成份,输送到全身各处发挥作用,故服药后需要一定量的血液参与循环。如果服药后马上运动,血液就可大量流向肢体等运动器官,致使输送药物的血液减少,药物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违时吃药 一些病人违背疗程吃药,一旦症状改善就擅自停药,致使病情复发。还有不少人误将“一日三次”吃药等同于“一日三餐”,将药物放在三餐饭前或饭后服用,却不知药物的“一日三次”是指一天24小时而言的,不可与三餐饭的时间概念混同。若你实在拿不准,应向医生请教。
只看药名 如果你是自购药物,千万要仔细察看药品是否过期,有无变色、生霉、潮解或虫蛀等现象,切不可只看药名了事。
捏鼻灌药 这是父母给婴幼儿喂药的一种常见方式,有一定的危险性,可能使药物呛入气管而危及孩子的生命,不可采用。较好的办法是将片剂研成粉未,放入小匙之中,加入温开水混合后放入婴儿口中,让婴儿一面张口啼哭,一面吞入药物,待药液吃完后取出小匙,可避免呛咳发生。
中药直接煎熬 中药材在药厂、药房保管期间,为防虫蛀而用硫磺熏蒸过,故有一定量的硫磺粘附其上,此外尚可发生霉变。故煎中药前宜先用清水将中药材清洗一下,以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