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大科技时代,靠一个聪明的脑瓜灵机一动就能做出惊天发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稍稍有点影响的东西都是人堆出来的,是钱堆出来的。出名的人物首先要在本人参加的项目中拳打脚踢一番做上老大,然后再将这个项目的所有功劳归于己身,再向上级向社会海吹猛骗。获得知名度后,就可以争取更多的钱,召集更多的人,干更大的项目。
基本上社会上有点知名度的科学工作者是不搞科学的,主要工作是写报告作报告,拉钱发钱,和公司经理的工作日程类似。
席琳:现在院士是良莠不齐
有水平的院士还是不少的,例如黄秉维,就是比较能服众和有学术影响力的,否则不会为自己创造了“生态环境”这个错词而内疚,也不会因为这一个错词而惊动政协副主席和工程院副院长来出面纠正,其实是黄老自己认错在先,后面的这许多人,才写文章在后。
不是院士天生是政客,而是政客活动能力强,容易做院士。
例如陈章良,虽然科学院和工程院现在都不肯接纳他,但假以时日,人家照样能当院士。为什么?名气在那里,活动的能力在那里。
要是不信,这句话就先放这里。
孔老三:“生态环境”这个词没什么不好的呀
“院士”本身就是一道坎,不具备政客素质的人是进不去的。要想成名,从最早的参加项目的拳打脚踢争做老大就开始了选拔赛。只有做上了项目老大,才能把一个个项目的功劳归于己有。
“生态环境”是错词吗?惊动政协副主席和工程院副院长到底是在“纠错”还是在自抬身价自我炒作?
现代科学的常识,一个专业词汇如何称呼,是叫“桌子”、“椅子”还是“马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词汇是如何定义的。黄院士难道连这一点常识都没有?
不仅是专业词汇,即便是一般常用词汇,如“打扫卫生”一词,就有人指出词义不通,但只要大家能理解它的意义,就没什么不通的。而且中文词义在近代演变的速度也是非常快的,如“您”字,老的词典里它是复数,所以小学生作文如果用了“您们”一词,就是错的了,要被语文老师批评的,现在“您们”不是用的很好吗?
“生态环境”是对是错?只要大家明白它指的是什么,“生态环境”还是“环境生态”重要吗?用得着黄大院士再炒作一番吗?
陈章良这个倒霉蛋,并不比其他的院士更无能,只是他比院士们倒霉。象发表文章被发现是抄袭,那不都是手下人干的吗?手下人写文章本人署名,哪个院士不是常干这一行的?陈章良吃亏在少不更事,高调走上层路线,引起海外华人学者的注意,这才被发现发表文章是抄袭。没有搞好同老院士们的关系,忘记了要进院士俱乐部,还需要院士们引荐。
席林:回复:(孔老三)“生态环境”这个词没什么不好的呀?
三先生说的不无道理。
只是生态和环境各有其自身的内涵和外延,中间有交集的部分,但是不能够互相替代,把两个概念放在一起说,就混淆了二者的界限,内涵比生态和环境都要小的多。
而且要命的是,这两个现代词汇,都和现政府的职能部门相联系:环境有环保局,生态有林业局,各有各的条条和片片,把两个词放在一起说,就成了四不象,踢皮球和争课题的事就不断出现。
另外现在要和国际接轨,生态和环境都是从国外翻译进来的词汇,再翻译出去,生态环境就不伦不类,外国人看不懂,影响交流。而且我们动不动就说要搞生态环境建设,容易引发歧义,让外人觉得,长期标榜天人合一的中国人,后代却是一帮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的味道。
其实你去各级政府,包括科研单位去问一问,喊生态环境最凶的那些人,有几个真正知道他们在喊的生态环境,究竟是一个什么东西吗?
黄先生首先发明了这个用法,后来才发觉有错误,但已经流传开来,他就不厌其烦地到处去说,希望给予纠正,是在学术上的负责任,丝毫没有去商业炒做的意思。不象是有一些人,包括一些老院士,明明是做错了事,或表错了态,给国家造成了损失,却死也不承认错误,还倒打一耙,说我早知如此等等。
至于陈章良,他能到当今的地位,自有他的精明过人之处。三先生也不必太为他打抱不平,当院士对陈章良来说不过是小菜一碟,只不过是早一天晚一天的事。再说揭露他的也不是海外华人,例如海外的学术打假英雄方舟子和他的新语丝网站就一直在为陈章良辩护。另外申请院士,也不是由老院士提名推荐一条道,行政资源,更为重要。
关键的关键,还是除了恐龙蛋,他陈章良能拿得出手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一个反例,就是搞杂交水稻的袁隆平,理论上没有什么,开始就是提不上,但人家就是能让水稻高产,最终还是提上了,让人口服心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