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合肥的味道

在美国,忙忙碌碌地求生存,谋发展,我虽一直想写些什么记下这些年的心路历程,可还真不曾想过要写成一本书。但经过9。11事件......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咸:合肥的味道 沈敏特   几十年前,我来到合肥工作。那天到工作单位报到,办完手续已过了开饭的时间。附近没有什么饭馆,只能随着好心的人事处的干部到了食堂。她说:“你新来乍到,食堂会为你另做的。”果然,食堂的工友很热情,请我坐下,要我稍等片刻。就是这顿午饭有两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件是:那位工友对我说:“饭马上能端出来,就是没什么菜了,只能搞几个‘子弹’吃吃了。”请我吃“子弹”,我当时确实感到突愕,虽然我知道不会是可以让我送命的子弹。以后我才知道合肥话把“鸡”读成“子”,于是鸡蛋就成了“子弹”。二件是:那盘炒“子弹”奇咸无比。对我这个吃惯淡而甜的江南人来说,确实是生平第一次。当然,我还是很礼貌的,那位工友在我吃过饭之后很殷勤地问我“口味还吃得惯吗”,我连声说“可以可以”。   这以后,我了解了合肥的菜味偏重。那咸鸡、咸鸭、咸鹅基本相当于盐,要不如此,合肥人便会说“没味”。即使是现代宴席,到最后上主食米饭时,合肥人必配小菜,如咸萝卜、咸豆角之类。否则那碗米饭可能就咽不下去。在合肥呆了几年之后,我的口味也进入了“合肥化”的轨道;回老家,再吃家乡的饭菜,有时也会有“不解渴”的感觉。   从保健的角度,盐重有害。低盐是一种防病措施。但多少年来,口味重可能是合肥的农村生活方式的一种表现。经常在烈日下淌大汗,体内盐份大量流失,口味重是一种补充盐份的途径。各地的钢铁工人需要盐汽水解渴,道理就是这个。所以在合肥农村,农民把盐作为温饱的标志。要说生活窘迫,农民会说:“这孩子长得不好,家穷少油盐啊!”   不过我觉得原因也不尽然。可能与合肥人的性格有关。合肥人口味盐重,而其他方面也重。用老话说,要“解渴”,用新词讲,要“到位”,就像烧菜要放下一大把盐一样。   合肥人(包括穷人)待客必是大碗大盘,装足盛满,摆满一桌,盘上摞盘。   合肥人请酒,必要客人“喝好”,这“好”就是醉的意思。所以,不醉就是没“喝好”。   合肥人送礼呢,必是大包大篮,否则就“送不出手”,不作兴像外国人那样一枝花、一瓶酒。   记得有一年,我下乡劳动寄往在老乡家里。那里的山芋特别甜,我很喜欢。有一次老乡进城办事,顺便来看望我,竟是一手提着两只老母鸡,肩上扛着一麻袋山芋。我说“太礼重了”,他说“不重不重,鸡是自家养的,山芋是地里挖的,一分钱也没花”   又有一年,恰好我的合肥同事到我家乡出差,我托他带样东西给我妈。我妈自然留他吃了一顿饭。他回来很不好意思地对我说:“你家饭菜都好,就是不敢吃。”我诧异地询问原由,他说:“小碗小碟的,我哪敢放开吃啊!”当然他没说“你家小气”。   合肥口味咸,反映的可能是一个“重”字。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