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大发现,包括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以及目前的航天飞人,背后都有外国专家或技术的影子。可是长期以来,在我们的出版物和对外宣传中,都统一口径,强调自力更生,只字不提外国专家的作用。好象不这样做,就对不起四大发明的列祖列宗。其实这样做,本身就是抹杀历史,就是没有良心,是丢祖宗的人。我们常指责越南朝鲜阿尔巴尼亚忘恩负义,其实我们自己做的,也并不好多少。
下面这两个转帖,是少有的讲苏联专家在新中国勘探和发现第一个油田中的作用的,值得一看。
其中的张恺先生是克拉玛依油田的创业者之一,北队队长。曾任新疆石油管理局总地质师。在《发现克拉玛依油田的前前后后》一文中,他细致而又深情地 回忆了油田的发现过程。
赵白先生, 是克拉玛依油田地质勘察队南队队长。后任新疆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他在《克拉玛依油气勘探的风雨历程》一文中,也强调指出:发现克拉玛依油田的功臣,应该是前苏联专家乌瓦洛夫。
这两位先生不贪功,不倭过,令人景仰。
相反,中国的石油之父大庆油田的发现人黄汲清,这一次却把话说的太早,以至于马失前蹄,看走了眼,被遗笑大方。
附一、追忆流金岁月——发现克拉玛依油田的前前后后
作者:张恺 来源:克拉玛依日报 2005-05-25
一、新地区、新队长和黑油山之谜
1953年春,我和范成龙、王大钧同志一起由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分配到新疆中苏石油公司地调处工作。
当时按协议规定,各级领导苏方为正职,中方为副职,所以地调处处长由苏联专家巴格良负责,副处长是余萍同志。地调处的中方同 志很少,只有刘福来科长、一位办事员、一位翻译和一位打字员。
我被分配到苏联专家毕赫亭负责的地质队工作,名义上是实习工程师,领的是采集员的工资,但实际在队上做的却是包括采集员、实 习工程师、伙食管理和所谓中方代表等许多方面的工作,这对我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
我们的工区是托斯台———加尔特河地区。队上还有一名刚从学校出来不久的年轻的苏联专家任地质师。队长毕赫亭50多岁,是个 经验丰富的石油地质专家,参加过卫国战争。他教会我如何做好采集员和实习工程师的工作。他是我参加工作后的第一位启蒙老师,虽然 时间仅一年,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按照余萍副处长的要求,我除了完成队长分配的工作外,还利用晚上时间写了一份托斯台———加尔特河地区的石油地质调查报告。 余副处长很认真地为我们组织了答辩会,听取了我们每个人的研究成果汇报,并提出了修改意见。这是我参加工作后编写的第一份研究报 告,虽然不是正式的,但余副处长很重视,让打字员正式打印了。这对我们是很大的鼓舞和鞭策,因为它代表了苏联专家和处领导对我们 的热心培养。
1954年春,余萍副处长宣布调我到新区去工作,队长是苏联专家勒·依·吾瓦洛夫同志,我们的队号是54年第1队,工区是准 噶尔盆地西北缘克拉玛依———乌尔禾地区,搞1:10万的石油地质普查工作。
余萍向我们详细介绍了黑油山油苗大面积分布的情况。这使我的头脑一时转不过来弯,因为我这一年来主要是了解和熟悉盆地南缘的 石油地质资料,对盆地西北缘一无所知。但一听到黑油山有大面积油苗出露,我还是被深深吸引住了,脑海里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从什 么时代地层出露的 油从哪里来的 它和盆地南缘是什么关系 那里的山高吗 工区的地理条件如何 ……当余副处长宣布会议结束时,我才从一连串的问题中醒转过来。
这时,我们地调处已由经理部大楼搬到地调处大楼 后来成为明园地区的医院 。我到队里报到时,第一次见到我们的新队长,苏联专家吾瓦洛夫同志,他是苏共党员,参加过卫国战争,是个50岁开外经验丰富的石 油地质专家。他热情地接待了我,并很高兴地用中国话自我介绍说:“我,吾瓦洛夫,地质师。”然后哈哈大笑。在爽朗的笑声中,我认 识了一位热心的、和蔼的、经验丰富的、敢于创新的、在地调战线上工作了几十年的石油地质专家。当时队上只有我们3个人,按编制是 1名队长和两名地质师,另1名地质师是王克思同志。王克思是一个身材高大又很稳重的人,能说流利的俄语,虽没学过石油地质专业, 但和苏联专家学会了一套野外地质工作方法。
二、初探克拉玛依
1954年5月中旬,当明园中的杨树已长出绿油油的叶子时,我们开始了野外工作。
出发前队上又增加了1名实习生(赵学海同志,他是天津大学化工系毕业生,分配到公司后,改行学地质),3名工人和1名厨师,加 上 司机同志我们队一共是9个人。
当汽车开出乌鲁木齐在公路上奔驰时,我凝视着公路右侧茫茫的戈壁沙漠,在脑海中思索着黑油山可能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它的地貌景观 和天山山前一样吗?从查阅过的省志和文献中,我知道我们的工区归塔城专区管辖,工区西部“小地名叫黑油山,大地名叫青石峡”,北 西向沿伸的大山叫成吉思汗山;工区东部叫乌尔禾,是居民点,那里有代木河和艾里克湖;工区东南方向是玛纳斯河,小拐是居民点。但 黑油山到底是什么样子?一连串的问题始终在我脑海中转来转去。
汽车开到乌苏后,就开始掉头向盆地腹地开去。当时没有现在的克一乌公路,去克拉玛依必须走乌苏一塔城的公路。这条公路基本上是 土 路,由于是奎屯河向西流入艾比湖流经之地,春季翻浆严重,路非常难行。有些地球物理队早在4月中旬就出发了,由于那时间正是这段 路翻浆最厉害的时候,因而导致那些队的许多重车都卧在了泥坑中。这对我们是“前车之鉴”。我们吸取了地球物理队的教训,一是晚出 来些日子,二是小心地绕道而行,因而顺利地通过了翻浆地段。车到车排子农场后又转向东北行,经前山涝坝直奔克拉玛依。这时车子已 进入干旱的戈壁平原,左侧远处是光秃秃的低矮的克勒山和成吉思汗山,右侧是一眼望不到边的瀚海。有时我还能隐隐约约地看见雄伟高 大的北天山白皑皑的雪峰。
当车子开到红山嘴时,要下一个很大的陡坡,这时我看到了克拉玛依五颜六色的一片露头区和低矮的丘陵地貌,这和天山山前相比像是到 了另外一个世界。这里没有起伏的高山和河流,没有森林,只有光秃秃的平顶山梁和一条条的干沟,它们在山前汇集成大面积分布的冲积 平原,平得就像一面镜子。汽车在冲积平原上把速度开到80公里/小时,也一点都不颠。
车子停下休息时,我好奇地爬上路边的平顶山梁上,想看看为什么平顶山梁远望是黑黝黝的。我走近一看原来是一层大小不等的石子盖 在 上面,有趣的是每个石子的上面都是黑黑的很光亮,而下面却是青色的,也没有亮光,是岩石的本来颜色。我思索着这是为什么?后来, 我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苏联学者奥布鲁切夫在文献中所描述的“沙漠漆”这个独特现象吧。真的很像是谁在石子的表面涂了一层油漆。
当车子快走到去黑油山的路岔口时,我们碰到两个人迎面走来。车子停下,我们向他们打听了去黑油山的方向,并知道他们的车子在前 边 出事了,他们要步行到车排子去求救。吾瓦洛夫让厨师给他们的水壶加满了水,给了他们一些干粮,并向他们说了声“谢谢”。
车子向黑油山开去。沿干沟走了约3公里,我们看到了不整合沟旁美丽、壮观的地质构造剖面露头。不整合线下面出露的是一套杂色地 层 ,地层倾角达30至40°,不整合线上面是一层厚3米左右的黑红色地层,其上是浅黄色厚层砂岩,地层倾角仅3至5°,形成鲜明的 两个构造层。这一重要的地质现象一进入眼底就把我吸引住了,一直到车子开到黑油山停下后,我还在远远地凝望着它。当我回头向前看 时,又被壮观的、大面积分布的沥青丘、液体油苗惊呆了。真是百闻不如一见,我去年在托斯台一加尔特河工区虽见过许多油苗和泥火山 ,但规模都小,也很分散。
下车后,我们随吾瓦洛夫爬上黑油山的最高处。这是一个很大的沥青丘,地层出露很少,大部分面积都被干涸的沥青覆盖了,一些地方 沿 裂隙仍有黑色稠油流出。山顶上有一个小坑被水和稠油充满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有水、稠油和天然气不停地冒上来,坑满后就向山下 流去,一直沿着干沟流出很远。后来我们才知道黑油山的油虽然很稠,但其凝固点很低,零下70℃才凝固,所以它一年四季都在不停地 流着,到如今已有180万年了。吾瓦洛夫告诉我们这水坑是打的一口浅井,到38米处就钻遇基底变质岩了。吾瓦洛夫说:“浅钻队1 952至1953年根据莫以先可1951年黑油山地区详查报告的建议,在这里共打了3口井,第3口井在南边,深达500米,发生 了井喷。这山顶上的是第1口井。”
随后,我们回到山下看了看原来钻井队住的地方,认为这里没有水,又是风口,不宜选做住的地方,应该寻找一个有泉水和背风的地方。 于是我们就沿马车走的小路开往成吉思汗山下的吐孜阿肯沟。当汽车下了一个陡坎进入吐孜阿肯沟向左拐弯时,前面出现了一片树林,我 们感觉像是到了一个仙境,连空气闻起来也不一样,有些潮湿的泥土香味。这片绿洲虽然不大,却真是难得。我们下车后仔细察看了一下 ,只见这树林里有杨树、柳树和草地,还有芦苇。走近一看,芦苇坑里是水泉。最重要的是我们在树林中发现有一个比较大的木头房子, 房子里两边都是用木板搭的通床。这房子的主人是谁呢?吾瓦洛夫很高兴地决定在这里安家。
三、建设小西湖——我们的生活基地
这块戈壁滩上的绿洲真像是世外桃源。吐孜阿肯沟宽约100米,两侧是高50米以上的陡崖,沟的左侧是现代河床,宽5米左右,都是 些砂石;沟的右侧就是古河床的滩地,因有泉水而形成绿洲。我们给绿洲起了个外号叫“小西湖”,它可以算是克拉玛依的一颗明珠了。
第二天,我们很快就把生活基地建设好了。把大木房打扫干净作为我们的住处和库房;在其西侧给吾瓦洛夫搭了一个小办公室,也是他 的 住处;把大木房南边长芦苇的泉水坑加深,并修成整齐的长方形,算是我们的游泳池了,它长3米,宽1.5米,深达两米;把此泉水上 方的一个小泉眼扩大、加深,并用一个木箱子支撑起来,搞了一个能开关的盖子,供大家洗衣服用水;在大木房的东侧搭起一个简单的厨 房。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小小的庭院,中间有一个约4平方米的干整地面,就算是我们的活动中心了,东侧的现代河床就是我们的停车场。
为了解决水源问题,吾瓦洛夫又领我们在吐孜阿肯沟的西侧干沟上游找到了两个小泉眼,把它同样清理干净,用木箱子装起来,做为我 们 的后备水源。为了慎重起见,这个泉水我们只用它做了一天饭,第三天吾瓦洛夫就决定到小拐去运玛纳斯河的水做食用水,我们来时带来 了5个200公升的大铁桶是专门装水用的。
生活基地安排好后,吾瓦洛夫手里拿着一把理发的推子到我们的大木房来,他宣布每个人都要把长发剪去,并首先就盯住了我,问我愿意 不愿意剪发?他解释在野外留平头好处很多,他看我还有些犹豫,便不等我表态,走上前来就是一推子,这时我才注意到,原来他已经剪 成平头了。很快,我们全队所有同志,除了厨师外都理成平头了,小小的庭院中响起了一阵阵的欢笑声。这一切我都看在眼里,记在了心 里。
短短的两天时间,吾瓦洛夫就把我们的野外生活基地安排得井井有条。晚上,夜深了,当大家都进入梦乡时,我发现吾瓦洛夫拿着手电筒 到我们大木房看过大家后,才回去睡觉。他就是我们这个大家庭的家长,对我们这些年轻人就像对待他的孩子一样,从各方面细心地爱护 着、关心着。
来克拉玛依后的第三天,我们找到了和我们地质队一起合作的测量队。他们把基地放在了红山嘴以北的一个干沟中,他们想从工区南端开 始测图工作。测量队队长是李异同志,测量工程师是杜庆瑞同志。吾瓦洛夫同他们商量工作后,邀请他们和我们搬在一起住。李队长同意 了。这样,我们的小西湖基地又增加了十几位同志,傍晚休息时,小庭院里热闹极了。
四、拜访黑油山和捞油的维吾尔族老人
生活基地安排好后,我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实地考察黑油山和那里的地层、构造以及沥青丘的分布情况。
根据苏联专家莫以先可关于黑油山地区的详查地质报告,我们初步认为黑油山地区出露的是侏罗系地层。著名的黑油山沥青丘是黑油山背斜的西高点,其两翼地层倾角达20—30°,油层上部黑色泥岩盖层风化后呈褐黄色,在西高点使油层暴露地表,由于西高点大部分被流出的沥青覆盖而形成最大的沥青山。因稠油流动时有大风吹来的砂、石混入,所以干涸后不仔细看时容易将沥青误认是含沥青砂石。
在黑油山沥青丘四周的山坡上,因仍有稠油沿储层裂隙流出,故形成许多活的稠油油苗。一个个小坑都充满黑色的稠油,我们用木棒搅了搅,发现里面有许多小动物尸体,以麻雀和田鼠最多,有时还有蜻蜓。我们推测这是由于这些稠油坑里的油在太阳照射时发出闪闪亮光,这些小动物以为是水了,因而丧生。在山顶上我们发现有人在冒油、冒水的大坑旁又掘了两三个小坑,大坑满时上边漂浮的稠油和少量水就流入小坑,小坑满时,又顺着地势流向更低一些的小坑,这时流入小坑的主要是稠油了。这真是一个有科学道理的分选采油法。另外,我们还看到在小油坑旁有捞油的大铁勺,但没有遇到捞油的人。
我们走下黑油山向东高点走去,东高点隆升幅度较低,这里的黑色泥岩盖层保存了下来,并很快向东倾没,一套杂色地层形成的东围斜在远处的陡崖上表现出很完整的空状背斜。但东高点沿断裂和裂隙仍有稠油流出,形成一些规模较大的沥青丘和活油苗。
这时已过中午了,天气显得有些热,我们忽然看见远处有一位穿着袷袢 棉大衣 的人向我们走来。到近处,我们才看清他的面貌,原来是个满头白发、胸前飘着银白色长胡的维吾尔族老人。吾瓦洛夫很高兴地和他聊起天来。原来这个老人就是我们要寻找的捞油人。他已经是七十高龄的老人了,家住在车排子农场附近的一个村庄,家里子孙满堂。为了捞油,他在一个陡崖旁搭了一个小房子,一个人住在那里。老人告诉我们,由黑油山向北到吐孜阿肯沟后,沿沟进入成吉思汗山后有条小路可通向庙儿沟、托里的大路,过老风口后就到塔城了;由黑油山向东南到公路上后,有路通乌尔禾和艾里克湖,在湖边有盐池。他之所以在这里捞油,是因为经常有马车和驴驮子到艾里克湖驮盐时来往经过这里,而黑油山的原油可以做马车的车轴油用。老人把捞的油卖给马车夫们,他们有时给点盐,有时给点钱,也给点麦粉。因黑油山冬天太冷,风也大,所以老人是夏初来这里,秋末就返回家里。老人还告诉我们,来往和丰、乌尔禾和车排子、乌苏之间的马车、驴驮子也到他这里买他捞的油。
吾瓦洛夫还很高兴地拜访了老人住的小屋,并看了看他的馕坑和捞油的工具。他很敬佩这位老人的顽强精神,在戈壁滩上只有一条狗和他作伴,却不感到寂寞。
五、初访乌尔禾和一次有趣的河边对话
测量队的地形图始终是很紧张的,为了不影响工作,吾瓦洛夫决定先到乌尔禾去踏勘一次。
我们三个人带上一位工人天不亮就出发了。当时是雨季,去百口泉的路不通,我们只能沿成吉思汗山山前的公路绕到百口泉河的上游,因为那里有桥可以过去。过桥后,汽车爬上了一个很高的平梁,我们远远地就望见了美丽、雄壮的魔鬼城。这时太阳已经转到东偏南方向,经过太阳光的照射,魔鬼城显得特别娇艳,一座座姿态多变的城堡披上了绿色和红色的彩装,其规模很壮观,彼此叠叠峦峦一直延伸到天尽头。
汽车很快就沿着代木河南岸的大路开始行驶。代木河谷两侧都是高达40到50米的陡崖,河谷被绿葱葱的树林覆盖着,远远望去就像一条弯弯曲曲的绿色裙带。这时我们可清楚地看到哈拉阿拉特山低矮山峦,像是一个黑大汉守卧在魔鬼城前边。这番美丽的景色一下就把我迷住了。这和光秃秃的克拉玛依相比简直是两个世界 汽车沿着公路很快下了陡坡,进入了代木河谷地。车子像是进入林海一样,因这条路上汽车比较少,来往行人也少,所以不时惊飞起漂亮的野鸡和一群群乖巧的鹌鹑。当汽车来到乌尔禾村时,这里的代木河已变得很宽,河床中有水部分就宽50米左右。这是一眼望不到边的草原,老乡称它是冬窝子,是个很好的牧场。村子在河北岸,住着几户蒙古族牧民,我们在这里首先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河里养着一群群的野鸭子,同时还可以看到天空中有一群群的野鸭子在飞翔。这和我以前看到的家鸭群大不一样。
王克思很快找来一位蒙古老乡做我们的向导,他是位身体健壮的中年人,很热心地告诉我们魔鬼城前有沥青,在哈拉阿拉特山下有黑色的油苗。吾瓦洛夫请他和我们一起吃午餐,饭后他就领着我们向哈拉阿拉特山进军了,他让我们的车子先是沿公路向北走,一直向上爬坡到较高位置后才向西转向哈拉阿拉特山,他一边走着一边告诉我们这么做是因为在山前有一个干涸了的湖,一到雨季就有水,不能通车,所以我们必须绕道避开它行驶。
当汽车沿干沟紧靠着哈拉阿拉特山行驶时,我们忽然发现了大面积分布的沥青砂岩 这就是乌尔禾著名的沥青沟油砂。但蒙古老乡不认识它,他要领我们看的是黑色的活油苗。当时我们爬上了一个高的山梁向四周察看,这一带是白垩系吐谷鲁层,厚层砂岩直接超覆沉积在古生界之上,沥青砂岩厚达数十米,分布就达数平方公里,其规模不次于黑油山沥青丘。
这位热心的蒙古族向导很快就把我们带到黑色油苗流出的地方。这是一条很小的干沟,与哈拉阿拉特山平行,四周出露的均是胶泥盆系 奥布鲁切夫图上标着 的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四周也没有中生代露头。沟中有一泉眼,有水和黑色稠油流出,干沟东南侧是一个很小的山包,仔细观察后发现在火山岩裂隙中有很小的沥青咏充填,有趣的是还发现火山岩中有小的石英咏,在石英脉两侧石英结晶体之间的空洞中也有沥青充填。吾瓦洛夫对此油苗很感兴趣,并连连向蒙古族向导表示谢意。
看完古生代油苗后,蒙古向导又兴致勃勃地领我们去看魔鬼城下的沥青脉。这个沥青脉在苏联学者奥布鲁切夫所编的1∶50万的地质图上已标出。当汽车又回到公路上向乌尔禾村方向开出不远,我们就转向魔鬼城开去。这里同样没有路,汽车沿一些干沟很快就来到魔鬼城山下,走近时已可以看到一条条的黑色沥青脉分布在山坡露头上。
我们走近观察一条比较大的沥青脉,脉宽有0.2———0.5米,两侧灰绿色砂岩被油侵为沥青砂岩。我们用地质锤敲打着乌黑发亮的沥青标本,发现它具贝壳状断口。这一带地层出露的是下白垩统吐谷鲁层中部灰绿色组,以厚层砂岩为主夹些灰绿色泥岩。抬头仰望魔鬼城堡时,它的主城堡高达200米,这里地层平缓,倾角仅2———3°,向东南倾斜,沥青脉走向与地层走向大致相同。我们推测沥青脉的形成与沉深部断裂和裂隙发生的油流运移有关。很显然当时油质并不稠,因油浸形成的沥青砂岩的产状说明此点。
吾瓦洛夫风趣地说,当初油流沿断裂和裂隙向上流动时,不是目前自喷生产井的油嘴规模———几个毫米,而是0.2———0.5米,当时景象是相当壮观的。我听后很钦佩他的想象力。
看完沥青脉后,我们又沿代木河下游来到静谧的艾里克湖边。那天没有风,湖的北侧是一望无际的芦苇荡;南侧是红色岩层形成的陡崖;向西看不到湖的对岸,湖边水清可见底,空气很新鲜,给人一种幽静而舒适的美感。湖边紧靠芦苇荡有条鱼船停在那里,岸边有个小窝铺,干树枝搭的架子上晒着鱼网。
我们感兴趣地拜访了这湖边的渔家,并向他买了几条新鲜的鱼。吾瓦洛夫对他的鱼子很感兴趣,也买了一些带回。
当我们回到乌尔禾村时已是夕阳西下了。这时的魔鬼城被夕阳照射的更加美丽,以迷人的雄姿和多变的城堡使人留连忘返。吾瓦洛夫非常感谢向导对我们踏勘工作的帮助,给了他应得的报酬。
当汽车开到白杨河流向百口泉的桥边时,已接近傍晚了,我们只好决定当晚就住在河边,第二天再赶回克拉玛依。我们很快就在车上搭起帐篷,并做好了香喷喷的鲜鱼汤。我们在车旁一边吃着一边聊天。吾瓦洛夫问我今天向导领我们看的哈拉阿拉特山的油苗是什么时代的 我没加思索地顺口告诉他是古生代的。吾瓦洛夫看来好像有些生气了,顺手在河边拾起一个滚圆卵石又问我这是哪里来的 我说是被河水从白杨河上游带来的。他没有吭声,谈话进入了僵局和沉默。我当时不理解这是为什么
后来,当秋天我们在乌尔禾工作时,我们大队的苏联专家马侠根来我们队检查工作,我听到吾瓦洛夫和他谈话时提到我的名字,并提到苏联学者库德良切夫的名字,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吾瓦洛夫生我的气是场误解,他是听了我的回答认为我是无机生油论者了。其实,我当时听他问我发现油苗的地层是什么时代的,我就顺口回答他是古生代的。但当时一般都认为古生代地层已变质,所以引起了一场误会。
没想到五十年代初期的一次偶而交谈和一场误解,却真的在我的学术思想领域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六、在小西湖基地时发生的几件事
我们在小西湖基地和测量队一起渡过了整个夏天,在野外生活中发生了几件难忘的事情。
一是我们到克拉玛依刚开始工作不久,杜庆瑞工程师小组的1名测量工人在快收工时没回来,我们在附近找了很久也没找到,天黑了小组才回到小西湖。他们向吾瓦洛夫叙说了工人丢失的情况后,吾瓦洛夫判断这位工人初到克拉玛依,由于这里的地貌特征比较平缓,每条沟、每个山梁的样子都差不多,所以他迷路了。
因当时晚上天气还冷,困在戈壁滩上要出事,于是我们两个队的同志决定全部出动去找那名丢失的工人。
带上吃的、水、索索柴和棉衣我们就出发了。两辆汽车在附近分两片寻找,两个组整整找了一夜没找着。我们每到一个较高的山梁上就架起了索索柴,点燃后就大声呼唤,估计他若在附近就会奔火光而来,每个地方等两小时,不见人来的话就放一点水和干粮再换一个地方。
天亮了,我们回到小西湖后方知大家都没找到他。吃完早饭后,我们又分两个组出发了。吾瓦洛夫也决定亲自到小拐去,那里是地球物理队的基地,有电台,他可以向地调处领导汇报这一情况并请领导派飞机来帮助寻找。中午时,我们在克一乌公路上找到了这位工人,原来他迷失了方向,沿干沟一直走到了公路上,第二天下午遇到一辆过路的汽车,他要了些干粮和水,才渡过了饥荒。为了避免再发生类似的事情,杜庆瑞专门向工人们讲解了这里的地貌特点和他的“旗语”。
二是一天清晨,我们发现在小西湖基地南侧芦苇中有一匹马停在那里吃草,不是野马,可能是老乡丢失的马。仔细观察后,我们发现马的腹部上叮满了草鳖子,它们的身体已长到花生米大小。这些草鳖子吸了马多少血呀 大家看了都很惊奇。吾瓦洛夫特别对我们讲解了这种草鳖子的习性,当它叮上你的血管吸血时,你是拿不下来它的,用力大了它的头就断在你的血管里,唯一的办法就是用香烟的火熏它的屁股,这样才能迫使它慢慢退出来。吾瓦洛夫告诉我们,他们苏联人在野外最怕的是“法琅格”,它是一种比蝎子毒性还大的小动物,被它咬了,24小时以内就要死亡,他说他每天晚上都要察看一下房间才敢睡觉,并嘱咐我们也要注意,因为他在白天已发现了一只“法琅格”。
三是夏末秋初时,测量队的1名工人,在吃早饭时突然喊起来,说他两个眼睛疼痒死了。大家仔细观察后发现他的眼睛里布满了小白蛆,用放大镜看时,才知道是一种苍蝇下的蛆。这位工人说他吃饭时,觉得一个苍蝇很快地从他的眼前飞了一下,接着就感觉眼睛里乱动起来。我们用医药箱里的蒸馏水给他冲洗,一大瓶用完了也冲洗不出来。吾瓦洛夫说,你们把热馒头的皮剥掉后,用它粘一下看效果如何 果然,用了一个馒头就把眼睛里的蛆都粘出来,忙呼了一阵大家才算松了一口气。事后,吾瓦洛夫对我们讲,在野外条件比较差,没有医院也没有医生,出了事必须自己想办法。他说他以前遇到过这种事情,说这种苍蝇特别怪,他的蛆一定要下在人和动物的眼睛上,他的个体很小,但飞的速度很快,只要在你的眼前一掠而过,就已把蛆下在眼睛里了。他嘱咐大家要注意一些。
这三件事虽小,但可看出吾瓦洛夫同志不但有丰富的野外生活经验,并十分关心我们队和测量队同志们的身体健康和安全。
七、乌尔禾的秋天
夏末秋初,我们搬到乌尔禾工地来工作。代木河水已变得少多了,我们和测量队就在河的东北岸搭起了生活基地。
这里空气非常新鲜,辽阔的河谷平原上是一片绿葱葱的树木和草原,还可看到农垦部队和老乡们种的一片片庄稼。最使人难忘的一是日出时雄伟多变的魔鬼城的一个个城堡,被万道霞光衬托时的美丽景象;二是晚上月亮爬上这静悄悄的河谷平原高空时,四周万籁寂静,魔鬼城在淡淡的月光下景色更为迷人,一半隐隐约约可见,一半藏在黑色夜幕中,使人对它更增几分神秘感。
我们把生活基地安排好后,吾瓦洛夫就带领我们到四处观察:先是向北沿公路翻过哈拉阿拉特山一直到和什托洛盖,沿路观看哈拉阿拉特山和西雷克山的古生代和中生代地层剖面;向西北沿代木河西侧的大路深入托里谷地,观看那里的成吉思汗山东北端的古生代地层,在那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开采金矿的旧基地;向东南沿艾里克湖东北岸行走,汽车爬上一个陡梁时,就来到一个大的平梁,它是分隔艾里克湖和玛纳斯湖的分水岭。平梁向玛纳斯湖方向倾斜,是一个地形平坦的戈壁滩,上面铺了一层戈壁砾石。
我们在玛纳斯湖边取了几瓶水样。湖水很碱。吾瓦洛夫说这个湖盐的蕴藏量很高,将来可成为一个很大的盐场。向西南方向我们观察了乌尔禾和克拉玛依之间的百口泉地区,这里地形平坦,有泉水遍布的戈壁滩,有枯死了的树林,汽车在这个地区行驶时速度可以快到80一100公里。百口泉和玛纳斯湖旁的戈壁滩上有很多黄羊,我们还追逐过它们。到乌尔禾以后,我们连吃了几天黄羊肉,无论是煮着吃、烤着吃,还是用油炸着吃都别有风味。
9月初,处里来人时,给我们送来了两名大学毕业生,他们俩就是宋汉良和朱瑞明同志,他们是西大1954年毕业生。吾瓦洛夫很高兴。这下我们队上年青人多了一倍,过去的半年多来队上只有我和赵学海两个人,真的有些寂寞。
八、一个“奇怪油苗”的发现
9月份吾瓦洛夫有事回乌鲁木齐去,走时让我负责乌尔禾地区典型剖面的丈量和描述工作,并告诉我们他选择的剖面就沿代木河谷两岸一直到艾里克湖东北端的陡崖边。
吾瓦洛夫走后的第二天,我们4个年青人就沿着代木河开始剖面丈量工作了。这里的白垩系吐谷鲁层与克拉玛依对比,大部出露的是中部的灰绿色层和上部的上条带层;而下条带层和底砾岩只在代木河上游出露。当记录到灰绿色层中部时,我们在克一乌公路的东南边陡崖上发现了一个奇怪的沉积现象,在一层灰绿色厚层砂岩的交错层里发现有乌黑的小碎块,小的比砂粒大些,大的直径有一公分左右。
当仔细敲打、观察这些小碎块后,我们认出来了,它们是沥青块,表面虽然已暗淡无光泽,但将其打破,其内部则乌黑发亮,具贝壳状断口,质量很轻。我们断定是沥青碎块无疑。
但它是如何形成的呢 显然它是沥青脉被风化破碎后,并经历了一段距离的河流搬运过程,然后才在浅湖中和沙粒一起沉积下来,形成了目前看到的产状。真有意思,它是从哪里搬运来的呢 当时我们已观察了风蚀城山下的沥青脉和哈拉阿拉特山南侧古生界地层中的沥青油苗和细小的沥青脉,根据它们储存的层位,我们推测它们应来自哈拉阿拉特山南侧古生界地层中的沥青脉。当该山隆升遭到剥蚀时,沥青脉和泥砂被河流一起带到浅湖中沉积下来。
为了研究它们的成份,我们当即采集了一小口袋样品送化验室做成份分析。记得冬天在乌鲁木齐时,我们曾一起收到三个样品的化验结果,即风蚀城山下的沥青脉、哈拉阿拉特山南侧古生界中的沥青脉和克———乌公路到乌尔禾下陡坡时路右侧砂岩中的沥青碎块,它们的化学组成相近,说明来自同一个油源。
九、一场激烈的论战和我们办公室的常客
11月初收工回到乌鲁木齐以后,从写完初步报告向地调处领导汇报开始,我们就进入了一场激烈的论战。
当时地调处的总地质师苏联专家等不同意我们队对克拉玛依———乌尔禾地区的评价,每次开讨论会回来,吾瓦洛夫就累的筋疲力尽,一直连续地喝水,并对我们连连摇头,然后不断地对我们说“独山子的油象一杯水”,他举着手中的茶杯大声说着,“而克拉玛依的油像大海”,他一边说着一边把两臂向两边张开,以表示油诲之大。另外,他的眼睛也跟着发生很大的变化,说到独山子的油很少时,他把睛睛眯成一条缝;说到克拉玛依的油多得像大海一样时,又把眼睛睁得大大的。这就是在新疆石油公司地调处苏联专家中引起的一场争论,这场争论一直从地调处扩展到公司的经理部。
在这场争论期间,我们办公室有位经常的来客,他就是年轻的苏联专家尼基申。他是负责准噶尔盆地综合研究工作的,所以他能从全局来衡量和考虑问题。他一来就和吾瓦洛夫讨论一些有关克拉玛依———乌尔禾地区的评价问题,看来他是支持吾瓦洛夫的观点的。他的特点是讲话时不看对方,而是看着天花板,滔滔不绝地论述着他的观点。吾瓦洛夫问我们中国话“硕士”怎么发音,我们教会了他。尼基申一进我们办公室的门,吾瓦洛夫就用中国话说“硕士来啦”。引得我们全办公室的人都哈哈大笑,而尼基申不懂中国话,他不知道我们笑什么。有时吾瓦洛夫想用中国话说尼基申是“年轻的硕士”,但他不会用中国话说“年轻的”,只好用他已学会的中国话称他为“娃娃硕士来啦”。
经过近一个月的激烈辩论,吾瓦洛夫的观点受到公司经理部波波文总经理的支持。公司决定综合勘探克拉玛依———乌尔禾地区,具体部署一是打两口预探井;二是安排两个详查地质队和一个地质普查队;三是安排地震、电法队进行详查和普查;四是安排地质浅钻队,在克一乌油区钻剖面探井。这一部署得到石油管理总局的批准。1955年1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石油勘探会议决定,在黑油山打两口探井。所以,将近两个月的争论,以吾瓦洛夫取得胜利而暂告结束。
1954年底,中苏石油公司发生很大的变化,苏方办理了移交手续。自1955年1月开始,由中方任经理,改称燃料工业部新疆石油公司,由马载任总经理,余萍任地调处经理,田在艺任总地质师。1955年7月又改属石油工业部领导,张文彬任总经理,杜博民任总地质师。苏联专家大部分回国,只留下少数有经验的专家做顾问,吾瓦洛夫同志就被留了下来做顾问,他的夫人虽留了下来,但没有安排工作。
吾瓦洛夫仍继续指导准噶尔盆地西北缘野外地质队的野外地质调查工作。他共安排了三个队,一个队 1/55年 部署在北克拉玛依地区 即目前的百口泉、白碱滩和克拉玛依一、二、三、五区大部 做详查工作,由我任队长;一个队 2/55年 安排在南克拉玛依 即目前的红山嘴地区和克拉玛依的四区、五区 做详查工作,由赵白同志任队长,地质技术员是郑德森同志;一个队 3/55年 安排在前山涝坝———艾比湖地区,做普查工作,由姚国范同志任队长。此外,他还安排一个地震队做克拉玛依地区的地震详查工作,由庄国成同志任队长。
同年6月,由独山子矿务局安排1219青年钻井队钻探克拉玛依1号探井,钻井队长是陆铭宝同志。所以吾瓦洛夫同志的愿望都基本实现了。就这样,1955年5月,我们重返克拉玛依工作。我们原来的地质队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王克思去苏联了,赵学海调到别的队去工作,朱瑞明同志留下来做队上的技术员工作,宋汉良同志调到新组成的独山子东围斜地质队任队长,史继义同志调到我们队来做地质技术员。我们队4月底出野外,基地放在克拉玛依———乌尔禾公路的南侧 即现在采油三厂南侧的公路旁 。这里地形平坦,交通比较方便,周围有些砂丘,东侧是一条干沟,有几间用土块砌的破房的残墙。相传土匪乌斯满曾在这住过,那几堵残墙就是他的马棚。和我们一起工作的地形测量队队长的名子我已经记不起来了,他和我们队住在一起,就住在乌斯满当年当马棚的地方。
这个基地虽不如去年的小西湖基地,但也别有风味。我们用木板子给苏联专家顾问搭了一间住房,他不在时就是我们队部的办公室。在这间木板房东西两侧,我们挖了四个地窖做为我们队上同志们住的地方;南侧又给厨师搭了一间厨房;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小院,中间是同志们吃饭或休息的地方;在木板房西北角的一个小砂丘上,我们建立了一座小小的气象站,记录气温和风向;在它旁边的一个小沙丘上,我们利用沙丘的高度,搭了一个临时洗澡、冲凉的地方。我们建立起的这个生活基地,因为它紧靠公路,我们在这里接待了许多客人,吾瓦洛夫的木板房就成了客人们的招待所。住在这里的客人有地质部专家黄汲清、谢家荣、朱夏,石油公司经理部总地质师杜博民等。当然,常住这里的还是苏联专家顾问吾瓦洛夫同志。这一年,我们经常吃黄羊肉,还有当年乌斯满土匪马棚处的雨后蘑菇,大家都说我们的伙食办得不坏,并且很便宜。
十、一次意味深长的谈话
我们野外的地质详查工作很快就展开了,朱瑞明同志带一个组,我和史继义同志在一个组。
我们首先在深底沟剖面的下部红色条带层中发现了三叠纪的植物化石,经潘铭详教授鉴定,其时代属晚三叠世,可与陕北的延长统物群对比,其层位处于下灰黄色层之下,1954年普查时吾瓦洛夫将其定为早侏罗系,因其与下黄灰色层是连续沉积,所以把它们都划为晚三叠系,其上的煤系地层定为早———中侏罗世煤系地层。此含三叠系拉物群化石的红色条带层,就是克拉玛依油区的主要产油层。地表出露的沥青砂岩和稠油苗均产自此层。此后,我们又在花园沟、平梁沟三叠系地层中发现大面积出露的沥青砂,他们直接覆盖在古生界不整合面上。
我们细测了地面的深底沟构造,并通过槽探搞清了其东围斜倾没端地层倒转是与大侏罗沟的逆掩断层有关,其封闭条件是比较好的。
正当我们的工作继续深入的时候,吾瓦洛夫来到我们队上检查工作。一天他和我在野外观察完露头后坐在克勒山山前的平梁上,眼前正是茫茫一片的白碱滩,它是玛纳斯河曾经形成水汇的一个干湖,目前连芦苇都很少见了,只剩下一片索索柴和沙丘。吾瓦洛夫凝视着它和我交谈了很久。最后,他意味深长的说,克拉玛依的大油田不在克拉玛依,而是在公路以南,在这茫茫的白碱滩 它的年产量不是几万吨而是几百万吨。他开玩笑地说:“等你老了的时候,你会一边咳嗽一边告诉别人说,这里的年产量是几百万吨!”谈话结束后,他透露说他可能要回国了。
9月份地质部专家黄汲清等回乌鲁木齐后,苏联专家们敬仰他的学说,邀请他召开地质座谈会。我当时回乌鲁木齐参加这个座谈会时,在明园见到吾瓦洛夫同志,他非常高兴。在专家食堂举办的酒会上,他高兴地说他这次来中国工作,培养了三位队长,就是范成龙、宋汉良同志和我。他希望我们为中国的石油工业做出贡献!
9月份孙同志陪着女专家别洛索娃来我队检查工作时,我才知道吾瓦洛夫奉命回国了。他们全家走时,送给我大女儿一个很大的洋娃娃,留做纪念。他的顾问工作由苏联女专家别洛索娃担任。我很遗憾没能给他送行。
这时我们队上的人员也发生了变化,史继义同志因工作不对口 他是学化工的 调到北京化工院了;我们队上又来了两位女同志,她们是郝鳞和郭蔚虹同志,是西大应届毕业生,处里把她们分配到我们队里来实习。这下我们队里又热闹起来了。
十一、克拉玛依1号探井告捷和一杆子插到底的政策
1955年10月29日,克拉玛依1号探井完钻,用清水替出泥浆后,外溢的替入水带有石油和天然气。
独山子矿务局的苏联专家到我们生活基地来,高兴地让我到井上去看看出油的情况,我到井场后,在泥浆槽中见到黑色原油和气泡随泥浆从井内返出,当时,为了纪念这个有意义的景像,苏联专家给我在泥浆槽旁拍照留念。这张照片目前还保存在像册中。
11月初收工回到乌鲁木齐以后,我们队就开始了紧张的室内综合研究工作。我们详细地研究了克拉玛依露头区三叠系储层 油砂 的物性和岩性变化,并编制了对比综合图,确定了三叠系是主要勘探目的层,侏罗系是次要目的层。其油源推测来自盆地中部和南部的天山山前拗陷区,因此拗陷为不对称拗陷,若以深拗轴为界,山前地带聚油面积小,而西北缘油气供油面积大,此油气主要向盆地西北缘运移。从而我们肯定了克———乌油区的油气远景。
另外,地震详查队发现了二区的南克拉玛依背斜构造、一区的背斜构造。出油的1号探井,正好位于南克拉玛依背斜构造西北围斜上。这些局部构造的发现为进一步详探克拉玛依油田提供了科学依据。
1955年冬,在新疆石油公司、苏联专家组长参加的答辩会上,我们队的地质调查报告被评为优秀,并受到领导的表扬。
1956年1月,在管理局领导参加的地调成果汇报大会上,张文彬局长听了我们的地调成果汇报,很感兴趣。认为我们的评价是有说服力的,克———乌油区值得重视,应列为1956年的勘探重点。张文彬局长同意杜博民总地质师的意见———对我采取一杆子插到底的政策:即调我到克拉玛依探区搞进一步的勘探工作。所谓一杆子插到底的政策,就是我在克———乌油区搞了地质普查、地质详查之后,又让我负责克拉玛依油田勘探总体设计的编制工作,最后又把我调到克拉玛依钻探处负责油田的勘探地质工作。就这样,在杜博民总地质师的领导之下,我又负责编制了克拉玛依油田的总体勘探设计。秦峰副局长有时风趣地称这个总体设计是一部“天书”。
1956年2月,石油部召开全国勘探会议,听取了新疆石油公司对克拉玛依开展重点勘探的布置方案。3月份,石油部根据副总理陈云的指示精神,决定集中力量大力勘探克拉玛依。就这样,我于1956年3月从北京参加全国勘探会议回到乌鲁木齐以后,就按照一杆子插到底的政策,第三次奔赴克拉玛依,投入了克拉玛依油田的勘探会战工作。
十二 第二次激烈的论战
1956年4月,石油部康世恩部长的助理率领工作组和苏联专家组长安德烈克、石油部勘探司总地质师陈贲等中、苏专家十余人来克拉玛依视察工作。
康部长助理等首先到克拉玛依———乌尔禾地区观察野外地质露头和几处大型油气苗:黑油山沥青丘油苗、乌尔禾风蚀城下的沥青脉和哈拉阿拉特山东南麓的大面积出露的沥青砂岩。康部长助理观察后认为这是我国少有的几处大型油苗。
然后,康部长助理和工作组以及苏联专家们听取了我的汇报,汇报的中心内容是对克———乌地区的评价和下步勘探部署的意见。当时又有了新的情况:一是位于南克拉玛依构造上的2号探井钻到含油砂岩,4号井也于三叠系地层钻遇含油砂岩;二是地震队有几条测线在白碱滩六、七、八区发现局部构造,在乌尔禾地区发现大型背斜构造;三是地质浅钻队在前山涝坝、红山嘴、白碱滩、百口泉、乌尔禾和夏子街地区都钻遇含油砂岩、沥青砂岩和稠油,其层位是侏罗系白垩系和三叠系;四是地震、重力、电法勘探都表明沿克———乌公路附近,有一条深大断裂存在。
根据这些新情况,我们提出了4点规律性的新认识,认为克———乌油区具备形成大油田的地质条件,应对克———乌油区展开区域性勘探,把地质浅钻、深井钻探和地震、重力、电法探等地球物理勘探综合起来联合作战。勘探目的层主要是三叠系,侏罗系列第二位,取心也以三叠系为主,侏罗系次之。
康部长助理和苏联专家们听完汇报后,分别进行了讨论,当时在苏联专家中又引起第二次激烈的争论,一派主张天山山前为主攻战场,一派主张勘探克一乌油区。这场争论由克拉玛依一直争到独山子油田。此时克拉玛依传来了4号探井喷油的消息。
最后,康部长助理听取中、苏双方的汇报后,决定了采取“撒大网、捕大鱼”的勘探方针,把克拉玛依油田的详探和克———乌油区的区域勘探结合起来,共布置十条钻探大剖面从红山嘴、小拐一直延长到夏子街地区,展开大规模勘探。
十三 难忘的全国群英会
我们北克拉玛依地质队 1/55年 被评为先进集体,我被评为先进个人,并于1956年5月参加了石油部召开的先进生产者会议和全国召开的先进生产者会议。
会议期间,中央领导刘少奇、邓小平、陈云等同志接见了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的全体代表们,并合影留念。我们每人还获得了两枚“劳动光荣”纪念章和一本纪念册。这对我是很大的鼓舞和鞭策 我在纪念册的首页上写下了以下誓言:把自己的一生贡献给祖国石油的勘探事业 为“全人类的解放事业”———这个崇高的理想而奋斗!!不骄傲、不自满,兢兢业业地工作、学习!向科学进军。
我深深地懂得,这个荣誉应该属于我的老师———苏联专家吾瓦洛夫同志;应该属于我们北克拉玛依地质队全体同志,应该属于和我们一起在野外并肩作战的地形测量队的全体同志;应该属于以庄国成为首的地震勘探队全体同志和以陆铭宝为首的青年钻井队的全体同志们。总之,这个荣誉应该属于地调处勘探尖兵的全体同志们,是他们为克拉玛依油田的发现做了大量辛勤的劳动,而我只是做了一些综合研究工作而已。
1956年5月11日新华社向国内外发布消息:石油工业部负责人在全国石油工业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上宣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准噶尔盆地的克拉玛依地区,已经证实是一个很有希望的大油田。
在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期间,新华社记者向我作了新闻采访;中央广播电台记者也向我作了新闻采访,并做了讲话录音,向祖国人民汇报了克拉玛依油田的勘探前景。这对我都是很大的鼓舞和鞭策!!
十四、遥远的怀念
克拉玛依油田的勘探工作在全国支援下很快开展起来。到1956年底已基本控制了克拉玛依油田的含油面积,并在一些大剖面探井上发现了一些好的显示,说明红山嘴、白碱滩、乌尔禾是三个含油地区。
1957—1960年,我们继续贯彻“撒大网,捕大鱼”的勘探方针,把详探工作与区域勘探工作密切地结合起来,克———乌油区的勘探工作取得很大的进展:1957年发现了白碱滩油田,1958年发现了百口泉油田和乌尔禾油田,1959年发现红山嘴油田;与此同时探明了克拉玛依油田五个区 一、二、三、四、五 和白碱滩三个区 六、七、八区 的含油面积,并证明白碱滩油田的七区、八区是高产油田,八区的高产井193井日产原油百吨以上,并长期稳定;此外,在侏罗系也获得工业油流,并探明了七区的含油面积。克拉玛依成为我国大庆油田发现以前国内最大的油田。
回国的苏联专家吾瓦洛夫同志在报纸上见到克拉玛依油田已证实为大油田的报导后,非常高兴,他于1956———1959年曾给我来过三封信,一方面谈他回国后从事的工作;一方面谈他非常想念克拉玛依,想念在中国和他一起工作过的地调处的同志们 他很希望有机会能再回到克拉玛依,亲眼看看她已变成什么样子。
这来自遥远的怀念是真诚的。祝愿他长寿,能实现他再来克拉玛依探望的心愿!(作者曾任新疆石油管理局总地质师 )
附二:克拉玛依油气勘探的风雨历程
作者: 赵白, 来源:克拉玛依日报, 2005-10-23
我国接收后的克拉玛依油气勘探
1956年4月,在苏方顾问们仍持两种不同意见的情况下,时任石油部部长助理的康世恩同志,作出重点钻探克拉玛依油田的决定,并从克拉玛依到乌尔禾布置了十条钻井大剖面。
十条剖面井完钻后,虽然在个别井中未见工业油流,但它却展现了一个事实:克拉玛依―――乌尔禾地区是一个大面积的含油区;含油区内有隐伏断裂存在;斜坡区三叠系下有二叠系存在。
从1957年开始,新疆石油管理局在湖湾区靠近斜坡高部位,用多台钻机开始了浅油层钻探,并根据出油情况,证实了中、下三叠系为面积性储油、基岩中有断裂存在等事实。在基本上查清了含油层、含油断块轮廓及含油分区后,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管理局制定了克拉玛依油田二区开发方案。
1957年是湖湾区钻开发井与探井最多的一年,亦是获得各方面成果最多的一年。
1958年,是众所周的“大跃近”之年,石油管理局也同样卷入了这一运动。由于蛮干、不讲科学、钻井不取心、不合理地放大油嘴采油,使得开发区的许多井被水淹。1960年,由于油田开发形势开始恶化,原油产量急剧下降,油田开发处于被动局面。
建国初期的克拉玛依油气勘探
以克拉玛依为中心的石油勘探,开始于中苏石油股份公司时期的1951年。
苏联专家莫依先科率队,以黑油山为中心,完成了1:2.5万的地面地质详查。他发现黑油山地区有大量外溢的原油和天然气,并据此推测地下可能存在着工业性的油气聚集。至1953年,该地区先后完成了重磁力、电法及部分浅钻普查。有关专家对该地区的基岩和沉积岩构造向盆地倾斜的趋势,有了轮廓性的认识。
1954年,苏联专家乌瓦洛夫率队在克拉玛依―――乌尔禾作了1:10万地质普查。他结合前人的资料与看法,认为工作区有着良好的含油气远景,提出了走出“山前”向“地台”进军的建议。乌瓦洛夫还提出了包括现今1号出油井在内的3口预探井井位,他推测这3口井均位于古河床上,极有希望出油。
乌瓦洛夫是发现克拉玛依油田的功臣,这是应当肯定的。他是一位石油地质专家,有着丰富的油气勘探经验。1955年,乌瓦洛夫作为苏联留下的专家顾问,主要指导南、北克拉玛依两个细测队的工作。北队队长是张恺同志(后为克拉玛依矿务局副总地质师、新疆石油管理局总地质师),南队队长是我。
乌瓦洛夫提出1号井后,在讨论中遭到了苏联专家中钻山前坳陷派的强烈反对。但钻探人员当时钻的几个山前构造,几乎是井井落空。由于急需石油,最后,中苏双方总经理采纳了乌瓦洛夫的建议,作出了“上地台钻探”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决定。
在1号井钻探过程中,正值由朱夏教授率领的原地质部631队在盆地东北缘―――北缘从事石油地质普查,普查组中有我国闻名的石油地质学家黄汲清教授。黄汲清在查看了克拉玛依沥青丘及地面的油砂后,回到北京在给有关院校作报告时说,“克拉玛依的油都跑光了,没希望。”这一消息传到了新疆,人们议论纷纷。有一次,乌瓦洛夫和我在看正在钻进中的1号井时,他感慨地说:“赵白,大专家的看法能压死人呀!”这句话道出了他内心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和委屈。1955年10月29日,随着一声轰鸣,一号井喷出工业油流,一切非议和疑惑也随之烟消云散。在人们欢庆、喜悦的时刻,乌瓦洛夫却奉命悄然回国……
在苏方移交前的短短四年里,除钻探和开发独山子油田与南疆库东山前构造调查外,地质人员在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前坳陷带,找到了44个地面与潜伏构造,对部分构造使用地质浅钻资料作了详查与细测,并提出了评价。
这些勘探成果在今天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盆地西北缘除了用浅钻搞清了边缘斜坡区基岩埋深与沉积岩构造外,还为我们提供了进一步钻探稠油资源的可靠依据。正是根据这些可靠的地质资料,1984年,由我出面承包、由夏明生等同志具体实施的西北缘稠油勘探才超额完成了任务。这是石油管理局有史以来首次由个人承包的勘探项目。
油田研究大队的成立与研究成果
余秋里部长察看油田情况后,星夜召开了管理局党员干部会,对那种不尊重科学的蛮干作风提出了严厉的批评。
为了尽快扭转油田开发的被动局面,1961年,管理局从地质研究所、地质处、钻井处和试油处等单位抽调百余人成立了油田研究大队,队长由地质处处长秦振华担任。大队下设构造(包括大断裂带)、地层岩相与油气水整理三个小队。
研究大队一成立,为了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立即钻了一批资料井和检查井,目的在于尽快查清含油规律,挽救恶化的油田。地层岩性组作出了一套岩相图;油气水组作出了油气分布规律图;构造组研究了大断裂下盘五区的二叠系分布、岩性及出油层岩性。
研究人员通过观察研究资料井岩心,将湖湾区明确地划为四个生产区块;根据岩心资料与电测资料,将三叠系中下克拉玛依组细分为储集层与隔层(即砂砾岩层与泥岩层),并对全区的井进了统一对比,白碱滩组厚层泥岩被确认为区域性油气盖层。
在断裂研究方面,我在地质研究所就利用重磁力、部分电法与地震及钻井资料,勾出了隐伏的克―――乌断裂平面分布图,这次我又利用部分新资料作了修改补充,并着手研究断裂与油气关系方面的问题。
通过对三叠系与侏罗系在断裂上下盘的厚度与岩性分析,我和其他研究人员得出了断裂属生长型断裂,活动的显著期主要在三叠系到侏罗系沉积期的结论。特别是在上下盘岩性对比中,我们发现下侏罗系八道湾组在断裂上下盘均有明显的四个沉积小旋回,但二者厚度差别较大。于是我们利用钻井上下盘、三叠―――侏罗系岩性厚度,绘出了克―――乌断裂西段从东到西断裂发育曲线图,并在此基础上,以厚度补偿法研究了断裂的形成、发展与沿断裂的油气运移与聚集特征,研究了油气沿断裂向上运移所遇的封堵层、储集层、断面倾斜角度等,肯定了沿断面形成上下盘多油层的理论,找出了断裂带的油气高产规律。
1962年,断裂与高产研究课题通过了石油部组织的验收,并被定为国家级研究课题。
60年代初期的这次研究成果,有力地指导了克拉玛依油田的勘探开发实践,使克拉玛依油田的生产形势迅速好转,出现了储量稳步增长、产量稳步上升的可喜局面。
1965―――1966年,我利用夏子街―――盆1井的南北向地震大剖面及与其相交的两条东西向剖面,勾出了二叠系沉积凹陷,并定名为玛湖南凹陷,这为系统研究克拉玛依油田油气生、排、运、聚,提供了理论基础。
1966年下半年,十年浩劫开始,油田储量又跌入了一个低潮时期。
西北缘勘探研究大队成立
1976年,“四人帮”被打倒。
在主持勘探的宋汉良同志的倡议和力争下,管理局党委通过了成立西北缘勘探研究大队的决定。
这个大队同样是一个由局属各有关单位抽出技术骨干组成的临时性研究群体。大队下设综合组、构造组、地震资料解释组、沉积组(以后并入大队)、资料组(克―――乌地震资料运输交接)与现场资料收集组等。
大队的研究范围:西南从车排子起,经克拉玛依与乌尔禾,东北到夏子街,为全长250公里、宽20公里、面积500平方公里范围的断裂带及其两侧。
随着地震装备的更新、资料处理技术的提高,再加上1979年在百口泉21井钻探时发现了断层缓断面(当时形象地将断裂上盘叫帽檐),我们这次在断裂研究上有了新的突破,搞清了断裂带推覆逆掩的事实,提高了对推覆体形成理论的认识。我们把这一250公里长的潜伏的三条断裂连接的断裂带,分为前沿外围断裂带与推覆带及推覆尖灭带。通过紧张的地震勘探与钻井,研究大队扩大了百口泉、五区、七区、八区沿断裂的高产面积,新增地质储量一亿吨。西北缘断裂带找油理论的提高与找油领域的不断开拓,引起了国内各油田的关注。1983年初,西北、西南省区在石油部的主持下,在克拉玛依召开了研究断裂体含油规律的会议。由我主持撰写的《克拉玛依大逆掩断裂带的油气分布特征》一文受到与会代表的高度称赞。1984年,由谢宏、赵白、林隆栋与尤绮妹编写的《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断裂带含油特征》一文,参加了国际环太平洋矿产及能源讨论会,得到了与会的国内外专家的赞叹。此论文还获得了自治区论文一等奖。有关断裂研究的综合成果,还获得过国家级科技进步三等奖。
八十年代勘研院的勘探研究成果
由于视野的开阔,理论的提高,研究的深入,在勘探上又打开了沿断裂石炭系基岩与裂隙的找油新领域,新疆石油管理局在纵、横向找油都有了很大扩展,相继发现了红山嘴油田、百口泉油田、乌尔禾油田及夏子街油田,探明储量迅速增长。探明储量1982年比1981年增长28%,1983年比1982年增长98.6%,1984年又比1965年增长了140%。若加上重质油和天然气探明储量,“六五”期间,石油管理局探明的地质储量与过去25年找到的储量相比,翻了一番还多,动用储量占探明储量的50%。这就为管理局向盆地内部,特别是向陆探斜坡甩开钻探,奠定了基础。
展望盆地今后的油气勘探前景
准噶尔盆地是一个多生油岩系、多储盖组合与多构造旋回的大型含油盆地之一,由于断裂及各层系呈超覆或退覆沉积,又是一个有非背斜圈闭出现的盆地。无论是北部斜坡区,或是北天山山前的前陆拗陷,油气田似有遍地开花之势。准噶尔盆地的油气勘探前景是光明与灿烂的。
准噶尔盆地勘探至今,隆起型与断裂型油气藏已找到了不少,对这一领域的找油方法我们已有丰富经验。但是,想继续使油田增多,产量增加,继续使盆地油气产出量保持旺盛,我们还应当在非背斜油气藏及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勘探与研究上下功夫。今后找油的对象大部分是要找岩性―――地层超覆、尖灭型等油气藏。为此,石油地质工作者应向地震工作者靠近并学习,地质人员不但要会向地震工作者提出合理要求,更主要的是要在地震剖面上发现有意义的地质问题。
另外,任何一个石油地质工作者,都要有一个全盆地的石油地质概念,避免遇事断然肯定与否定。因为肯定与否定是相辅相成的,万物的矛盾是变化的,要在肯定中寻找否定理由,反之亦然。只有如此,才能发现问题和深入地研究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我的这番议论,可能会遭到一些作具体工作的石油地质者与研究者的反对,但是,总有一天会他们会接受这一具有哲理的观点。
(作者为勘探开发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现已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