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帅是我党大军事家,公认的三个半战略家之一(可不是那半个),而且刘帅功成名就后激流勇退,还能办军事学院,如果没有深厚的军事理论修养行怎么敢去当军事学院的院长?肯定很多人都持有此观点。我哪,好的方面就不说了,话先说在前面,不是贬低刘帅,是提下刘帅的疮疤。
刘帅和老邓带兵时,对部下的约束太言,但是调和不够。 襄阳战役结束时,六纵王近山部为了争功,夺俘虏抢胜利品,结果和自己人火并。六纵54团杀伤陕南部队政教以下7人,桐柏部队18人。 陕南某团愤怒主张反击,幸赖桐柏军区副司令孔庆德阻拦,将部队带出城外,才未肇事。你不能说刘作为最高军事指挥官对此没有责任。
还有一个就是南阳战役,刘伯承计划打张轸。刘娴熟的给布了个口袋,要部队在社旗镇附近打埋伏围歼张轸部。谁知道,他的口袋漏洞太多,鱼儿机警,遇到风吹草动,意识到危险,就跑了。本来,战役指导上,就做的不细致。只认准一种可能,稍有变化即会出问题。如果刘自己不承担责任的话,下边也没责任。但是刘给军委打报告,开头即说:战机捕捉的很好,可惜没有完成割断敌人向南阳退路。 整个战役极不令人满意。夸自己没问题,有把责任推
给部下之嫌。
类似的,刘在写宛东战役基本经验总结时,第一条就是把责任归于四纵10、11旅,说他们顾虑伤亡,未将敌抓紧。然后又什么受表面迷惑,将部队往东拉,想南北夹击防敌东逃,从而放松了极重要的西面兜击,使敌向西逃走,此为未全歼张敌重大失着。随后还加了一句此为迷失战役指导方向的重大教训——迷失战役指导方向,就是说,战役指导是没错的,他是正确的,是下边迷失了。
实事求是的讲,从战役指导上,刘没能做到让敌下定决心出援兵必救。 因张轸部不坚决,所以实际上双方是某种程度的野战条件,不具备必然的打埋伏的条件。 战役过程中他相当于通信员加宣传队,只是鼓动并通报情况。但是战场上还有其他的可能,他没有把考虑这些其他的可能当成自己必须完成的任务。下边部队没有他的情报信息全面,只能按自己的理解打,这样往往会与全局的需要矛盾,但是当时没有提醒和纠正的人。可以说是有失职之嫌。
当然,挺进大别山,还是有很大的战略配合之功,也有的会说不挺进大别山,会更好。历史不容假设的。
我对刘帅总的评价还是不低的,如果林彪能同刘一样能沉沦到底,就是完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