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8
2×2×2=8
2是爸爸,4是爷爷。所以爸爸的爷爷呢,就等于爷爷的爸爸,也等于爸爸的爸爸的爸爸。
我没有见过爷爷的爸爸,但我去拜访过他,他现在和爷爷的妈妈在一起。他们俩现在住在一个很美的地方,那里青山绿水。到了春天,漫山遍野的全是杜鹃花。从他们住的地方向前看,可以看到近处的一个小山岗,山脚下有一条小河蜿蜒流过,小河的周围是一些绿色的田野。山岗的顶上有一棵迎风的檫树,以那棵檫树作瞄准的标志,可以看到更远的地方,是连绵不断的群山之中最高最雄伟的一座山峰。听说到了冬天,有些年那山顶有两个月都是雪白的。我站在那儿,感到了世界的浩瀚,人类的渺小,还有时间的永恒。
他们的小屋子很古典,有个尖尖的屋顶,门口两边对称地各有一颗不高的朱栗树。屋子的门很有意思,是两个连在一起的拱门,很像麦当劳的标志。我去过那里两次,一次是很小的时候,那时候胆小,还不懂事。还有一次就是上一次回国跟着爸爸和爷爷一起去的。我很羡慕那个地方,那么的优美,那么的哲理。
爸爸的爷爷是个商人,曾经和我们这几代一样,到处漂泊。他是做美孚生意的,也做过别的,如茶叶。他很有头脑,可惜时代不好,兵荒马乱的,生意得不到长久的保证。大概是忙于事业,以至到了二十六岁才成家,在那个年代算是很晚的了。爸爸的奶奶来自大户人家,结婚时只有十七岁,所以他们差了九岁。他们后来养育了七个孩子,三男四女,除了爷爷的大哥和三妹外,都是长寿。
和我们这一代不同,那个年代社会有好多的巨大变化。打仗,打仗,打仗。人们要生存真的不容易。像我爸爸的爷爷这样的人,每次出去做生意都不知道能不能回家,爸爸的奶奶一直都把心提到喉咙上,带着一大家子过活。现代人养一个都要下那么多决心,结不结婚,生不生。真的是不能比较哇。
我也想到一个问题。听爷爷说,那个年代,很多男人都不止一个妻子,比如毛主席,比如蒋委员长。可是爷爷的爸爸在这方面却非常严谨,这给后代也树立了榜样。我们家族里没有任何复杂的家庭关系,家谱上简单工整。爷爷说,这是一种荣耀。
爷爷的爸爸见到了文革,然后他就先住进了那个碧野仙踪的小屋里,睡在麦当劳的一个拱门里,在那儿等他的另一半,等了十几年,一直到我出生前不久,他们就一直住在一起了。
我对曾祖父的故事知道的很少。爷爷说,我们家以前有个曾祖父的画像,挂在堂屋里的一个边上。后来堂屋正中是毛主席,边上是一些标语,就没有画像的位置了。不,应该说是堂屋里没有他的位置了。爷爷的母亲就把画像移到了他们的卧室里。后来因为搬家,搬到了一个没有堂屋的小房子里,加上时代的变化,那张画像的布局显得不合时宜。曾祖父走后,曾祖母舍不得,就把画像藏在她身边。文革晚期的有一天,她独自一个人带着画像到了一条小河边,把画像烧了,还把灰烬撒到了那条小河里,淌走了。爷爷不明白他的母亲为什么这样做。虽然曾祖父有一些照片,但画像是大家的么。
我只能想象曾祖母烧画像时的心情。十七岁嫁给了他,恩恩爱爱,风风雨雨,几十年了。我想,也许由于时代所迫,曾祖母只有这样做,才能让他永远神圣地属于自己吧。
我跟着父母,到了好多地方,学校一个一个地换,朋友也一批一批地交了又交。每次搬家去机场前,看着那些带不走的玩具,书,物品,和那些熟悉的风景,我总是悲哀不已。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什么人可以和我永远在一起?父母?不是,我会结婚的,会走的。孩子?一样,长到二十岁,会走的。朋友?同学?好像也不行。亲戚?邻居?都不行。我失去的太多了,所以才把父母,同学,亲友之间的情义看得非常重。非常不容易呵。会失去,就更舍不得了。
那么,看来只有夫妻才能最长久了,从二十多岁直到永远,一直在一起。可是这个,看似容易,能做到的比例却少得可怜。看了那么多的故事,我的一个感觉好像好多人并不在乎天长地久,不珍惜,不知道需要珍惜,不知道怎样珍惜。或者知道需要珍惜的时候,已经晚了。
大部分夫妻是本来不认识的,没有关系的,没有血缘的,所以是最脆弱的,如果找不到理由珍惜,命运就这么定了。其实理由是有的,就是从年轻,一直到老,是陪伴最久的人。这个理由好像很足够了。这就是“缘”吧?缘其实是自己给的,不是上天给的。
我对自己的未来有一种企盼,也有一种担忧。那么多负面的故事。可是我又想起了我的曾祖父母。他们给了我未来的信心。所以我从心里崇拜他们,羡慕他们。
有句话叫做“夫妻好似同林鸟,大难到来各自飞”。可是爸爸的爷爷奶奶一辈子遇到的大难据说非常多,但他们总是一起飞。后来飞不动了,就留在了一个永远的小巢里,肩并肩,头靠头,听着山雀歌唱,看着千山万水,春夏秋冬,看着山下那条小河永不间断地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