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十念法门之——念佛
说起念佛,一定会有人以为我说的是念“南无阿弥陀佛”,其实不然。
念“南无阿弥陀佛”是一种很好的方法,由净土宗的慧远法师创立,我们在这里也简单的介绍一下它的重点。
这种方法是“持名念佛”,分金刚念诵、观音念诵等等,其实说白了就是大声念、小声念、无声念,怎么念都好,看所处的环境和身心情况而定。那是针对不同情况具体处理的方法问题,不是重点。重点在于如何用心。有句俗话叫“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话好像是开玩笑,却说到了点子上。如果没学会用心,就会事倍功半,效果不佳。
说到用心,其实也没那么悬,简单的说就是静心、平心、专心,开始的时候“以一念代万念”,慢慢的会只有一念,到我们能有效的控制自己的念头——思想,就有了初步的成果了。
这方面我们不展开,有机会可以专门谈。
在具体介绍之前,我们先说明一下什么是“佛”。
很多人有个误会,以为“佛”是一种神通广大云山雾罩的虚幻东西,其实那是被一些人渲染出的错误概念。佛家是最实在不过的了,我们在经书里,除了风格上的语句重复以外,看不到废话。敢让人家“一字三礼”的书,不是那么简单的。
在佛家,“佛”的定义是“觉悟的人”。首先他是一个人,也有人的七情六欲,也要吃喝拉撒睡,也有苦恼,也会累,也会无可奈何,只是他看明白了这个世界和世界上的事情,用一种平和理智的心态对待而已。再有他觉悟了,所以他来告诉我们他觉悟的是什么,我们可以和他讨论他说的对不对,也可以不承认他,但是不要不去思考他的话,否则是我们自己的损失。当然我们在他面前往往会说不出话。
这个“觉悟的人”不是“空口说白话”,而是确实解决了身心两方面的问题,如果用现代的话来定义,也可以这样说:他是一个真正身心都健康的人。
神通有没有我们不去说他,因为和我们无关,对那个有兴趣,可以去看“西游记”和“封神演义”。当然以后我们也可以专门讨论。
“佛”的称呼很多,大约有十种。我们另外比较熟悉的一个是“如来”,其实如来就是“佛”,“佛”就是如来,都是一种称呼,不是一个人的名字,也不好连起来用,我们被“西游记”搞误会了。
还有几种是正遍知、明行足、世间解、天人师、调御丈夫、善逝、世尊、无上士、应供。正确的知道一切、明白了方法、了解世间的事理、一切人的老师、有办法的大丈夫、懂得离开、世人应该尊敬的人、最高明的人、应该供养的人——哪样吹嘘自己的神通了?都是告诉我们他明白了,“悟”了,可以告诉我们一条他走过的路,我们可以事半功倍明白正确的方向,免得再走冤枉路。
他是一个真正明白了的老师,他想让我们和他一样明白,和他一样解决能自己的问题,他用自己的亲身经验告诉我们正确的努力方向。当然有很多正确的方向,他也告诉我们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他是一个苦口婆心谆谆善诱的老师。
明白了什么是“佛”,也就明白了什么是“念佛”。
“念佛”就是以老师为榜样、以老师为样板,象他那样生活、思考、修行。你也可以假想自己就是他,按照他的样子要求自己。
比如说,走路的时候,你可以想象,佛是怎么走路的。怎么样走路才能身心清静,坦荡祥和。如果你看过佛像,你可以想想,怎么样走路才能保持那样的表情。你还可以想象自己就是佛,在那里走着,和他一样的迈步,和他一样的甩臂,和他一样的表情,和他一样的呼吸,和他一样的思考;
比如,说话的时候,你可以想象,佛是怎么说话的。怎么样说话才能语气和顺,不急不缓,清静湛然;
比如,你可以想象他的眼神。什么样的眼神才能象佛一样?
再比如,吃饭、睡觉、静坐等等各方面,都可以想象佛是怎么样的;
再比如,他是怎么样看风景的、他是怎么样看一个路边的乞丐的、他是怎么样看待一只猫、一株草的。
我们做每件事情,都以佛为比照,按着他的作法去要求自己,把自己不好的习惯、不谐调的东西、不适合的作法、不安祥的心态慢慢的调整到比较好的状态。
这就是“念佛”。
我们的这位老师已经做到了身心在任何时候都能保持完美的状态,他做到了,我们如果也想做到,就要向他学习。
所以说修行是很生活化的,也只有把修行融入生活,才会真的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