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两岸政治情势的变化让人目不暇接,尽管大陆强势,但主导变化的一方是民主台湾。斋主这篇小说借候家母子家庭背景文化语境把两岸政治的历史,现状和将来风趣地道来,小人物身后见大人物,小场景折射大时代,功力不浅!
*我也记得小时候迷过林汉达先生编的《春秋故事》和《战国故事》,许多历史知识和经典成语就是在津津有味地读故事中启蒙的。读大学以前,甚至还没有英语广播讲座时,我有幸得到一本林汉达编撰的英文自学读本,深入浅出,非常方便自学。这样的教育家真是了不起!《读书》杂志也是我的最爱。出国后还邮订过一段时间。
*我住的这个郊区小镇,有很大的韩国社区。据说韩战时期这里接纳安顿了大量韩国难民。 战后至今不断涌入的移民使这个韩国社区成长得相当可观,商家服务业数量规模远胜于华人社区。 出于方便, 我不仅在韩国超市买菜购米,去的发廊和牙医诊所也是韩国人开的。尽管东亚人在面容形体上差异不大,但在街市上还是能轻易辨认出一张陌生亚洲面孔来自哪个国度。令我们汉家儿女汗颜的是,你不得不承认,就整体人群而言,韩国人比我们中国人更注重仪表,更讲究礼仪,更富有气质。我对来自小小朝鲜半岛的韩国人怀有敬意。一个在中日俄强邻挤压中生存的小国民族,能如此庄重自强,对自己的文化传统如此尊重,在现代化过程中,把东方儒家文化和西方基督教文化结合得如此完美,让我们这些“大国寡民”好生羡慕。
*维成君真是认真的人, 文笔幽默,自嘲时有淡淡苦涩,但更多的是诚恳的微笑。国民性格或国民心态可以是大题目,就像林语堂先生写的《吾国吾民》,鲁迅笔下的《阿Q正传》。维成君这篇短篇小品,像是人物素描,几句对话和独白勾勒出人物特征, 令人捧腹时也让人思考。
*用对话这种文体塑造人物,场景和故事一定是剧作家必练的基本功。人家冷热在显他那中戏学来的绝活呢! 冷热和章怡和都熟悉戏剧,他们的回忆文章有个共同的特点,是充满对话,语言很能表现人物性格和营造气氛。我对旧事的回忆很朦胧,轮廓大致记得,场景某些细节也许想得起,但对话则无从重述。我想很多回忆录中的对话多有创造成分在其中。
*坛中掌故知道最多就属这桥二! 不知怎么就有这种记忆力?我看到两只蟋蟀的描写是也是忍俊不禁笑出声来,心想老尚急吼吼开线时可能还没料到被朋友编排了呢!跟冷热套近乎可得留神了,一不小心就被他的生花妙笔捉弄了。且看老尚如何报“一箭之仇” 。说点题外话。二哥为自由故,跑到遥远的新疆去了。这好像是典型老二性格。大概当夹心饼干受关注少,反而洒脱独立。爱流浪的三毛也是老二。不知旅美的我们中是否有许多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