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以毒攻毒 古人发现一个人如果得了某种传染病,可以长期或终身不再得这种病,有的即 使再得病,也是比较轻微而不致死亡。人们从中得到启发,懂得“以毒攻毒”的原 理,即是在未病之前,先服用或接种这有毒的致病物质,使人体对这些疾病产生特 殊的抵抗力,这种思想包含有近代医学的免疫萌芽了。 在“以毒攻毒”思想指导下,我国也在寻找预防天花的方法。明代郭子章《博 集稀痘方》(西元一五五七年)、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用(白)水牛虱和粉 作饼或烧灰存性和粥饭服下,以预防天花的方法。虽然这种方法尚未得到实际效果 ,但是,它表明古人在“以毒攻毒”思想下,正在寻找防治天花的方法。经过长期 的摸索与多方面的临床实验,终于找到了行之有效的人痘接种法。 三 从时苗到熟苗 清代朱纯嘏《痘疹定论》(一七一三年,康熙五十二年)一书中记载有这一则 故事:说宋真宗时(十一世纪)的宰相王旦,一连生了几个子女,都死于天花,待 到老年又生了一个儿子,取名王素,王旦担心儿子重遭不幸的病害,于是招集了许 多医师来商议,请他们提供防治痘疮的方法。当时有人提议,说四川峨嵋山有一个 “神医”,能种痘,百不失一。丞相王旦立即派人去请,一月後,那位医师赶到了 汴京。医生对王素作了一番检查後,摩著他的头顶说,这个孩子可以种痘,次日即 为他种了,第七天小孩身上发热,十二天後种的痘已经结痂。据载这次种痘效果很 好,後来王素活了六十七岁。这是我国典籍上有关种痘的最早记载。由于说缺乏旁 证,尚不以确证我国十一世纪已发明种痘术了。 稍後,清初俞茂鲲《科金镜赋集解》(西元一七二七年)一中,记载了种痘的 确切年代:“种痘起于明朝隆庆年(西元一五六七-一五七二年),宁国府太平县, 姓氏失考,得之异人丹传之家,由此蔓延天下。至今种花者,宁国人居多。”从此 以後,我国典籍累见有种痘的记载。明末喻昌的《寓意草》(西元一六四三年)记 载有顾□明的二郎、三郎在北平种痘的医案。十年後,董含的《三冈识略》中又记 载安庆的一位姓张的医师,传习种痘术已有三代,其法取患儿的稀痘浆贮于小瓷瓶 内埋在土内待用,使用时将所贮浆染衣,使小孩穿著,三日萌芽,五日痘长,十日 痘萎。这是清初人记录种痘的最早文献。西元一六八一年,清政府曾专差迎请江西 医张琰,为清朝王子和旗人(贵族)种痘。据张琰《种痘新书》(西元一七四一年 )说:“经余种者不下七、八千人,屈指记之,所莫救者,不过二、三十耳。”可 见当时种痘术已有相当水准了。西元一六九五年张璐的《医通》(西元一六九五年 )中记有痘浆、旱苗、痘衣等法,并记述种痘法“始自江右,达于燕齐,近则遍行 南北。”由此可见,我国在十六世纪下半叶发明种痘术後,到了十七世纪已推广到 全国,而且技术也相当完善了。 清吴谦等编著的《医宗金鉴·幼科种痘心法要旨》(刊于乾隆七年,西元一七 四二年),书中介绍有四种痘法。(1)痘衣法:把疮患的内衣给接种者穿上,以引 起感染,这是最原始的方法;(2)浆法:采取疮的浆,用棉花沾塞被接种者的鼻孔 ;(3)旱苗:把痘痂阴乾研末,以银管吹入鼻孔;(4)水苗法:把痘痂研细并用 水调匀,以棉花沾染塞入鼻孔。书中分析了这四种方法的优劣:“水苗为上,旱苗 次之,痘衣多不应验,痘浆太涉残忍。”《幼科种痘心法要旨》对种痘要旨、选苗 、蓄苗、天时(指种痘季节)、择吉、调摄、禁忌、可种、不可种、水苗种法、五 脏传送之理、旱苗种法、痘衣种法、痘浆种法、信苗、补种、自出、治法等共十八 个专题作了介绍。其中如“蓄苗”一节,指出:“若遇热则气泄,日久则气薄,触 污则气不清,藏不洁气不正,此蓄苗之法。”又说:“须贮新磁瓶,内上以物密覆 之,置之洁净之所,清凉之处。”足见当时对于痘苗的接种与保存已经取得不少成 熟的经验了。 早期的种痘术,采用的是天花的痂,叫作“时苗”,实际上是以人工的方法使 接种者感染一次花,这疫苗的危险性比较。大我国在种痘的过程中,逐步取得选择 苗种的经验。清代郑望颐在《种痘法》中主张用接种多“苗性和平”的痘痂作苗, 叫做“熟苗”,这类疫苗的毒性已减,接种後比较安全。同时代的俞茂鲲又指出, 苗种递传愈久愈好。朱奕梁《种痘心法》进一步指出:“良由苗种愈久,则药力之 提拔愈清,人工之选练愈熟,火毒汰尽,精气独存,所以万全而无患也。若‘时苗 ’能连种七次,精加选练,则为『熟苗』。”这种通过连续接种和选练多次来减低 痘苗毒性的方法,是合乎现代科学原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