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此复神州第一功-黄兴烈士遗事
在革命先烈中,兼有侠情与懦风的,黄兴当是其中最着名之一;在战场上,他是指挥千军的勇将,而他诗文又与豪气相辉映。
黄兴是湖南人,体格魁伟,只手能举百钧。为了鼓吹革命,他一方面结交知识分子,组织华兴会,後又加入同盟会。另一方面又打入江湖会党,组织同仇会,使他在历次起义时,有基本的力量。
双十武昌起义,黎元洪临时担任都督,不旋踵黄兴赶到,立刻被拜为战时总司令。因此,维系双十起义的战果,终至肇造民国,他实应具首功之一。
武昌起义前,他曾撰对联一付,以示抱负:「能争汉土为先着,此复神州第一功」
他并常配一印,文字简洁而豪气浑厚,印文为:「上马杀贼,下马草露布。」露布,是「捷报」的意思。
另外,他在领导三二九广州起义失败後,曾填词一首「蝶恋花-吊黄花岗」,诗情真切沉深,令人读之低回:「转眼黄花看发处,为嘱西风暂把香笼住,待酿满枝清艳露。回首羊城三月暮,血肉丝飞气士吞狂虏,事败垂成原鼠子,英雄地下长无语。」
二、吁我民族猛回头-陈天华烈士遗事
陈天华先烈,湖南人,以鼓吹民族主义为己任,所着咸用白话文,因此他的文字小册在长江沿岸最为盛行,图为其所着「猛回头」一书。
他是性情中人,一九0三年,俄兵入据东三省,朝野束手无策,他便咬破手指写成数十幅血书,痛陈清廷软弱的症状。他後来参与发起盟会,负责起草会章,又任民报的撰述员。但民报出版後,日本与清廷串通,颁布取缔留学生规则,引得留学生界惶惶不可终日;在这种情况下,他毅然投海,以自杀为抗议,时年仅三十一岁。
三、以国事为心,为生民立命-方声洞烈士遗事
在历次革命中,先烈在就义前,多有感情洋溢而发为文辞的,方声洞先生的「秉父诀别函」,动人处不下林怀民的诀别书。
方声洞是福建人,赴日先学陆军再学医,举家加入同盟会。三二九之役,专程回国赴难,与黄兴同在一线,杀敌最多,但背部受刀伤,胸前中弹而死,年才二十六岁。在诀别书中,他说:「事败则中国人不免於亡,四万万人皆死,不特儿一人;如事成;则四万万人皆生,儿虽死,亦乐也。但望大人以国事为心,勿伤儿之死!」点读至此,令人掷笔一叹!
附录「诀别书全文」:
父亲大人膝下,跪禀者:此为儿最後亲笔之禀。禀果到家者,则儿己不在人世者久矣。儿死不足惜,第此次之事未曾禀告大人,实为大罪,故临死特将其就死之原因为大人陈之:窃自满洲入关以来,凌虐我汉人,无所不至,迄於今日,外患逼迫,瓜分之祸己在目前,满洲政府犹不愿实心改良政治,以图强盛,仅以预备立宪之空名,炫惑内外之观听,必欲断送汉人之土地於外人,然後始大快於其心。是以满洲政府一日之不去;中国一日不免於危亡,故欲保全国土,必自驱满始,此固人人所共知也。儿蓄此志己久,只以时未至,故隐忍未发。迩者与海内外诸同志共谋起义,以扑满政府,以救祖国,祖国之存亡,在此一举。事败则中国不免於亡,四万万人皆死,不特儿一人;如事成;则四万万人皆生,儿虽死,亦乐也。只以大人爱儿切,故临死不敢不为禀告;但望大人以国事为心,勿伤儿之死,则幸甚矣。夫男儿在世,不能建功立业,以强祖国;使同胞享幸福奋斗而死,亦大乐也。且为祖国而死,亦义所应尔也。儿刻已念有六岁矣,对於家庭,本有应尽之责任,只以国家不能保,则身家亦不能保,即为身家计,亦不得不於死中求生也。儿今日极力驱满,尽国家之责任者,亦即所以保卫身家也。他日革命成功,我家之人,皆为中华新国民,而子孙万世,亦可以长保无虞,则儿虽死,亦暝目於地下矣。惟从此以往,一切家事均不能为大人分忧,甚为抱憾;幸有涛兄及诸孙在,则儿或可稍安於地下也。惟祈大人得信後,切不可过於伤心,以碍福体,则儿罪更大矣;幸谅之。兹附上致颖媳信一通,俟其到汉时面交。并祈得书时,即遣人赴日本接其归国,因彼一人在东,无人照料,种种不妥也;如能早归,以尽子媳之职,或能稍轻儿不孝之罪,临死不尽所言,惟祈大人善保玊体,以慰儿於地下。旭孙将来长成,乞善导其爱国之精神,以为将来为国报仇地。临书不胜企祷之至。敬请万福金安。儿声洞赴义前一日禀於广州城。家中诸大人及诸兄弟姐妹诸嫂诸侄儿女及诸亲戚统此告别。
四、臂可断志不可挠-刘师复先烈遗事
革命先烈为了推倒颟顸的清廷,常有刺杀满清官吏的行动,但事功未竟而自己先遭伤亡的例子所在多有;图即刘师复先生在研制炸弹不慎,炸断左手後,所装置的义手。刘师复是广东人,留学日本,参加了同盟会,并学会制造炸弹。
民前四年,革命党人拟在潮州,惠州起义,计划先刺杀水师提督李准,便选派刘师复负责。
刘先生慨然担当後,不料在试验期间炸伤了脸部;他毫不气馁,两个月後,终於完成了试验。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计划行刺的当天,他在出发前把炸弹配件扭紧时,又引爆了炸弹,炸断了他的手臂。
刘先生失去了左手,但是他留下来的义臂,却成为悲壮的开国史话中,最真实的存证之一。
五、革命雄健者只身入虎穴-朱执信先烈遗事
朱执信先生,广东人,自幼聪颖,赴日留学考试取第一,思想有系统,言论有条理,为革命阵营的重要军事家与理论家。
朱先生加入同盟会,正值国父标举民族,民权,民生主义做为革命的宗旨,不少同志对标出民生主义表示异议,唯朱先生及其他少数人认为,社会(民生)革命当与政治(民族,民权)革命并行;同时,他又大力驳斥保皇党,成为革命理论的健将。
朱先生曾参加三二九起义,武昌起义後,又率民军会攻广州。在一次革命期间,又感化若干草莽,全力倒袁。其後,并参加了「新文化运动」。
民国九年,他退出军事界後,广州又有兵变,指名非他不能调停;他只身前往,不料竟被散兵包围枪杀,年仅三十六岁。
六、至慕高人节。常怀国士恩-胡汉民先烈遗事
据中国国民党党史会研究,胡汉民先生是在革命期间追随国父的信徒中,资历最久的一位,也是开国革命中,国父最得力的助手。他对革命的信仰,对主义的效忠,堪为革命党员最佳的典范。
胡汉民是广东人,从同盟会时期便主持宣传笔政,担任革命喉舌。民国後,又辅佐先总统蒋公,治党,清党,坐镇中枢,终至积劳而逝。
七、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国父孙中山先生遗事(一)银元一百?忧劳千万
这是一张同时有两大伟人亲笔签名的签呈。
建国初期,国事依然艰困,先总统蒋公曾仅为一百银元军费,向国父呈请核发。
这分文献,不仅因两位伟人签名并列,而弥足珍贵;文献内容,也可反映当时革命情势的拮据。
(二)一颗咀嚼开国艰辛的牙齿
国父孙中山先生遗留下来的一颗牙齿,中国国民党党史会主任委员秦孝仪先生曾喻之为「舍利子」,这颗牙齿咀嚼过国父个人从事革命的艰难困苦,也经历了中华民国建国过程中的多少风霜血泪。
(三)青天白日?伟人胸怀
国父亲笔所绘的国徽。据吴敬恒先生说,辛亥武昌起义後,国父由美赴英处置有关事宜,而後返国。在伦敦的时候,旅英侨民请国父制定国旗,国父便拿起一张明信片,在背面绘上青天白日徽,并定青天白日满地红为国旗,第二天,伦敦唐人街便飘满了国旗。
(四)国父的遗志?国人的责任
国父亲手所批的演讲本三民主义,而今神州待复,革命尚未成功,三民主义仍为尚待全体国共同努力促其实现的目标。
八、但恃铁血报祖国-秋瑾先烈遗事
在革命先烈中,身为女子,而气概甚或超迈男子的,秋瑾女士可谓其中最具典型的一位。图为其手着的诗文,浮透着雄劲之气。
秋瑾是浙江人,少好骑马,善饮酒,引得乡人注目。婚後随夫入北京,接触新学书报,又亲历八国联军兵临城下的惨状,油然生出了革命思想。她在刺激中写下「宝刀歌」:
「…白鬼西来做警钟,汉人惊破奴才梦,赤铁主义下今日,百万头颅等一毛…」
她又做「宝剑歌」以明志:
「…按剑相顾读史书,但恃铁血主义报祖国。」
後来她东渡日本求学,加入同盟会,也参加了江湖会党。归国後创办学校作为革命的掩护,经常男装骑马,率学生出城郊操练。又把「洪门」的势力改组为「光复军」,准备起事。
在筹备革命同时,她也积极倡导女权,她的文字浅白,非常具有鼓动性,譬如这一段:
「(我们妇女)身儿是柔柔顺顺的媚着,气儿也是闷闷的受着,泪珠儿是常常的滴着,生活是巴巴结结的做着,曾受着些自由自在的幸福未曾呢?」这番话,曾引起广泛的共鸣。
可惜秋瑾筹建义军的风声走漏,清军来围捕,定死罪。他在临刑前不肯作供画押,只写下「秋风秋雨愁煞人」,时年三十二。
题诗「有所感」;
「莽莽神州叹陆沉,救时无计愧偷生,搏沙有愿兴亡楚,博浪无椎击暴秦,国破方知人种贱,义高不碍客囊贫,经营恨未酬同志,把剑悲歌涕泪横。」
她看日俄战图的感触:
「万里乘风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浊酒难销爱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拚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另外,她的遗像中,手持着白纸扇,这是她在日本参加会党,受封为军师的暗号。
九、血衣铁汉-范光启先烈遗事
双十革命,清廷覆亡,然革命未竟全功又有二次革命和讨袁运动,因此仍有烈士牺牲,范光启先生便是其中之一。
范光启是安徽人,先在报上着文倡言革命,又参加东南起义,组织铁血军。民国後,他续在上海组织义军反袁,不意被袁的爪牙刺杀。
十、悲壮凄美诀别书-林觉民先烈遗事
林觉民先烈,福建人,天性幽默,谈吐雅趣,曾着「原爱」一书,对人性有高明的洞察。
他参加三二九起义被捕後,在刑堂上侃侃而谈,清官大为诧异,替他解开镣梏,给他纸笔书写。他挥洒千言,写到痛心处,竟解开衣襟,用手搥胸,直至几乎呕吐。提督李准看了十分感动,亲自替他端来痰盂,他也起立回礼,有君子之风。他後来从容就义,不过廿五岁。
附图之一是他秉老父书:「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於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
另图是与爱妻意映诀别书,其中说到: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锺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十一、丈夫不怕死,怕在事不成-陈其美先烈遗事
国父曾经说,辛亥革命能够成功,主要助力而能影响全国最大的,就是上海的光复;上海起义,便是由陈其美先生所领导的。
陈其美是浙江人,少年时学作生意,接触书报,获知时局时,又到日本学习军事,并参加了同盟会。
回国後,他一方面办宣传,一方面创办「精武学校」,聘请拳术家霍元甲主持,以培养武功高强的革命勇士。
武昌起义後,清廷大军镇压,汉口失守;幸而陈其美又在上海举事成功,进取南京,底定了东南形势。所以, 国父说,「上海其美一木之支者,较他着尤多也。」
民国成立後,袁世凯野心日炽,陈其美又在上海领导「二次革命」,事不成,後来被袁派人所刺杀,享年四十岁。
十二、热血沸腾革命军-邹容先烈遗事
邹容先烈,狂放不拘小节,图为其所着「革命军」,传诵一时。
邹氏为四川人,十几岁时便博览群籍,颇能文笔,他的父亲希望他求取功名,他却回答说:「臭八股不愿学,满场儿不爱入,衰世科名,得之又有何用。」十七岁时,他东渡日本求学,培养了革命的意识,过了两年,回到上海参加「爱国学社」。他目击当时政局靡烂,人心衰败,於是辑成「革命军」一书,出版後大为轰动,还被译为英、日等外国文字。
这本书引起了清廷嫉恨,运用压力,使上海租界领事将邹容拘捕入狱,并买通狱卒施予凌虐,邹容不堪痛苦,病死狱中,当时才二十一岁。
十三、救国救种壮士豪情-温生才先烈遗事
温生才烈士,工人出身,刺杀满清将军孚琦,被捕就义。
温生才是广东人,幼年曾为小贩,後来又到台湾,南洋等地工厂服务。他在海外的时间,会见了国父,也兴起了革命的思想。
民前一年,黄兴,赵声等人图谋在广东起义;温生才先烈认为,革命军以往在广东起义,多败在满清水师提督李准手下,便生刺杀李准之意。
於是温生才身怀手枪,在谘议局前守候了一天,看见一顶官轿呵道而来,他便冲上前去,把轿夫推开,向轿内连发四枪,不意刺杀的却是孚琦。
温生才被捕後,总督张鸣岐问他:「你何故暗杀?」他回答道:「不是暗杀,是明杀!」
张鸣岐无奈,只得又问为何「明杀」?温生才说:「不为私仇,只为救国救种;不是受人蛊惑,完全是个人良知行事!」。
温烈士终於被判斩首,时年四十二,腿上脚镣,直到死後才取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