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新加坡和上海的比较

刚出国时去新加坡,觉得什么都好,认为上海和新加坡的距离大概是二十年。十二年过去了,再次访问上海,发现很多地方都已经在赶超了。那么还有多少距离呢?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吧。

1. 城市规划

俺的一个德高望重的亲戚是参与了改革开放后早期的城市规划的,但没听说他经常出访。一解放,他就向国家上交了家里所有的财产,只留了一份工作薪水。这样,他得以有机会入党。当然,文革后,他没有要求归还财产,但是有机会做点大事了。不幸的是,他在俺出国不久就过世了。

那么上海的规划和新加坡有些什么不同呢?首先拆迁是个大问题。不象浦东,可以在一块平地上起高楼这么简单,当然整体规划也不是哪个人说了算的。出了浦东机场,放眼望去,经贸大厦很威严,却不是很亮丽。东方明珠在旁边有点给比了下去,这不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嘛?好大的指北针的雕塑,让人感觉有点突兀。

浦西的很多地方都变了样了,有了很多的商业高楼。南京路变成了步行街,生意好得不得了。淮海路自然变得更加洋气了,高级商场鳞次栉比。奇怪的是并不为市民所常用的中国银行时不常地出没一把,却不觉得工商行的取款机象BOA那么方便。南浦大桥,泸浦大桥端的雄伟,和好几条海底隧道交相辉映。

从东方明珠的楼上看下去,俯瞰图并没有多少美感,外滩被后面林立的高楼趁得失去了原有的风采。虽然到处高架纵横,但道路的结构更不象新加坡那么给人以非常的愉悦舒适的感觉。从高架上看下去,只有延安路的两端是很漂亮的风景,其他的还跟不上呢。国内都开手动车,车的行距比较窄。

那么新加坡呢?每个地铁站外都是一个Shopping Center,每个大楼里,从时装到饮食,应有尽有,非常地干净,而且方便。每个星期去一个逛逛,纯属享受。而乌节路上的大型Shopping Mall,就更加气派了。著名的诗家董是本地华商的领地,独占一角,和伊斯坦相对而立。还有好些个本地和日本的大商场,都是精品,琳琅满目。

凭良心讲,乌节路比淮海路要高级。银行林立的珊顿大道的高楼比上海的高楼显得错落有致,有点象LA downtown的布局。国外的建筑往往和实力,看上去并不漂亮,而非华而不实。注意到一个好的现象是,现在很少有人随地乱丢东西了乱吐痰了。但是很不容易发现垃圾箱。

 

2. 公共交通

每天出门,公共交通是个最头疼的事。不象在美国,人人有车,地还铺得开。新加坡和上海都是寸土寸金的地方。那么如何管理城市交通就不是个可以忽略的问题了。首先是加强和提高原有的交通运输系统,上海是国内仅有的一卡通的地方。也就是说有一张车卡,可以走遍全市了。这和新加坡一样。

新加坡的公共汽车都是volvo的,质量很好,也有空调,很干净舒适的。就是高峰时的秩序都很好的,没有人挤人或者吵架的情形发生。如果人满为患,就很自觉地等下一辆,有时一等要等好几辆,也没有人从后门抢着上的。新加坡的公交系统很发达,政府也鼓励市民趁公共汽车,而减少私家车,以防止塞车。

上海是否还有无轨电车没有来得及考察,但大街上出租车绝对多于公共汽车。出租车很方便,服务态度也好,因为各个公司间有个竞争。但是看来使用率很高,折旧很厉害。据说一辆出租车开一年就报废了。而新加坡的出租车和洛杉矶一样是福特车,很宽敞而舒适,也比较新。到哪里都很方便,也不是很贵。

对於拥有私家车的人来说,在上海养一辆车就可以养个房子了,月费1500元左右。上海本地的拥车证也比较贵。但和新加坡相比,还是小巫见大巫。新加坡的拥车证价格越来越高,越是好车越贵,几乎到了工薪阶层望而却步的境地。也正因为如此,新加坡的交通是最畅通无阻的,这使得很多人都得益非浅。

据说是为了鼓励国产汽车工业的发展,北京和上海都未采用新加坡的高压政策。因此高峰期间,交通阻塞的情况和台北香港纽约差不多,还是很痛苦的。这是新加坡和LA的居民所不能感受的。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了驾校的学习和考试得到了驾照,但是鲜有机会练习,尤其是国内道路复杂,路况有不好,新手上路有点困难。

 

 3. 居民住房

新加坡的老百姓通常住的是政府建造的用公积金贷款的楼房,俗称祖屋。好一点的就住私人公司建造的公寓房。再好一点点就住排屋,好像这里的town home,国内也叫联体别墅。当然能够住的起独立式洋房的,那真是凤毛麟角了。然而总统府还是非常阔气的,每天国庆节对外开放,都可以参观。

上海的普通市民的楼房和租屋比起来,还是很有差距的。尤其是各家各户的外部环境,好像没有专人打扫,从楼房的外观到内部的清洁都很成问题。但是市民们住惯了老房子了,都习以为常了。稍微有些条件的人就把自己屋里装修得高档一点,也就抵消了外面的不利环境了。可是地区和社区还是很有差别的。

好多地方和国外一样高档,尤其是很多农民的房子非常气派,都不明白这么漂亮的房子里都住着什么农民?街道普遍地拓宽了,但格局还是和过去没有太大的差别。反而少了新加坡那样所能够的保留下来的那种传统习俗和文化,好像哪儿都是快餐店一样。在市中心,竟然再也找不到大饼油条,和生煎馒头了。要不就是被民工和台湾人取代了。

新加坡的气候是常年夏天,温差不大。但是最热时不超过34度,即使不开空调也是可以的。为了节省电费,普通市民也不开空调,有个电扇也能对付了。尤其在高楼上,风很大很凉快的。但是上海不一样,夏天要到近40度,冬天又太冷,不开空调是非常受罪的。但是因为人口太多太密,都开空调反而造成户外温度的再度提升。

 

4. 饮食起居

每天每家每户的生活都息息相关的,也就是所谓的菜篮子工程。上海的普通居民爱去菜场,超市和大卖场购物,比起以前的小菜场来说是有了很大的进步了。可是,超市的菜都不够新鲜,这谁都知道。但现在的人多数是图个便利了。平时上班吃个早点什么的,还是去那些在竞争中生存下来的点心店,档次各有不同。

而新加坡的生活就很有特色。每天从早到晚,湿巴沙都人来人往,络绎不绝。各个摊上摆满了刚从马来西亚运来的新鲜蔬菜,鱼,家禽和肉类,任人挑选。旁边就有很多饮食摊位,提供丰富的早餐,午餐和晚餐,什么新鲜的豆浆油条,海南鸡饭,果条河粉,酿豆腐等等,都应有尽有。甚至还有服装,玩具和厨房用品的摊位,十分的方便。

周围有银行邮局,各种品牌的店家。好的shopping center还有喷泉,街道装璜独具一格,尤其是卫生打扫得非常干净,没有油腻的感觉。而上海的饮食街的马路是怎么也扫不干净的,反正大家也习惯了。倒是那些个外来的快餐店里卫生条件很好,让人觉得很高档。现在的厕所要干净多了,就是很少手纸的。

 

5. 文化教育

上海城市大,有很多古今中外有名的大学。但普遍比较陈旧,缺乏活力。这点的确没法和新加坡比,因为其政府不惜重金从欧美中国引进大量人才,来充实教育力量,跟上世界先进水平。所以有很多亚洲地区的高科技的学术会议都是在新加坡召开的,那里的五星级酒店都有很多会议厅,每次开会都有很好的招待。

新加坡虽然只有两所大学,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但是每年都培养出很多本地和外来的人科技人才。学校的设施和条件都是第一流的,毕业后去工业界和政府支持的科技公司效力,为新加坡在科技上站在亚洲前沿做了不少贡献。从软件设计和实施来说,那里的process也不必美国的大公司差到哪儿。

估计上海利用世博会的机会可以在这方面迎头赶上,也会培养出新一辈的会说英语的人才。新加坡是个多民族国家,很多孩子都至少会双语,倒反而使他们不能精通某一种语言。所以年轻一代喜欢说改良的英语,并引以为荣,很有阶层的归属感。但是从心态上来讲,新加坡人还是普遍有怕输的心理。

登录后才可评论.