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S的错误和教训
金牌主持人引退、四位资深新闻人被开除,一个本来以为能够赢得更多掌声的报道,却跌了一大跤。对于远在中国的记者,CBS的教训可不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
CBS跌了一大跤!
最近,一份关于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新闻网(下简称CBS)的独立调查报告公布。该报告证实了其王牌节目《新闻60分》去年9月有关布什兵役记录报道的失实,并表示“每个环节都有问题”。
CBS回应以空前严厉的行动:直接负责该新闻的制片人梅普斯(Mary Mapes)被宣布解雇,而其他三位备受尊敬的资深新闻制片人也被CBSNEWS要求辞职,他们分别是:CBS NEWS副总裁维斯特(Betsy West)、“60分钟”晚间新闻制片人霍华德(Josh Howard)和资深广播制片人墨菲(Mary Murphy)。
而该节目主持人丹·拉瑟,这位美国最著名的新闻主播,则已在报告即将公布之前,宣布引退,较体面地下台。
如果时光回朔至当年7月,没有人能料想丹·拉瑟或者其他四位新闻人会如此离开。那时,CBS新闻60分正因报道“虐囚事件”而广受世界观众和同行的尊重、荣耀。丹·拉瑟等相关人士因为该报道而成为不畏强权、勇于公开真相的新闻人的偶像。《新闻60分》成为客观、公开的新闻报道的典范。
对于布什兵役记录的揭露性报道,也许正是在“虐囚报道”的成功激励下的作品。在大选高潮时,推出置疑现任总统的报道,足显媒体的勇气和力量,甚至可能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但是,更大的勇气没有带来同样的结果,令人炫目的荣耀之后却是令人难堪的失败。因为失败不是来自外力,而是自身。
风波始于去年9月。美国最著名的深度报道电视节目,CBS的《新闻60分》,公开置疑美国总统布什的兵役记录。除了播出对相关人士的采访,还公开了最有力的凭证——匿名举报者提供的文件,白纸黑字地显示了年轻的布什如何依靠高官父亲的荫庇而逃脱兵役。
报道的震撼力是可以预见的。不仅仅因为逃避兵役是不光彩的行为,还因为播出时正值美国大选的关键时刻。还没有脱离“911”梦魇的美国人急需在战争中坚强负责的领袖。这也是2004年大选克里成为民主党候选人的有力因素之一。因为他曾在越战中荣立军功。可惜克里本来不断高涨的声誉因为8月份“快艇”广告而遭受重创,迟迟未恢复。看着民意调查中克里的支持率不断下降,真让民主党人和左派恨的牙咬咬。
这时候的举报文件不啻于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一方面,同样通过媒体置疑对方的兵役记录,可算以其人之技还治其身。由于出自最具公信力的节目,比起花钱做广告,更加高出一筹。看丹·拉瑟那一本正经的脸,你能不信吗?另一方面,选择在大选高潮时给予对手一记重拳,可以事半功倍。对于2004年初夏因为报道虐囚事件而备受好评的CBS,这也是趁胜追击、获得更大影响力的绝佳机会。
但是播出后的置疑声超过了其震撼力。《华盛顿邮报》等媒体随即对节目的真实性展开调查。一些被采访人表示他们在接受采访时被误导了。而更多的质询指向举报文件的真实性:文件的字体、打印格式等各种细节均存在伪造的痕迹。
对于各方置疑,CBS先是发表了措辞强硬的声明,声称举报文件经过充分核实;然后,在强大的压力下,CBS高层不得以抛出举报者的名字,这是一个以举报布什知名的狂热分子;抵抗了12天以后, CBSNEWS正式道歉,称其对布什总统服兵役记录的报道,因受虚假资料误导,“判断错误”。拉瑟说:“我们的判断错误,对此我道歉。但是我们在报道中是真诚的,遵循的是CBS新闻报道的传统精神:那就是要调查新闻,不惧怕外来压力,不带有倾向性。”
拉瑟的表述难以令人信服。只要是从事调查新闻的记者就应该了解,举报材料的可信度并不高。举报往往出于个人积怨或者带有个人偏见。轻则影响举报材料的准确性,重则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地罗织罪状。因此,接到举报材料并不一定意味着找到了开启迷宫大门的钥匙,充其量不过是开启了诸多大门中的一扇。记者需要对材料的内容细节逐一核实,有时候比记者自己调查还要辛苦。正因为举报材料不够权威,只有对实在难以核实、又很有把握的内容,才可以将其作为信息来源引用。一些调查性报道动辄将举报材料作为信息来源,言语之间还颇为自得,实是不负责任的态度。
但独立报告公开的报道操作情况显示,CBS的失误已经远远超过了“判断错误”。根据媒体报道,这份报告由美国前检察长索恩伯格(Richard Thornburgh)及美联社总裁博卡德(Louis Boccard)领导的调查小组完成,历时3个多月,采访了CBSNEWS66名员工。长达200多页的报告认为,新闻60分在新闻操作的所有环节都犯了基本的错误,因而未能保证报道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报告认为,问题的产生是由于要抢新闻,在第一时间报道的“短视的狂热”以及在节目播出后该部门采取的“僵硬和盲目的自卫”。
一个年轻人,在高官父亲的保护下逃脱兵役,听上去是很有可能的。但是听上去是一回事,证明给全国观众又是另外一回事。先行调查,然后根据调查的结果来形成立场,是实事求是。但是,大多数人都会在调查之前有一个预设的立场。这也是很自然的。问题是,你必须以真凭实据证明自己的预设立场,而不是为证明而罗织材料。而为了达到目的自我催眠,更是愚蠢的行为。
这是CBS最大的错误。
但并非唯一的错误。CBS还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虽然从来没有被公开讨论,却是新闻工作者的大忌。CBS轻信、利用,然后出卖了举报者!
一般来说,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并没有为对方负责的义务。采访对象需要为自己说的话负责,而不应该为自己的话被报道而埋怨记者。记者则为自己的笔负责,需要自行查证采访对象的正误。
对于一些记者来说,这正是工作的快感所在。你牛是不是?我就是搞你怎么样?你再牛你的事儿也被我报了!
但是,对于匿名消息来源,记者负有保护其身份的责任。
美国媒体报道中经常有匿名的消息来源。消息来源的匿名性当然不利于衡量消息的权威性。但是这有利于公开敏感事件的内情,同时也保护了消息来源。可以说,在这种情况下,媒体和消息来源之间达成了契约:我给你消息,你保护我。尽管从来没有明文规定,但是对于这种契约的遵守是行内心照不宣的。读者和消息来源,是新闻报道尤其是调查性报道的两大力量源泉。对于记者来说,消息来源的重要性更重于读者。也正因此,应该像保卫公众的知情权一样尽力为消息来源保密。
然而CBS在愚蠢轻信了举报者之后,又在舆论压力下立即抛出了举报者的身份!对于调查性报道的媒体来说,这种缺乏职业操守的行为比前者更加无耻。如果一个媒体不仅缺乏判断力,而且为推卸责任而轻易出卖匿名消息来源,谁还能相信它?
CBS的两大错误,使其在读者和消息来源两大力量源泉方面都丧失了信誉,教训不可谓不深。
尽管新闻60分在该档节目中的新闻操作和最初的反应有违其“新闻专业主义”的形象,但CBS最后的处理方法却着实令人佩服。它不仅邀请独立的调查小组对其调查,还公开了调查报告,并且在其节目中以平常心态报道此事。另外,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解雇四位资深新闻人的行动,也叫人印象深刻。
再看国内媒体对失实报道的处理,也有同样规格甚至更加严厉的处理办法,往往是上级管理层进行负责,鲜有交托于独立调查小组,更徨论如此公开地报道处理结果。
国内对新闻失实报道的处理,以政治新闻为主。因为报道方针不同,我们很难将这种基于国情的特殊处理方式与CBS新闻60分事件相比较。但是如果拿近年发生的一件新闻界争端与之比较,实在令国人汗颜。
这件争端的两位主角是全国著名的记者G报A,以及一位名作家B。事情很简单,B发现,A的书大量抄袭了B的报告文学。B要求A道歉,但遭到拒绝,随即告上法庭。此案时间颇长,最后听说是调解了事。
与CBS新闻60分不同的是,双方并没有纠缠于事实,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在上层寻找各自的支持。换句话说,是看谁的背景、关系硬。更可笑的是,A声称书是应上级部门要求而作,因此是职务行为,自己不应该对此负责。当我听到这里,不禁失笑。真想问问A君,难道上级部门也要求你抄袭了吗?我对此事的了解皆由传闻而来,并不一定准确。但有一点是确实的。此事牵涉两位著名文人,在媒体圈流传甚广,却鲜见于媒体,与CBS新闻60分的公开处理显然大相径庭。
谈论此事时,有人对A对此案的处理方式表示遗憾,但很少有人谴责A的抄袭行为。这一点让我感到非常奇怪。普遍的看法是“不过是宣传材料嘛!”难道宣传材料就可以不遵守新闻操守?
A是国内最为知名的记者,他在大红大紫时曾经撰文说:“我不要求利,我就是重个名!”重名、图名却因此失名。CBS新闻60分的报道失误尽管原因不同,不能否认其中可能有追求名利的内在因素。但是,CBS对此事件的处理方式要远远高于A,也因此有机会挽回而不是失去更多的名誉。
尽管CBS的处理方式被看作是“壮士断腕”,但断的并不干净。
在对此次失实报道的处理中,有两个人可算保住了位置。一是主持人丹·拉瑟。尽管他不得不宣布从主持人位置上引退,但毕竟是在独立报告公开之前自动辞职,算是体面下台。而且丹·拉瑟只是不做主持人,并未结束其职业生涯。就在独立报告公开、CBS再次陷入众人非议之时,丹·拉瑟却远离争议的漩涡,作为记者在东南亚报道海啸。另外一个则是总裁,他也保住了饭碗。
这当然比国内强些。以前文所述的媒体纷争为例,争端的全过程都鲜有报道,而争端结束之后A依然顶着名记者的光环,更无管理层为此事负责。
但CBS的案例使我感到世界不存在绝对的公平,有才或者有地位的人往往就有特权。也许会有人拿《纽约时报》来反驳我的观点。但是不要忘记,首先《纽约时报》的记者明显是主犯,而且也并非丹·拉瑟那样的有价值的大牌记者。他和报纸主编的去职当然彰显了《纽约时报》对失实报道的毫不留情,但并不能完全证伪我的观点。
如果不是丹·拉瑟,如果是一个普通记者犯错,在美国的例子就是《纽约时报》。但他们是主编与普通记者一同下台。那么在国内呢?
在我身边,就有一桩发生在普通记者身上的故事。他是L报的记者C。在一次关于他写的消息是否刊出的讨论中,他因为对于事实难以把握,反对匆忙刊登。但负责的编辑却坚持将其作为头条刊出。报道一出,立刻遭至上级部门追查,更频频找其谈话。一开始,所有的错误都指向他,最后调查者从他的电子邮箱中找到他当初反对刊出报道的邮件,才得以表明清白。
但是,事情处理的结果是,负责的编辑罚款,而他却被要求从此不得负责该口报道。不仅如此,他从此也不能署真名,而需要改名。
听说朋友的遭遇,我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这种头条的处理错误,实在应该由负责的编辑负责,而不是由缺乏经验的新人来承担。更何况这个新人没有犯错。位高权重者,得的好处往往最多,按道理,在需要承担的时候也应该担当更多。但是事实往往相反。
遭此打击,如果按照现在业界的流行趋势,那些记者大腕们早就一个个在网上狂发公开信,诅咒六月降雪了。可是我的朋友刚进媒体没有多久,遭此打击,自然垂头沮丧,但还是忍下来,依然留在那个媒体。
你可以说,他也可以有选择呀?他可以选择辞职,可以选择写公开信。你可以说他懦弱,但是要做个勇敢的人,往往需要有实力,需要无后顾之忧。但是,一个年轻人,刚刚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连户口都没有转正,首先要解决温饱问题,再谈气节大义。又怎么能够随心所欲的生活?
首先抵赖、抵赖不过就抛出对自己最没有用的人、然后再文过饰非、不得已再根据利益大小一步步抛出自己的砝码。这是一个普通人在重重压力之下做出的正常反应。
但是CBS不是一个普通人,而是一个标榜自己集公正、客观、勇气与谋略一身的媒体。一个人(媒体)要给自己套上光环,就必须面对压力作出与上完全相反的回应:承认错误、绝不供出举报者、位高者和直接负责人引咎辞职。
但是谁能够做到呢?
做记者几年来,发现许多人喜欢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套上一个漂亮的口号,尤其以媒体为最。我不反对打口号,连纤夫都要喊号子呢!不过从我自己和身边人的工作经历看来,一个记者即使没有远大的理想、金光闪闪的文凭或者这个那个的专业知识,也可以做成事。曾经看过一个电视剧,里面的男主人公说:“我没有受过什么教育,我都是根据幼儿园教的道理去做的。比如,别人的东西不要拿。”这句话给我印象非常深刻。尽管这个世界上充满了漂亮的口号,但是要做成事情,只要遵守幼儿园时教的道理就可以了。
问题是,在真正操作的过程中,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尊重简单的道理。
举一个例子。不要抄袭,尽量注明source的出处,是新闻报道的一大原则。但是有多少人真正尊重这个原则呢?
抄袭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时间来不及;比如驾驭文字的能力不够,无法用自己的文字表达;比如不愿意给别的媒体credit;比如“只抄一两句话不算抄”等等。
风平浪静的时候,自然都不是问题。但是,一旦风波来临,谁为此负责?负责人又该如何自处?丹·拉瑟也无法幸免,更何况丹·拉瑟只有一个。
我一直想,如果朋友的遭遇发生到我身上,我应该怎么办?如果CBS事件发生在中国,又会是怎样的情形?
我会尽力,不让这样的事情发生。我会尽力,在我的每一个报道中,保障公众的知情权、保卫我的消息来源、保护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