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动手,丰衣不足食

老话说,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无论自愿还是被迫,我曾自己动手,多数时候,可以丰衣---因为我的编织和做衣服的水平还行,能凑合着将原料捣鼓成衣服套到身上,但不一定足食----我做东西的技术太臭,试做一些食品,有成功也有失败,有吃进去的,也有倒掉的,算下来,还不如买现成的吃省事,省钱,省心。
上网时间长了,我嘴馋好吃的本来嘴脸就露出来了。原来上网常看的是新闻,如果去吃的栏目,还要遮遮掩掩,顾及对外的形象。后来一阵子,又对八卦新闻感兴趣,还曾为婚姻家庭,爱情物语等栏目感动不已。不过,现在去得最多,还是谈吃的栏目,像美食厨房,烹调栏目等。因为不在公共场合上机,不用羞羞答答地,不用担心个人形象,即使看得口水流了一键盘,也没人看见。
常去的几个谈吃网站,斑竹和发贴的人多是留学生。看了一阵子,还真大开眼界,不得不佩服现在的留学生,比当年自己在国外那阵子可强多了。他们不仅学业不耽误,小日子过的也有滋有味,饭桌上七盘八碗,有荤有素,看着就馋人。
多年前,曾在国外呆过,日子的清苦至今还记着。生活费有限,饮食不习惯,买不到像样的原料,厨房条件不好,很少正经做饭,吃炒菜都有日子可数。多数的时候,方便面当家,面包,饼干打下手,清水煮青菜,估计吃完脸都是绿的。后来,不想委屈自己的正宗中国胃,远征到另一个城市的唐人街背东西。即便如此,受条件限制,许多食品还不得不忍痛割爱,要等到回国后再解馋。
从网上看,现在的留学生可不得了,许多人都做得一手好菜,水平够得上开节日大宴的。即使一些人开始时菜鸟些,网上呆长了,也学了不少菜谱,成为厨中高手。 由于种种原因,为了省些钱或是附近没有东方店,买不到地道的中国食品,许多人 还自做半成品和地方特产:如面筋,凉皮,咸蛋,腊肉,咸肉,咸鱼,香肠,臭豆腐,豆腐,油条,萨其马,月饼等。 从贴的图看,和市场上卖的不相上下。 这些美食美图,看得我心馋手痒,也试着做了几样,不过,结果都不太理想,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后生可畏呀。
我做的多数食品,水平也就将够及格,即味道和样子多少像一些,能够吃下去,只能自销,不能待客。去年底,趁节日鸡蛋大减价,买了许多蛋,试着腌了咸蛋,蛋黄没有出油,但吃着有点沙的沙感觉,还算理想。 试作了面筋,怕麻烦,没用洗面团的方法,用的是小麦面筋粉,炸出来后,成品没有北京市场上卖的个头大,但吃起来还有点面筋的味道。还照着网上的方子炸油条,油饼,样子不很好看,聊以解馋。 不过,丈夫很喜欢,命名为中式炸麦圈。 凉皮也只是在心里想过多次,嫌太麻烦没有做。我家吃腊肉的时候不多,等以后有机会再说吧。 对香肠,倒是心仪很久了,特别是广东香肠,北京的粉肠,蒜肠。现在市场上卖的成品不放心, 看见网上有人做的广东,四川香肠很成功,也动了心, 目前,正在到处学摸着找肠衣,买到了就动手。
值得自豪的是,我做江米酒几乎没有失败过,我妈是四川人,过去家里常做,可算有祖传优势吧。我做过的最简陋版的江米酒,是多年前住集体宿舍时,没地方煮江米,就从食堂打来白米饭,装在大号搪瓷茶缸里,拌上酒药,加入凉水,放在床头上发的。那是夏天,一天后就成了,吃起来酒劲还很大。现在,还时不时地做,不过是精品版的了。要买江米,洗好,微波炉转熟,加上海酒药,温水拌好,装在无油的密封塑料容器中,放在温暖的地方发酵,其间,打开加些糖。因为丈夫喜欢喝江米酒,但他只喝酒,不吃米,我只好将米分出去,留酒装瓶,这样看起来,我做江米酒还有点酿私酒的味道。为了多出酒,我常将江米酒发酵两遍,加比较多的水。还自嘲地说,我这米酒也有头锅,二锅。如果将米酒放冰箱中老化几个月后再喝,口感会更好。
令我汗颜的是,我做豆腐从未成功过。看人家的豆腐做的热火朝天,成品漂漂亮亮的摆在网上,引得我的手痒。我想得到不错,结果却南辕北辙。我买来石膏,按网上的配方,打浆,煮江,拌石膏,但豆浆就是结不成块。后来,我还试过用泡打粉,红糖等点豆浆,也是毫无动静。用白醋点豆浆倒是很有成效,醋冲进去后,立刻见着豆花,不过,等挤出水分成型后,尝了一下,感觉豆腐很腻,还有醋的酸味, 口感也不好,最后还是全部进了垃圾箱。丈夫每次见我忙着做豆腐---确切地说是做豆浆,还忙得有滋有味的,就说,又不是买不到豆腐,不如买着吃,多省事。不过,屡次劝解不见效之后,加上可能被我做豆浆的敬业精神感动了,他就会一脸坏笑, 意味深长地说,那您老就慢慢做着玩吧。从他的眼里,我又看见下一锅凝不起来的豆浆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